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时间:2022-09-29 07:35:32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大学语文课程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被日益边缘化,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构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的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地进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踏实落实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之目标势在必行。

大学语文 高职 科技 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

(一)高职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的处境

在全社会普遍呼吁和关注人文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境遇却日益边缘化,尤其在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被缩减课时,为专业课让道,甚至在有些高职院校更是面临停开的处境。

(二)高职生的语文能力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对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无兴趣。首先,一些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其次,学生口语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亟待提高。一些口语基础差的学生在毕业后连一般的求职面试都难以应付;再次,应用写作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怎样改革,怎样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探索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除了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展的弊端,对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做人,做职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这一基本思路,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锁定“人性提升和职业能力发展”两个支撑点,探讨和实践高职的语文教学改革,从而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人文素质。具有人文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二)构建动态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内容,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设计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1)开设大学人文语文。即以纯文学选文为主,融合科技选文。大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一个按时代顺序编排到按文体编排的发展过程,表明编写者已认识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不足。内容上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没有跳出“纯文学”的框架,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主,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2)开设大学应用语文。即以人文知识内容为主,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目标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言语沟通和写作沟通,整合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课为“大学应用语文”这样综合性的沟通说写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开设大学实训语文。即以生产见习、社会实践为主,融合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语文教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很难得以保证。因此,大学语文必须打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制约,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空间。整合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课为“大学实训语文”。

2.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

改革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方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

(1)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感受、发现并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并加以再创造。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敢于质疑。这种方式最大特点是改变单一思维模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能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提高创造能力。

(2)合作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互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分组、角色分配,小组交流、汇报,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小组成员在不断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交流方式。培养了竞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3.改革课程评价,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

调整考试目的,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考核原则: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课内课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对学生参加读、写、听、说训练活动,均应进行考核,记入平时成绩。考核重过程、重能力,真正做到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2]姚和芳,熊芊.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3]周金声.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人民出版社,2013.1.

[4]张祥明.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教学质量提... 下一篇:卫生职业院校外科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