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时间:2022-09-29 10:13:36

培养学生良好情感 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会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情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关键词】情感 效益 物理 教学

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教学过程就是信息的传输和接收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的过程。因此,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情感,防止消极有害的情感产生。使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

情感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而其基础和核心则是“师爱”。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1.努力做到“人师”。教师不仅能讲知识,还能够把知识化为信念和追求并以此打动学生,形成一种互动。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替代的一种力量。”教师有人格优势、人格和真理结合的优势。教师作为成人是派往儿童和少年世界的“全权大使”,他自身的人格具有独特的示范价值。因此,教师只能率先身体力行,发展和完善自己,努力做到人师,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2.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一位家长说得好:我们千万个家长的愿望是“教师爱生要尽心”。因为中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如果他们体会到教师对自己诚心诚意的关心和喜爱,就会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从而产生不满的情感,影响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倾听原则”“博爱原则”等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无威胁”的师生关系,应多说“你愿意告诉老师吗?”“没关系,再想一想”“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等,要做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风格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使他们敢于走近你,乐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心声,从而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情感的情境性,使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马卡连柯主张,在学校生活中,把愉快的情绪组织起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建立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首要任务或条件,这是十分有道理的。

1.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常言说得好“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精心的设计和引导来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地通过演示、实验,设计启发性问题,联系实际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身临其境,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做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让学生推选两名力气大的同学上讲台,结果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未能如愿,于是,笔者又请了六位学生上讲台,将他们分成两组,每组像拨河比赛那样,一个接一个使劲地拉,直到力气用尽仍未拉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的状态,急切地等待解决之法,从而激发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成功,使兴趣提高持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向动机向内向动机转化,从而体会自身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开发。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指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来探索,当他们经过实验观察到鸡蛋在自来水、盐水中的浮沉情况时,教师加以点拨:(1)为什么鸡蛋从沉变为浮?原因何在?学生可能回答:浮力变大了。(2)浮力大了就一定浮起来吗?这时让学生继续做实验:将比鸡蛋大的实心金属块放入盐水中下沉,而相同体积的空心金属盒都能浮在水面,引导学生明白要确定物体的浮沉并不只取决于浮力的大小。(3)何时鸡蛋会浮起来?这时学生将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出思维的不足之处及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体会到成功感。

三、利用情感的移情性,诱发学生热爱物理学科

情感的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像外物也具有了这种情感。如一个人在异常欢乐时,就会觉得山欢水笑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活动中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就能起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的作用。

1.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这正是“爱屋及乌”的投射反映。所以,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形成师生互尊互爱。同时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业务知识要精益求精,以自己积极的情感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密性,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认真,一丝不苟、负责始终的教风,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以教师的成就感去熏陶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也充满着热爱知识、科学的情感”。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高尚的人格,必然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在“愉快的物理知识”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一定是高效的。

2.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朔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正确的需要,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学习是自己第一需要的观念,才会使学生热爱学习,燃起求知的热情。教师要认同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从而帮助学生走向辉煌。根据皮格马里翁效应,认同和赞美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更好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淘气、个性和独立性较强,比较古怪和特殊的孩子,教师更要善于看到他们的长处、优点,加以引导,以爱动心,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3.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学好物理,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活动,所以只有满腔的热情是不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加以引导使之升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物理学家对事业志坚如磐、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他们治学严谨,勤奋刻苦的科学态度来教育学生。在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一点进步,就应以多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以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真理。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积极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形成良好的情感,可以使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欢,学生学得乐,从而保证了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永江,陈荣华.爱的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

上一篇:让幽默走进小学课堂 下一篇:情到深处,寓情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