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一业振兴”

时间:2022-09-29 02:34:06

文化旅游“一业振兴”

“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 这是清代大儒郑珍沿锦江大峡谷乘舟进入铜仁境内后的咏叹。

关于铜仁,贾平凹《说铜仁》这样解读:“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

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铜仁市将旅游业作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7亿元;2010年,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收入逾60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261.8万人次,收入88.04亿元。

短短几年间,铜仁市文化旅游产业一年一大步,实现爆发式增长,这既源于铜仁“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的战略部署,又源于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强力助推。

生态与发展共赢

14亿年前的沧海桑田,孕育了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巍峨磅礴,更造就了铜仁这片土地令人沉醉的生态之美。

被列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有着中国佛教名山之称的梵净山,与乌江画廊、百里锦江共同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目前,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

一张张响亮的国字号和省字号名片,使铜仁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市委书记刘奇凡说,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源就是铜仁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要把铜仁最好的山、最美的水、最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最好的旅游产品,发展成最优质的产业,转化为全市最大的财富。

从2008年打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到2010年以承办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再到2012年提出“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铜仁步履坚实,依托旅游资源做足了文章。

思路已定,规划先行。2012年,铜仁市把旅游资源条件好、差异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环梵净山周边“一区五县”(碧江区、江口县、松桃县、印江县、思南县和石阡县),划定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以13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5月,《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规划(2013―2020)》通过了省发改委、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是我省第一个市级层面的规划经过省级评审并获省发改委备案的旅游发展规划。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表示,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是对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继承,目的是将铜仁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铜仁市坚持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对生态旅游景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立足当前,更注重长远。梵净山旅游景区规定日承载游客量为8000人,超过规定人数售票窗口停止售票。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生态的原生性和生存环境,减少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调研员张毅告诉记者。

文化与旅游“联姻”

铜仁市区东郊锦江河畔,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城”格外引人。“古城”仿明代建筑,“城民”着明朝服饰,行明朝礼仪,置身其中,仿佛回到600年前。

总投资达12亿元的“大明边城”,是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内的重点景区,也是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

文化是旅游的魂。当文化元素注入旅游的机体,旅游产业会变得更具生命力。在铜仁,和“大明边城”一样释放文化魅力的景区不在少数。

梵净山佛教文化名扬四海;碧江传统龙舟艺术、印江书法、玉屏箫笛、德江傩戏、石阡毛龙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石阡万寿宫古建筑群、思南思唐古建筑群、万山汞矿遗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历史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铜仁市提出,要把厚重的民族、民俗、生态、佛教等文化因子与旅游产业水融,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依托保存完好的自然文化和养生文化,创建梵净山、江口云舍、松桃苗王城、冷家坝、印江团龙、碧江云林仙境、万山挞扒洞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依托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把十里锦江建成中国传统龙舟基地和国家龙舟运动水上训练基地,把环梵公路建成为集国家山地自行车运动、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训练、攀岩、漂流和山地户外体育运动基地。

依托灿烂的红色文化,把沿河土地湾、德江枫香溪、印江木黄、石阡困牛山打造成集户外拓展、军事体验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托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结合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逐步恢复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加强与周边地区整合打造,使贵州、湖南、重庆3个省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连成一气。

一个故事、一场演艺、一个节目、一处古迹皆可以激活一方旅游。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江口县云舍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云中仙舍”土家民族歌舞表演,寨沙侗寨举行“月上寨沙”歌舞篝火晚会,吸引了大量游客,使黑湾河片区内各类酒店宾馆、乡村客栈“一床难求”。

来自浙江的陈先生在游览了梵净山和寨沙侗寨之后表示,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还可以体验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是洗涤心灵疲惫的理想之地。

改革与创新并重

走进位于江口县的闵孝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宽阔的大道旁,一个个智能恒温大棚整齐排列。

在以色列纽泰克公司智能温室大棚内,公司采用自动化浅水浮板和悬挂式营养层水培技术进行栽培的水果黄瓜正进入盛产期,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园区已成为梵净山下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江口县委书记袁刚介绍,园区将努力打造集高科技农业集聚区、农旅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体验区、新型农民培养区、产业化经营样板区“五区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让游客走近现代农业,体验农耕文化的无穷魅力。

和闵孝农业园区一样,玉屏茶花泉示范园区、德江高家湾园区等10余个农业园区正按照“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景区化建设。国庆黄金周期间,已有7个农业园区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占全市的10%以上,综合收入1281.2万元。

创新激发活力,助推铜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20.87亿元,同比增长7.8%;增加值136.12亿元,增长7.5%,增速全省第一。

改革释放动力。为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铜仁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启动36项行动之一,充分释放改革活力。将梵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市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增强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协调、市场执法监管、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陈丽萍说:“改革让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越发稳健,而创新让旅游业发展的路径更加宽广,二者并重,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铜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责任编辑/顾海凇)

上一篇: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研究 下一篇:王阿姨来我家做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