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地区环形交叉通组织浅析

时间:2022-09-29 06:10:34

城市中心地区环形交叉通组织浅析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逐步凸显。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环形交叉口从最初有效疏导交通逐渐成为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点,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文章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简单介绍及存在问题,并结合武汉鲁巷广场城市设计案例的分析,提出针对城市中心区环形交叉口的交通优化策略,有效的疏导城市交通,对提高城区交通运行效率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同类项目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武汉鲁巷广场环形交叉通疏导地下空间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武汉鲁巷广场是城市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当时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车流稀少,其环形交叉通组织形式可有效的解决六路交叉的交通问题,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年间,这里已从城市的边缘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和武昌区的商业服务中心;随着其区位重要性的转变,这里的交通矛盾愈演愈烈,并逐渐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于2011年2月组织了对鲁巷广场周边的城市设计招标工作,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此期间主要负责项目的基地现状分析、相关案例分析及具体方案的设计工作,下面对该项目特点及方案设计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

1 鲁巷广场现状概况

1.1 鲁巷广场简介

鲁巷广场亦称光谷广场,位于武汉市的东大门,倚立“中国•光谷”入口处。随着“中国光谷”品牌的树立,光谷广场已成为“中国光谷”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光谷广场交通压力也迅速增加,中心环岛加六路放射路网不堪重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光谷广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和城市空间形象迫切需要获得新一轮的提升。目前鲁巷广场及其周边的改造工作正结合武汉地铁工程建设在逐步有序的进行中。

1.2 现状周边交通情况

鲁巷广场是六条放射路网交汇处,其中有鲁磨路、珞瑜路、民族大道三条主要城市道路汇集于此,未来规划轨道交通2号、9号、11号线路在此交叉。现状环形交通量已趋近饱和,车流高峰期交通拥堵状况较为严重。同时人行系统不完善,人车混行,存在较大的交通隐患,人行过街设施不完善,过街隧道,人行天桥,无法形成较完善的过街流线。因此,如何解决现状交通拥堵问题,是突破本片区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交通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鲁巷广场周边现状交通系统

2 合理化交通组织

方案在保留环岛整体格局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其交通系统,主要从区域路网梳理、周边交通缝合、内部高效利用等手段进行处理,使其从城市拥堵焦点一跃成为城市畅通枢纽。

2.1 区域道路网梳理

从武汉市整体格局出发,鲁巷广场位于武昌区中部位置,其中通过该广场的珞瑜路是横向联系武汉主城区的主要交通动脉,在城市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巷广场中心转盘是珞瑜路上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在其周边路网格局中,城区只有珞瑜路和雄楚大道两条横向主干道路,这对偌大的武昌区来说交通压力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武汉以湖泊居多这一特色城市整体格局下,在不继疏通城区横向路网的同时,解决好主要节点的交通组织问题是重中之重。

2.2 周边交通缝合

■ 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地区路网结构,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有序高效接驳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

明确道路功能,完善珞瑜路的快速集散功能,强化民族大道南北向疏散的功能。珞瑜路、鲁磨路、民族大道是主要公交走廊,增加虎泉路的公交承运量,疏解部分公交压力(特别是往西到市中心区方向)。

增加支路网密度,完善网格状道路系统,突出地铁核心地位,净化进入鲁巷广场地区的交通流。

通过建设珞瑜路东西方向、珞瑜路——民族大道双方向、民族大道——鲁磨路单方向的下穿隧道,实现主要方向车流组织的“管道化”,疏解环岛交通压力。

将轨道2号线光谷广场站上盖地块一体化设计,设置建筑一层的港湾式公交首末站、负一层的出租车停靠站枢纽站,使各种交通方式以地铁站为核心垂直顺序分层布局,有利于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综合换乘。

■ 促进用地的功能混合使用,推进区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与轨道站相结合,高强度、高标准开发建设综合商贸区,布置商业服务、展示体验、市场商贸、文化娱乐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环境良好、具备24小时活力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中心。

高效连通地下空间,形成网络体系,重点将地下商业、交通集散空间、停车空间和地铁车站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提高以站点和环岛腹地200米核心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开发量,地下空间的开发功能依次以商业、交通及停车为主。

■ 构建地标性商贸服务公共空间网络

鲁巷广场商圈进行环境一体化建设,增加公共空间,整合建筑空间环境,并保证共享的均好性。

创建都市化、肌理感、紧凑式的开敞空间,进行优美、宜人的场地环境设计,形成以连续的绿色景观系统。

公共空间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廊道联结成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结合轨道建设提升地区步行环境,重点完善过街设施。

2.3 内部高效利用

作为未来轨道交通站点辐射范围的中心地区,未来的人流和车流都会比现状大幅度地增长。如何合理布局区内的交通设施,衔接处理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提供舒服便捷的人行空间是本次城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合理和高效土地利用安排的前提下,结合2号地铁线路的建成通车,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综合体地面一层设置公交站,地下一层设置出租车接驳站和地铁站厅层,与轨道交通“无缝连接”。

地下3层为地铁为9号线、11号线地铁站台层、轨道线路和一些公共停车场地;

地下2层主要为地铁2号线站台层及9号、11号线的站厅层和主要的公共停车场地;

地下1层主要为2号线、9号线地铁换乘公共站厅空间、地下商业、出租车接驳站及主要的人行地下廊道,本层也是重点解决周边地块人行系统,并实现无缝联通;

地面1层为公交首末站、私家车接驳站、公共广场和景观绿地,结合商业购物,综合体裙楼之间通过连廊联通。各层通过电梯无缝连接,并保证无障碍联系;换乘中心采用现代化设计,整个公交换乘中心将

呈现一个现代化的舒适环境,配合武汉市鲁巷地区的高质量活动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交通接驳流线分析

3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在鲁巷中心地区,应配备与武汉市城市活动中心地相符合的魅力空间。但该地区地下空间利用一直处于较低的开发强度,并存在互不相连的问题。目前,沿珞瑜路两侧现状已有部分地下商业开发,其中以珞瑜路东段光谷步行街的地下开发规模最大,并配有一定地下停车场,其建设规模约3万多平米;沿珞瑜路西段,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地下一层开发约8千多平米,在其对面新开发的光谷国际广场一、二期开发约2万多平米;由此看来这里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初具一定规模;因此,有必要以下述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①利用地下空间将其作为连接各个商业街区、交通换乘中心的专供行人使用的互通联络流线。

②有效利用通过地铁车站建设开发出的地下空间,以保护地面景观和地面空间。

③利用地下空间将其作为提升鲁巷地区开发价值的多功能载体空间。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结合现状商业开发及今后鲁巷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以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为契机充分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以解决其人、车交通等尖锐问题,建成集交通换乘、商贸、休闲、办公等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区。

同时我们重点考虑通过地下商业、地下交通换乘中心和地下停车等使用功能与轨道站联系,在满通疏散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4 结语

在城市建设中,环形交叉口设计随处可见,但简单的无控环形交叉口可以解决多路交叉或畸形交叉等方向不易识别、交通量较小的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在城市发展初期许多城市采取这种方式即具有城市入口的标示性又可解决交通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张,交通量不断增大,对于大、中城市的主干道路口,简单的设置无控环形交叉口是不适合的。通过武汉鲁巷广场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分析可以在有效疏导交通、人车系统分离、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及地下空间高效利用上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欣,朱荣军,金文刚 . 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的改造设计[J] . 交通科技, 2009-11

2 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

上一篇:GIS+GPS智能巡检系统在输电线路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小户型住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