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时间:2022-09-29 12:22:48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hemadialysis,HD,简称血透),是当肾脏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时,用以除去体内代谢废物和不纯物的装置[1]。据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中心统计,2007年底,27个省和地区透析患者患病率51.7/百万人口,2008年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患病率增加到79.1/百万人口[2]。而血透作为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延长了患者生命。近年来,我国血透患者心理障碍总患病率达85.11%,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最常见[3]。因此,释惑其心理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日益重要,现就本科收治HD患者的心理护理作一探讨。

1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在血透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1.1 焦虑心理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刚接受血透时,由于对血透的技术原理、治疗作用等信息不甚了解,被动接受治理,害怕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了解到血透只是身体生理机能的替代,肾功能无法恢复,产生了生活没有希望,拒绝与人交往,对生活和自己的未来感到消极失望。血透时间长了后,逐渐过渡到心境低落,做事缺乏动力,没有兴趣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缺乏自信,此外,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医院环境的刺激、医护人员的不良语言、室友病逝等更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因此,过渡的焦虑,极易导致情绪低落、心理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

1.2 抑郁心理 抑郁障碍是人类最多见的心理疾患,抑郁引起的绝望、无助等痛苦体验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对治疗的绝望、职业影响、经济困难等诸多原因,多数血透患者表现为悲观、伤感、沮丧、绝望和失助感,把生活看得灰暗,认为自己的未来没有过去充实,失去未来的希望,产生自暴自弃,消极接受治疗,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1.3 孤独与怪僻心理 血透患者由于受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长期折磨,扭曲了原来的心理。他们患病后,由于病痛的折磨,丧失了部分劳动、生活能力、家庭经济收入、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认为连累了家人,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又不敢与他们走得太近,自我孤立,这种心理变化长期持续存在会导致行为上的怪癖。在医院,常常责怪医护人员没有精心治疗,指责医护人员语言尖刻、治疗没有同等对待;在家庭关系中,埋怨家人没有尽心照顾,提出的要求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患者无论在医院、家庭,平时很容易处理的日常小事,也会让他们情绪激动,大发雷霆,任性挑剔,伤害他人感情。

1.4 依赖心理 血透患者大都存在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失去信心,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也不愿去做,等待别人服侍,行为变得被动顺从,感情脆弱。一向独立,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一向自负好胜得人也变得畏缩不前。透析患者的这种被动依赖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如一味迁就他们的依赖心理,则难以培养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念。

1.5 悲观与绝望的心理 对于刚被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悲观是常见的心理反应,在那些临床症状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经过一段透析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患者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对透析治疗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痛苦心情难以言表。作为医生及家属要同情,知晓他(她)们的精神、心理状态,给予物质、精神的安抚、理解与待遇。

2 心理护理相关措施

针对透析患者表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医护人员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释缓心理压力,同时还需做到如下几点:

2.1 教育患者重视生命,正视现实,重燃生命期望 产生积极生命的期望是对血透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的基础与前提,同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程度与接受能力,提供适当的信息,解除其不必要的恐惧与焦虑。告诉患者真实病情,虽然肾不能恢复,但是充分血透可以长期存活;交代患者如何配合治疗,让患者知晓个人习惯与血透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信息的沟通将有利于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依从性也会得到增强。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懂得,只有大胆地面对现实,重新认识危及他们生命的病魔,坚决与它进行殊死地抗争,才能有机会继续生存下去。

2.2 激励患者坚定生活的信念 患了尿毒症,特别是那些即将进入透析治疗阶段的患者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是难免的。因此,患者在透析治疗或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通过各种形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适当安慰,鼓励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心,激发起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培养乐观的态度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从而战胜疾病。

2.3 指导患者适当的锻炼 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增加关节的柔韧性,促进肌力,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血透患者应勇敢地走出家门,因地制宜地投入到各种运动方式中,重拾生活的信心。有研究也证实[4]:锻炼改善了体能,抑郁程度减低,生活质量提高。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对血透患者病情,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循序渐进和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患者自感精神上和生活质量上改善效果明显。

2.4 帮助患者“社会回归” 血透医护人员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及恢复独立的生活方式,即社会回归。为了实现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提高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单位进行沟通,及时通报患者病情,让家庭、单位在其病情稳定情况下允许继续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一方面有助于保持血透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这也是血透患者对社会的贡献和回馈。目前,我们鼓励城镇中未达到退休年龄、农村青壮年患者,重返岗位后,酌情调整就业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岗位;对年老患者,鼓励他们或承担家务劳动,或帮助子女抚养下一代。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患者体现其自身价值,促进身心健康。

2.5 建立定期康复评估机制 根据每个透析患者的自身特点,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康复计划,并指导、督促他们完成,对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工作状态、业余时间的活动、健康评估问卷等适时评估,每季度为患者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饮食起居和康复计划,如能坚持下去,一定受益匪浅。

总之,心理康复与治疗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医患双方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所有的透析患者在工作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泰然处之,继续实现他们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4-248.

[2]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我国面临快速增长的终末期肾病治疗负担[J].中国血液净化,2010,9(1):47-49.

[3] 周安琪,季建林,徐俊冕.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3,2(2):73-75.

[4] Kouidi E,Iacovides A,Iordanides P,et al.Exercist Renal Rehabilitation Prgram Psychosocial Effects[J].Nephron,1997,77(2):152-158.

(收稿日期:2012-09-04)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新年新妆新气象 下一篇:看黄渤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