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与规划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9 06:54:38

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与规划发展研究

[提要] 如何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整合金融资源,尽快构建服务覆盖面广、金融支持功能强大、分工合理的新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对新疆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4日

一、当前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市场化水平较低。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属全国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之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小,传统农业仍占主体地位,农村市场化整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区农牧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广大农牧民还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经营管理素质差,农户家庭小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新疆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后;三是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还未形成真正开放有效的土地、劳动力、信息、科技等要素市场,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二)农村金融市场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规模撤并,农村正规金融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大幅减弱,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国有正规金融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缺位,催生了非正规金融组织日益活跃,导致相关金融风险同时产生。除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外,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制度,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经营管理较为混乱、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均成为影响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区域投资回报率低。农村金融市场开放是市场各方博弈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规则或制度体系全球一体化的过程。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我国金融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和区域特征,呈现出“重城市、轻农村”倾向,金融资源大幅度向城市、大中型企业、新兴产业集中,而县及县以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承受着极其严重的“信贷短缺”,正常的农村金融需求姑且难以满足,再加上农村的金融资源还通过一定的掠夺机制大量流向城市,有研究测算表明,我国农村现实的金融缺口数额惊人,全国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途径流向城市的资金每年都在6,0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县流出的资金约为9亿元。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一是法制建设不完善,金融债权保护不力。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降低了金融生态运行的质量,加之农村法制建设相比城市较为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更加突出,进而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尽管各地加大了信用环境建设力度,社会信用程度有所提高,但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仍明显滞后。一方面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人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另一方面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落后,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金融机构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由于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使农业贷款的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农业难以成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二、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处理好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与约束问题。首先,要通过鼓励和大力支持满足新疆农村金融现实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进一步破解农民长期以来遭遇的贷款难问题,满足广大农户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其次,要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实行严格的制度约束。通过实行信用约束、顺序贷款和诚信守约等制度约束,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实现有效的替代机制,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农民金融需求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办法。新疆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2011年银监会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工作提出的“四个不批”和“四个优先支持”的要求,结合新疆实际,科学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必须处理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服务问题。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起开始试点建设,目前已经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新疆各类新型机构试点的情况看,截至2011年末,新疆共成立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92家,且发展势头方兴未艾。众所周知,农业项目由于获利周期长、利润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均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经营成本高等困境。因此,处理好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问题,避免其“重蹈商业银行很难在农村地区发展的覆辙”,而又不偏离农村金融的本质,是值得新疆各级人民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深入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三)必须处理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方利益的博弈问题。新的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以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已经在全国展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均与其战略布局相关。从全国的情况看,政策性银行积极参与各地的村镇银行的试点,为的是占据和拓展农业产业的市场空间,改善业务模式;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介入为的是更好更快地扩充地盘;外资银行跃跃欲试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因此,要避免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角逐场”,就必须保证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做到为“三农”服务,其发展不偏离初衷和本质。

(四)必须处理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府扶持和行政干预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历次改革都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非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也遏制了初级行为团体和制度创新活力和动力。因此,我们在加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大力扶持和适度行政干预的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方面做到位;另一方面在行政审批上要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切实建立起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金融支农长效机制。

(五)必须处理好正向激励与严格监管机制。随着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尽快制定配套的制度法规,灵活运用税收、奖励、补贴、投资等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财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用好差别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促进信贷资金回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形成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例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范围,充分发挥财政奖励资金杠杆作用,有效地引导了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激发县域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可以研究尝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给予贴息或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贷款的发放力度,降低农户贷款成本。

(六)必须处理好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问题。首先,要加快新疆“三农保险”金融风险补偿体系,建立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其次,要规范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拓展适应农村需要的担保组织和形式,提高担保能力、规范担保行为、降低担保成本;再次,完善农村信贷管理体系。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相适应的信贷品种,合理确定农业信贷规模和贷款期限,把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结合起来,处理好风险与经营之间的关系。农村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单纯的商业性金融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新疆金融市场的开放空间很大,只有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引导在边远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才能真正建立满足新疆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垂直合作金融体系,使农村金融体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设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韩雪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程序大幅提升.金融时报,2011.2.25.

上一篇:医院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信贷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