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9 07:40:38

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书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感受少年的博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感受少年的博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理解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具:

卡片、教学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质疑

1、师:指课题,请学生读题中的 生词“崛起”

生:读一读。

2、师:知道“崛起”的意思吗?

生:回答。

3、师:说课题意思。

生:说一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所在,读题和理解很有必要。而学要贵在有疑。问题意识是学习 的起点。)

4、师:请生质疑。

生:带着理解再次读题。提出疑问。。

5、师:提炼梳理出主要问题作为这节课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目后自己提出疑问,并带着疑问自己进入学习,激发学生的 内在动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难读词语的读音。

生:自由独文。

(读准字音,留足时间让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深入探究的前提。在这已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重点攻破难读词语,为阅读扫清障碍。同时了解文章层次脉络,是整体把握文章的有效手段。)

3、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课文分成立志原因和表明立志两部分。

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

(设计给文章划分层次,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 写作顺序。)

(三、)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

1、师:请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找答案,回答问题。

2、师: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华不振,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

生:说感受。并带着感情读“中华不振”

3、师:请找出文中带有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生:默读,划相关句子,写批注。

(多读,多与文本对话有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深入体会人物感情。因而这节课“以读为本”设计多种形式的 读:让学生默读、带着感情读、想象读、层层深入地读,还有教师泛读、引读,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4、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与同桌交流感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入图片音乐媒体资源。)

(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 大多是 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自主探究文本、找相关句子、写批注、自主交流、汇报感受。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学生带着“哪里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个大问题进入文本,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与同桌交流、与教师碰撞,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进入人物的的内心,体会到任务的思想感情。)

(4)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的洋人则洋洋得意地站在一旁。

(5)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 丈夫被这个洋人的 骑车给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6)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 妇女。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发生事情的 年代比较陌生,老师创设情境,悲愤而沉痛的诉说着,呈现着一幅幅反应着百年中国屈辱史、辛酸史的画面,给学生的 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与“立志要振兴中华”这种情感的共鸣。)

5、师小结:为什么可怜的妇女只能哭泣?为什么犯了罪的洋人竟还敢得意洋洋?为什么紧握着拳头的 中国人却不敢怎么样?

(反复读题,与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反复读题,加深体会

师:引读题目

生: 反复读题,唤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呼声。

(五)课堂作业

师:读课文。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中 外国租界地:

华 灯红酒绿

之 热闹非凡

崛 耀武扬威

起 外国人:

得意洋洋

努 中华不振

中国妇女:衣衫褴褛 哭诉 丈夫被轧死

围观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安慰不幸的妇女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的博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

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

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上一篇: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矫治 下一篇:英语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