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教学中设计意识自觉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6 09:40:40

美术基础教学中设计意识自觉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自从“设计(Design)”的概念被引入以来,我国多数美术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学科,而美术基础课程作为前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视觉传达能力、审美表现能力的重要教学阶段。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在充分重视基础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加强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设计意识的自觉。

关键词: 美术基础教学 设计意识 自觉 探索与实践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艺术教育就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氛围中,与设计相关学科体系的建立使得整个艺术设计实践与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发展到今天,不仅通向了艺术和生活,而且紧跟经济和生产的实际需要,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统一。对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现状的理性思索,可有效改善设计教学中美术基础与专业设计相脱离的现状,为学生设计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美学支撑和灵感来源,促进设计作品质的飞跃。

一、设计专业大学生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对我校09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出,在入学前有过美术基础的学生占97.5%,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前都经历过素描、色彩等美术训练,但其中14.5%的学生接触美术的时间不足三个月。36%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述出美术基础训练对设计专业所起到的作用;23%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设计时无法灵活地将美术基础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形式美规律运用到设计当中。为了正确认识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的认知

设计艺术是在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分界。但迄今为止,设计艺术学所涉及的方向和学科内容显然要比工艺美术学更丰富和完善,也更实用,更贴近市场。g守尧认为,在当今社会设计已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设计的“边缘领域”,即“对立双方融合、对话、交融的场所”[1]。艺术设计产品不是纯功能的创造发明,不是纯精神的艺术创作,而是功能的合理性与审美价值的融合。

近年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学科方向拓宽,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服装设计的要求剧增,相应的市场和人才需求就显得十分迫切,服装设计教育迅速崛起。2.向交叉学科发展,不仅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连,而且重视美学要素。3.艺术设计与人类文化的相关性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揭示了人类物质文化创造的历程及其规律,或可称为“设计文化”。

(二)明确设计与美术之间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以设计为本,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是强调功能领先的创造行为;美术创作通过长期锤炼的技法表达,注重作品的美化功能和情感功能。简言之,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美术创作是慰藉人类心灵的艺术。作为生存于社会潮流中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理性的设计思维,较强的操作能力,而且要具有能设计出集功能性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产品的掌控力。

设计与美术虽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二者也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术基础教学可以发掘学生对美的认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最终塑造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传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优秀的设计师所必备的素质。设计专业学生应充分理解设计的本质是为人造物,在美术训练中注重设计思维的表达,以专业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如今,国内设计专业大都开设美术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论是前期美学基础入门、中期的技法灌输还是后期的创作,能否将创新思维和设计意识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是评价教学模式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

设计与美术专业的培养目的存在着根本区别,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学生在设计思维启蒙阶段的美术训练作品,要与设计专业的教育目的相符合、教学内容相适应。在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图案教学时,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造型能力欠佳,但构图与色彩搭配上则独具创意,表现出原始稚拙的设计风格。设计教学者应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如果仅以教师个人的喜好进行教学评价,就很容易使培养方向走入误区。

二、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对设计意识自觉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长期的观察,发现入学时美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设计出的作品并不令人满意,长久形成的认知风格和特定审美眼光成为设计时的最大障碍,图案创作与款式创新的能力一般。因此,设计教学工作者应努力将美术基础教学中所培养出的能力转化成学生设计时的动力来源和美学支撑,真正起到美术基础教学为设计意识开发服务的作用。

(一)明确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设计”引入后对中国的美术基础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设计教学模式很快在艺术教育领域流传开来,但大量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的作品还不如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审美、造型能力,而且起着对下一步设计学习的引导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主要涉及图案基础、时装画基础、色彩基础、综合设计训练等相关应用技巧。服装设计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形成合理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绘画描摹转向对创意思维的开发、技能的运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特点来进行,“使各阶段的针对性明确,切实提高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二)注重设计基础课程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结果的提升

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基础课程是以三大构成为主要教学内容,从美术训练向设计实践进行转变,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阶段,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结果的进一步提升。设计基础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了解艺术原理及形式美法则,深入认识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现代设计表现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张宝华教授指出,美术基础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美术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相挂钩,完成两者之间的巧妙渗透,需要设计者进一步探讨和思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中间状态的设计基础课程起到了架桥作用,对其合理的建构可以帮助设计教学达到原先所设想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设计审美能力培养的种种途径中,技能可以传授,精神却需要塑造。对于设计师来说,改革精神的树立、勇气和毅力的锤炼,是加强设计意识和抗挫能力的重要手段。“美术基础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协调心智的功能,使学生的理智、情感、想象力相结合,使设计活动成为紧贴社会人生的有效方式”。[3]

在设计中“对称”是公认的形式美法则,古典的、近现代的设计都借助它而达到和谐。但现当代设计不仅扩大了不一致性的跨度,甚至摒弃了对称而追求“反对称”的视觉效果,以发散结构和残缺向整体感提出挑战[4]。因此,美术基础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改进审美价值观念,把握色彩特性与材质的融合,把握市场动态和最新流行趋势,将各种创意造型与设计构成要素相统合,努力追求各种视觉满足,走在时尚潮流的最前端。

三、结语

当今中国的设计教育应当以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变化,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继承传统设计文化,发扬现当代设计的革新精神。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要使学生摆脱单一的募仿,将视觉造型语言、艺术表现形式与设计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设计意识的自觉,从而确定更加合理有效、具有时代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设计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型设计人才,使其作品真正达到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美]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和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

[2]贺晶晶:浅谈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0,8.

[3]唐太智:浅谈美术基础在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J].阿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7),1.

[4]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

上一篇:美国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措施探析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