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考复习课由平淡变精彩

时间:2022-09-29 07:55:32

让中考复习课由平淡变精彩

中考复习课看似平淡,若是精心组织、设计,也会精彩纷呈!

复习课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一个过程,其精彩来源于教师的智慧与灵感,在于学生积极的投入.复习课更加需要对课堂活动素材的挖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专题复习”为例,谈谈中考复习课中活动素材的挖掘.

1 挖掘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结构的梳理是中考复习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知识梳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直接呈现知识网络结构,看上去一目了然,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在头脑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如果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以问题情境引入,就可以激活旧知,驱动学生积极思维.[1]

问题情境:已知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如何用剪刀剪一次,将这个纸片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设计意图 复习课的教学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生活情境入手,从疑问出发,以疑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寓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中,让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做到由感而发、由趣而学,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达到知识梳理、融会贯通的目的.

解析 本例从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沿对角线或经过对边中点的直线剪一次.如果抓住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只要沿着任意一条过对角线交点(对称中心)的直线剪一次即可.

进一步地提出问题,如果纸片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呢?学生很容易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以中心对称为主线,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串联起来,系统地回顾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2 挖掘学生自主活动素材,加深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的领悟

活动素材:如图1,将两张长为8,宽为2的矩形纸条交叉.

(1)试判断重叠部分的四边形的形状.

(2)求菱形的周长的最小值.

(3)求菱形的周长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本例中,两个矩形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在平移、旋转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矩形与菱形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的领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解题,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1)题可以用全等或面积法进行证明,但都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蕴含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第(2)题蕴含着知识点“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以及“取特殊值”的解题方法,当重叠部分是正方形时周长最小.第(3)题难度较大,迫使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思考,可以发现,当两个矩形的对角线重合时,菱形的周长最大(此处也蕴含了“极限”的数学思想).画出图形,进一步地思考,运用“方程思想”可以解决问题.

3 挖掘课本习题的功能,锁定实质触类旁通

例题 (课本18页例4)如图2,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正方形A′B′C′D′的顶点A′与点O重合,A′B′交BC于点E,A′D′交CD于点F.求证:OE=OF.

设计意图 数学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且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素材.在中考复习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创生教材.课本习题经过改编、延伸、拓展,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触类旁通,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2]

解析 本题的实质是,OE、OG是过正方形ABCD对称中心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正方形A′B′C′D′的大小以及是否是正方形都是非实质的.证明的方法有三种,可以直接运用全等进行证明;也可以过O点作BC、CD的垂线段,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可看着小正方形),再用全等进行证明;还可以运用正方形的中心对称性从旋转的角度进行思考.

不改变知识的实质,变换其非实质的特征,恰当、适量的变式练习不但能巩固新知和技能,防止思维定势,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出现了许多由课本习题改编的试题,以下几题是对上述例题的经典变式.

变式1:(2012贵州铜仁第18题)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中心O为端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分别与正方形的边交于E、F两点,则线段EF的最小值是 .

解析 如图3,此题直接运用了例题的背景,只要认识到O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考虑到“点到直线的距离中垂线段最短”,题目会迎刃而解.也可以用借助“取特殊值”的方法解题.

变式2:(2011湖北鄂州第18题)如图4,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D为AC边上中点,过D点作DE丄DF,交AB于E,交BC于F,若AE=4,FC=3,求EF长.

解析 本题的背景看似不同,但问题的实质与例题相同.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看成是正方形的一半,把D点看作正方形的中心,连结BD,证BED≌CFD或AED≌BFD,可以求得EF=5;

变式3:(2012深圳第16题)如图6,已知RtABC中,以斜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且正方形的对角线交于点O,连接OC.已AC=5,OC=62,则另一直角边的BC长为 .

解析 本题的背景还是正方形,但缺少了围绕中心旋转的直角,通过联想例题的图形特征,抓住例题的实质,可以构造出熟悉的图形.

思路1:如图6,过点O作OH、OG分分别垂直于CA、CB,可以构造正方形OHCG(用全等证明),易得BC=7.

思路2:以OC为一条直角边,构造直角,回归例题原图.如图7,过点O作OC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F,可以用ASA证明OAC≌OBF,从而求得CO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易得BC=7.

思路3:如图7,可以运用正方形的中心对称性,把OAC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OBF的位置,解题过程与思路2一致.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间的实质性联系,是中考复习的重要任务.教师对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是对知识结构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巧妙的变式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相类似的知识,体会不变之变的数学思想,让知识产生关联,让思维活跃起来.抓住知识的实质,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通性通法,触类旁通,这也是解题的最高境界.[3]

在中考复习课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自主活动的素材,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领略数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与不变之变,感悟数学问题的实质,触类旁通,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平淡的中考复习课也会变得精彩、活泼起来!

参考文献

[1] 潘小梅.树形架构梳理知识 脉状布局渗透方法 [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3).

[2] 袁银宗.中考复习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1~2).

[3] 孙朝仁.让数学更高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朱桂平,男,江苏泰州人,1970年2月生,中学一级教师,多篇.

上一篇:对3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分析 下一篇:浅议牙体修复的临床意义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