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29 02:29:39

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初探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针对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思想品德课堂仍存在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活动”的现状,本文提出要还思想品德课堂于“人”,充分体现生长性、发展性的“生命”特点,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课堂,并对如何实施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动态教学” 应用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君子不器”,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教学课堂仍然将学生当作容器加以灌注。肩负着谈“情”说“理”的思想道德课也不例外,以教师为主角、以教案为剧本的“课堂教学剧”经常上演,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导致本来鲜活的思想政治课失去生命的活力,造成思想道德教学与初衷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背道而驰。如此一来,不但可能浪费充满生机的教学资源,而且可能错过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值得深思反省。如何摆脱“课堂教学剧”的困境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还思想品德课堂于“人”,充分体现生长性、发展性的“生命”特点,建构动态教学课堂。

1.初中思想品德“动态教学”的提出

纵观当今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由于同时受到传统式和开放式两种不同教学观的影响,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扎根于应试教育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说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为了抢进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另一种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以开展问答和活动为主的“热闹教学”。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大多简单肤浅,多而滥;或者直接把课堂上成活动课,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最后却不知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可能忽视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为素质而活动,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和问答活动生硬连接在一起。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极端是“满堂灌”,属于静态教学,后一种极端虽然热热闹闹地问答或活动,但课堂“动”的幅度过大,偏离了教师的“教”和“导”及学生的“学”和“思”应有的环境要求,过犹不及。有调查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板着脸教训人,又不能放任自流[2]。那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呢?客观要求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教学课堂。

2.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概念探析

2.1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动态”就是讲究事物的形成过程。“动态教学”就是指将动态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来,突出强调课堂活动的多边多重多形式的有效互动,更加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堂是教学统一的舞台,表演者是教师和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就是通过交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集中体现主体(人)与主体(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地表现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教学而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深植于社会生活实践及各种关系之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视课堂教学为动态发展的,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就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处理等问题展开学习和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调动兴趣、激发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并潜移默化到行为习惯中去。由于其动态生成的特质,称之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

2.2外延

2.2.1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教学程序在教师备课时已经充分预设,但当其付诸实施时却不一定能完全一样。就知识点而言,从教到学再到用的轨迹是动态的;就课堂活动而言,师生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情感与认知之间、感悟与表达之间、学习与迁移之间形成的互动交流是动态的;就能力而言,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形成的教学相长,双方能力的提升是动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2.2.2教学资源的动态性。一般认为,教学资源局限于课堂上所见,局限于教师所备,局限于学生所知。但“动态教学”就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畅所欲言,引发学生生出源源不断的问题和层出不穷的观点,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成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力打力,旁征博引,前后搭桥,左右牵连,让教学资源有效“动”起来,将教学引向深入。

2.2.3展示个性的动态性。动态性其实还深植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及同一人个性的动态发展。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教学过程是学生个性展现的集合。在充分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并在不断展示中不断充实、成长、成熟。

3.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的实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准确把握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编制好符合动态教学要求的教案,建构起开放互动、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3.1动态教学的起点:问题

在动态教学中,如果说落脚点落在知识点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话,那么起点无疑是问题――将教材的知识点提炼成问题甚至是问题群或问题链。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设置问题的课堂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思考的动力,试想一下,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在哪里?学习思考的深度广度到哪里?相反,教师提出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指向未来但又不脱离现实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在上《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田甜的遭遇》。就在学生受到深深震撼之时要求学生了解田甜的事迹思考四个问题――“自强表现在哪些地方?”“自强的意义是什么?”“自强和自弃的区别是什么?”“身边有哪些自强的故事?”四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群,让全班分组思考。在解决每个问题时,又串成一系列问题。如分析第一个问题细化成“大家认为自强精神有哪些主要表现?”“在田甜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比如面对灾难的时候,田甜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甚至穿插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用嘴含住笔翻书时,问题同样紧追不舍――“你能做到吗?感觉如何?容易吗?”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氛围中不经意地集中起来,兴趣不断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动”起来就容易水到渠成。

3.2动态教学的目标:两元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提出“动态教学”之后,我们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成预期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预期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本节课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而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师生、生生、生本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对产生的新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发展生成出新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一定是教学预期能够充分预设到的。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教学目标与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生成性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预期目相比,更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预期性目标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是学生知识点掌握运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客观需要。就一节课而言,预期目标可能是起码目标,也可能是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如果预期目标较低,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目标远远超过,那么教学就已完成了起码目标并向更高目标迈进;相反,如果预期目标较高,那么师生就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向预期目标迈进,确保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既定目标。总之,两元目标的统一,既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推动他们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专业的成长与提高,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3.3动态教学的纲领:弹性教案

教案是静态的剧本。因为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而实施对象是学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不可能被教案百分之百预设,所以“动态教学”客观要求承担起教学纲领作用的教案不能是固定死板的,应该是充分预设又充满弹性的,为学生自由思维而预设充分的空间,为教学动态生成而留出足够的余地,使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互动发展的理想效果,这称为“弹性教案”。在弹性教案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线,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出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等采取弹性化预设[3],着重体现在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更好地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变通新策略,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预设都可以根据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修正甚至改变。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大方向、立足基本点,争取占有更多的材料,事先主动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合理预设师生、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生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驾驭课堂的智慧,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生长点,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

3.4动态教学的方式:互动

动态教学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动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实施教学互动必须充分考虑有效性问题,其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避免陷入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就具体操作而言,一方面要创设生动教学环境,让教学与环境氛围互动。比如在讲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民主氛围,通过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方式有效互动,身临其境体验法律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生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助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时机,让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比如我在讲授《为坚强喝彩》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坚强的认识,走下讲台扮演成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甚至有学生像模像样地模仿起名人接受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引入采访对象与观众面对面的环节,使学生们很好地互动起来。总之,在动态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角色扮演、录像观看、课堂游戏、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感受、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当然,动态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业效果的评价者,而且要成为教学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彭玉华.弹性教案:理念与设计[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1.

上一篇:美术基础教学中设计意识自觉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语境与对外汉语词语释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