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象 他背后的真实温情

时间:2022-09-29 07:05:32

历史印象 他背后的真实温情

对于一个自然人而言,孤独需要交流,悲哀需要安慰,愤怒需要呐喊,委屈需要诉说,痛苦需要流泪,这一切当然都是天经地义。

但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认为男儿流泪是一种很无助的表现,刚强的好男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轻易流泪。男人也是人,他们承受着斗志的考验、情感的挑战、理想的负担、极度渴望却无法得到的宣泄。

我们钦佩这类有泪不轻弹的好男儿,他们把微笑留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过,我们也欣赏那些“有勇、有义、有识”,能够“为情、为义、为志”而落泪的好男儿。轰轰烈烈的东西,像流星般闪跃,而平平淡淡的东西,也无比长久。

愤怒是一种力量,悲痛才是男人的觉醒。谅解男人的脆弱,又何损原本他们的形象呢?

强者的“原罪”

自古至今,男性的成功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成为强者。

他,宽阔的肩膀需要为所爱的人挡风遮雨,孩童、女人和老人;他,雄壮的身躯需要为周围的人披荆斩棘,同事、伙伴和朋友;他,昂起的头颅需要为谋求幸福一往无前,生活、事业和家庭。

这样的男人,我们是否已经很熟悉?作为被归类为强者的男人,可以拥有着某些特权:锦衣玉食之外还有功成名就。历史的强者,诸如王侯将相,士农工商,都曾写下波澜壮阔的篇章,而他们为人所铭记的凭证就是成为了某个领域的强者。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了顶天立地、坚忍有为的角色定位。于是,男人从小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需要忍受任何磨练和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你需要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似乎不这样就不叫男人,不叫阳刚。

时代在变迁,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迫使现代人更加注重物质收获。一直扮演着强悍角色的男人,他们打拼天下,他们弄潮商海。但遗憾的是,戴上“强者”光环的男人活得越来越累,人们只看到他强大的内心,而忽视他曾经孤独和艰难。我们眼中的英雄,看似坚如钢铁,但其实或许,脆若琉璃。

禁锢的时尚

男性与女性之间,似乎自古就存在着时尚与经典的差异。

从工业革命的初期开始,“文质彬彬”成为当时固定的男性装扮模式,这使得男人离时尚渐行渐远,即便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发达国家,也还是坚定地对时尚绕道而行。

通过20世纪初期的老照片,我们看到那些在纽约、芝加哥、利兹或曼彻斯特工作的男人是如何的相像。他们聚在一起,穿同样的衣服,带同样的帽子,讲同样的语言,喝同样的啤酒,从事同样的工作,所有人无不如此。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的言谈举止成为衡量品位的固有参数,西服领带成为了社交固定服装。如果一个男人关注时尚,注意修饰,那么,他将在舆情中陷入丧失男子气概的尴尬境地。

也许出位、夸张的穿着固然能彰显个性,但成熟、稳重的男人更能博得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认同。在上世纪的中国城市中,出现了罕有的服饰趋同的现象。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男人最流行穿的是草绿色军装。对他们而言,那是奉献给祖国和事业的青春和热血,但就审美角度来看,毫无美感可言。

此外,中国男人在着装定位上还停留在“实用”,而非“时尚”的层面。在选择衣服时,他们想到的更多是穿着它是否适合出现在公众场所,而不是如何凸显独特的个性与品位。

对大胆革新潮流的充满质疑,使得国人对于男装的态度依然保守。拿外套来说,国人的思路是:一定要买比最合身的尺码再大一号的。因为勤俭的中国人打算将秋装加上一件毛衣,继续在冬天穿着。殊不知,通常一件剪裁考究的外套就是以合身性作为卖点之一的。

在黑白相间的统一色调中,男人与时尚的之间存在距离,不仅在于陈规的偏见,还有异性对男性的不信任。女性设计师在时尚界拥有的话语权,时常对男性抨击道:“你们总是刻板无趣,何时才能懂时尚?”

无论是男人对时尚的全面投降,还是女性设计师的定论,都在刻意强调一点,男人,必须与时尚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过于注重外在,那么这个男人似乎会在骨子里遗失深刻和纯净。

失衡的平等

男女平等的时代,男人依然用最宽最实的肩,顶着最繁最重的天。

在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却有着“男人奋斗,女人享受”的婚姻观,但看起来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这是因为,社会赞叹现代新女性的“刚性之美”,但同时也给男性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三种角色:做儿子,要反哺尽孝,信守传统的孝道;做老公,要做好一日三餐的筹备,讨得老婆欢心;做父亲,要担当教子所需的一切,不然,枉为人父。

调查发现:有60%的男性认为,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作为男性成功的标志;30%的男性觉得只要自己能够满足,全家人的吃穿不愁就是成功的;8%的男性认为除满足家人的吃穿外,还能为家人提供一定的精神享受就算成功;2%的男性认为只要自己过得舒心,别人怎么认为成功与自己关系不大。

功名利禄永远是男人无法摆脱的魔咒。在以事业成功作为男性成功标志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房子、金钱、职场是现代男性压力的主要来源。男性进行工作,大多都是为了得到薪资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的统一。

因此,工作时间的长短和男性在工作上承受的压力成正比。于此同时,男性的自身健康则与工作时长成反比。

重压之下,不少男性似乎忘记了经常开怀大笑也是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80%的男性表示在一周内开怀大笑过;15%的男性在一个月内开怀大笑过;5%的男性选择记不清了,最近好像没有开怀大笑过。

那么身为妻子、女儿又有多少精力关注过她们丈夫、父亲的身体呢?92%的女性表示,在自己印象中男人就是很坚强的,什么事都扛得住,就像金刚一样的强壮,在生病时男人总爱说:没事、这有啥、撑得住,女性往往就信以为真,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但当男人身体出现大问题时好多女性会觉得如当头一棒,不可思议。

男女平等的诉求,因为颠覆式的倾向于对女性的关照,而忽略了男性的承受能力。在家庭与事业的标准上,似乎男人本就该多做一点。在这种失衡的两性形式下,如何寻求一种统一和稳定的规范?

现代社会似乎没有现成的有效参考,但有一点必须获取共识:女人应该首先自给自足,并且感恩男人的奋斗,而不是霸道地认准“男人,本就该伺候女人”。

坚硬如铁,稳重如山,关于男人的标签里,没有妥协与退让。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重责任下,男人更多的被要求大气一点,承担一点,多做一点!这,难道本该如此?

“男人累,所以男人去捶背;男人苦,所以男人去跳舞;男人忙,所以男人上错床……”这句风靡一时的戏言,也许是对男人本身过失的讥讽,但对不能选择逃避、不能有依靠,很难彻底做自己的男人来说,也许更是内心寻求压力释放的一种心理安慰。

上一篇:曼德拉的幽默 下一篇:商业城市经济价值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