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现金流量与利润

时间:2022-09-29 11:34:09

谈谈现金流量与利润

摘要:关注一个企业时,大家往往比较注重企业的利润,但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不是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利润决定的。本文论述了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重要更真实的理由,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如何协调现金流量与利润谈谈自己个人的看法,本文认为企业只有在较丰富的现金流入时,才有可能考虑再发展,才能进行发放股利,才能扩大再生产。

关键词:现金 流量 利润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会计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各会计人员之间的素质和经验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存在人为操纵因素,由此产生的净利润更是一个极大的陷阱,这些情况单从会计利润中是难以辨别的,此时应结合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客观地了解会计利润中 “现金”成份,以判别企业收益质量的高低。

一、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重要

(一)现金流量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动力源

现金是企业生命之源,犹如维持人体生命的血液一样重要,只有血液充足通畅,人体才会健康,良性的现金流量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始于现金终于现金,不断往复,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找准市场,扩大自己优势,不断对外扩张,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只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有实现控制和吞并其他企业的可能,扩大再生产。

现金流量充足,说明企业支付能力强,承受风险的能力强,就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潜在的投资者,增强企业筹资能力。用现金流量信息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帮助投资者看清企业盈利的“庐山真面目”,减少投资风险,才能使投资者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计划,才能提高企业的信用,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会计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利润

利润是抽象的,现金才是实体的资源。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现金流量,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中。近年来破产倒闭的企业并非都是负利润的企业,有的企业尽管会计利润丰厚,却因无力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举步唯艰,财务包袱沉重。相反,有的企业利润并不是那样喜人,却依傍足量的现金流量赖以生存,最后抓住市场机遇,化险为夷,得以发展壮大。

由于商业信用,营业收入可能表现为应收账款形式,当应收账款增长速度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时,而当应收账款收益质量不高时,现金流量增长速度就会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毕竟利润是可以人为操纵调节,而现金却是无法虚构。名噪股市的“银广厦”1999年净利润增长为43%,而同期的经营现金流量却为-16.57%,2000年净利润增长为277%,而经营现金流量增长仅为37%,这样低的收益质量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他的业绩可信吗?“银广厦”轰然倒塌!这种沽名钓誉的短期行为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从美国“微战略”上演“寅吃卯粮”透支销售收入可见一斑。“微战略”从上市之初的每股6美元上涨到每股333美元的天价,泡沫破碎之日又从当天的226美元狂跌到每股86美元,“微战略”的舞弊手段主要集中在收入的确认上。为了保持所谓的“财务弹性”,要么借助网站提前确认收入,要么套换交易虚构销售收入,以目标数据完成与否决定销售收入的确定时点。人为地将销售收入分配到期望的会计期间,以制造销售收入稳步攀升的假象。“微战略”收入舞弊案给投资者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巨大损失。

沉重的教训足以让人们反思利润的真实性,有时的利润确实是中看不中用的,有利润不一定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那些能直接转化为现金的收益才是货真价实的利润。

二、现金流量与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会计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在收付实现制背景下形成的,计量基础的不同是两者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两者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信用的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企业所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企业的营业收入可以表现为现金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债权形式,企业存货的增加也同样可以表现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等债务形式,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企业某一时期的收入、费用与现金流入、流出往往不能同步实现,两者之间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差异。

(二)减值准备的计提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入帐价值,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的帐面价值。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除实物磨损外,还有无形损耗,为了弥补资产计量的缺陷,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资产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没有按规定科学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打着谨慎原则的旗号,人为地设置秘密准备,或者为粉饰会计利润,压根儿不提减值准备,就会使企业的利润虚增或虚减。有些资产由于各种原因其可收回金额会少于其帐面价值,这些又造成利润与现金流量不一致。

(三)权益法核算的存在

企业对外投资如果采用的权益法核算,年末投资企业要以按其所持有的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其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而不考虑这部分收益是否在当期实际以现金收到,事实上被投资企业当年发放的股利一般都少于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并且被投资企业当年可能不分派现金股利,即使分派,也是在下一年度发放,投资企业的收益入账时间与现金流入时间发生了分离;反之当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时,确认当期投资损失,这部分损失在当期并未实现现金流出。这样,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会使利润发生增减,但现金流量并不是同比例同期增减。所以,投资活动也会引起现金流量与利润产生“背离”。

(四)资本性支出的存在

企业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必须在购买当期一次性支付大量的现金,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只能通过计提折旧、摊销等方式分期转移到损益中去,以便得到价值补偿,计入损益的金额取决于企业采用的折旧政策和摊销方法,这样使得现金流出量在购买当期得不到全额补偿,而在以后各期现金不需要再流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仍然以折旧、摊销的方式转移到各期的损益中去,使各期的净利润减少。因此资本性支出的存在,也会使现金净流量与利润之间产生差异。

三、现金流量与利润的协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经常会出现不一致,如果盲目追求利润,不关注现金净流量,会造成企业现金短缺,导致企业财务危机。日本企业有一个概念叫 “黑字破产”,就是企业还有利润但要破产,因为没有了现金流量。因此如何实现企业现金流量与利润同步增长,如何协调现金流量与利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应收帐款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制定的收账政策过宽,会导致逾期未付款项的客户拖延时间更长,对资金周转不利;如果收账政策过严,催收过急,可能伤害无意拖欠的客户,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所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信用政策,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及时回收应收帐款,降低赊销比重,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与利润同步增长。

(二)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企业应定期对存货结构进行动态跟踪分析,适时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优化企业存货结构。对积压呆滞的存货,积极推销,及时处理。建立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机制,制定比较准确的产品销售计划,以销定产制定企业的生产计划,然后根据原材料的消耗情况及产品的计划产量,测算、选择存货最优经济订货量,以节约存货采购成本。通过保持购销平衡、产销平衡,使存货数量既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过多地占用资金。我国土生土长的国际品牌“海尔”总裁张瑞敏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单合一”的海尔模式,目的就是要消灭库存和应收帐款,追求“正现金流量”。这无疑是张瑞敏对海尔未来的竞争力之源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

(三)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谨慎性原则的实现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资产种类繁多,市场变化莫测,企业很难客观把握资产损失的准确数字,企业只有按有关制度的要求定期对各项资产的价值进行测试,尽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据此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才能反映各项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损失情况,正确地计算损益。

(四)合理安排财务活动中现金流量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首先要满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一般情况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净流入时,企业才可能考虑投资活动。当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不足而企业又必须进行投资活动时,企业只能通过筹资来满足扩张的需要。成功的筹资活动有助于企业投资活动的进行,而投资活动搞得好必定会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反过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稳定,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投资,更有利于增强筹资能力并成功筹资。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各时期的现金流量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企业要合理分析和适当调整三者的比例关系,使现金流量达到最优,从而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同步增长。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金流量是利润质量高低的“检测器”,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就是挖掘企业生命之源。在日益崇尚“现金至尊”的现财环境中,现金净流量信息远比利润信息可靠,但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黄世忠 连闳彬《从微战略到大悲剧的蜕变-“微战略”收入舞弊案剖析》,《财务与会计》2006年第1期11页

[2]吴明烨《编制现金流量表解说》,临海市财政局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资料

[3]张夕勇 《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重要――简析福田公司的资金管理》,www.moneychina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

上一篇:如何在企业集团推行财务集中核算 下一篇:论价值链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