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视觉影像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9 06:11:28

数字技术在视觉影像中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硬件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日益广阔,在视觉影像中更是大显身手。主要体现在实拍与虚拟的合成,交互手段的应用,二维三维的有效结合,以及在实验动画中的扩展应用。

关键词:数字技术;视觉影像;应用

1 数字技术的研究实质和应用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通信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综合,并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数字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体平台正在不断地涌现,而数字技术与各种传统媒体相结合正成为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改造和影响着各种媒体。这种迅猛发展的情况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不断突破的引领和支持。信息化时代中,数字技术的产物几乎遍布都市的整个视野中。无论是鸿篇巨制的科幻电影或是平凡无奇的电视剧,互联网娱乐或是手机广告,无一能够脱离数字技术。而依附于数字技术而兴起的新型媒体更是为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展示平台。

1.1 影视中的数字技术

当今图像视频与图形处理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的影像创作领域,改变了原来人们对影视创作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影视制作的技术手段。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介入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特性,也使影视制作平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论是在在后期剪辑制作方面还是特效方面,数字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能源,它可以使电影制作人员更富有创造力,并且使电影制作工作更加轻松。

1.2 动画中的数字技术

动画领域中,数字技术在广泛的层面上远远优于传统动画的制作。以制作的角度而言:应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大大简化了制作流程缩短了制作周期。动画的制作不再倾向于需要庞大的专业团队和繁琐的部门分工,个人或者很小的团队也完全可以制作出完整的作品,既降低了制作者技术上的门槛,同样能在“精简”的制作流程中保持创作者的本身意图。以成片效果而言:应用数字技术处理的二维动画更加精准,流畅,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准确性。并且可以达到传统动画制作中不可能的达到的效果。而应用三维数字技术制作的作品则可以达到超真实的效果,这点是传统动画所不及的。并且三维技术强大的模拟仿真性能同样可以轻易的制作出传统风格(水墨,皮影,黏土,剪纸)动画。

2 数字技术在影视动画制作中的使用

2.1 实拍与虚拟的结合

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影像合成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特效混合处理的过程。实拍与虚拟的合成更是近年来热门的制作手段。

2.1.1 摄影与虚拟的合成

从1988年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开始,《金刚》、《骇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等到2009年震撼全球的《2012》《阿凡达》。这些备受瞩目的大片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虚拟的场景或是角色与实拍进行合成的技术。强大的数字技术在电影的剧情占了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影片的成功也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影视合成的手段和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多种原始素材通过专门的采集设备数字化,并用计算机将这些数字化素材合成为最终作品,然后输出到磁带或胶片上。其画面效果远比传统的光学合成方式精彩。例如曾轰动一时的影片《泰坦尼克》,就以数字化的合成技术实现了诸多惊人的视觉效果,其中最为经典的男主人公教女主人公在甲板上飞翔的镜头观众仍然记忆犹新。它就是通过在绿色背景下运用运动控制捕捉技术进行原始素材的拍摄,然后用三维软件制作“泰坦尼克”号,通过虚拟摄像机拍摄一段轮船以及海水运动的画面,最后在合成软件中进行最终的效果合成。这些数字化的制作和合成手段及方式,都为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影视工作者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合成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的便利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合成的作品比传统的合成效果更加精美,更加不可思议。这成为了推动数字合成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2.1.2 合成的手段与方式

影视后期主要包括三维场景或角色的制作,抠像,跟踪,合成几大部分。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于影视后期的制作,三维部分在合成中占非常大的比例。动画影视制作中主流的三维制作软件有3dsMAX、MAYA、Softimage等等。相对于早期DOS下运行的三维软件来说,如今软件技术更新的智能程度大大提高,对于从业人员得要求也相对降低,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技术的限制,使创作者更容易表达其创作的本意。“抠像技术”与三维技术的思路则有本质上的差别。“抠像技术”主要是在软件中利用色度的区别,把单色背景去掉,以达到获取独立的素材的目的。“跟踪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求点跟踪技术”在动态视频文件中获取摄影机运动路径,并将三维物体以所得摄影机路径为参照合成至原视频文件中的技术。而“合成”则是将所有素材文件,包括实拍素材,三维素材,音效素材等等整合为一个整体,并进行后期处理的过程。

2.2 二维三维的有效结合

2.2.1 二维、三维结合的作品分析

二三维结合的手法多用于动画的制作中。日本动画一直以高产著称,其工作流程可谓机械化流程。近年来,日本动画中的三维元素在逐渐出现并丰富。其三维技术多应用于场景的部分,尤其是近景的动态镜头中。在影院版的《恶童》中,其场景制作中的三维技术的应用尤佳。高动态的运动镜头的场景完全以三维简模结构进行搭建,其模型的表面赋以二维贴图。使镜头中的运动感于景深感真实的呈现在荧幕上,并且保留了二维动画的质感与风格。而在影视场景中则恰恰相反,以《魔戒》系列的史诗类影片为例,此类影片特点在于场景宏大、角色众多、气氛感强的特点。而夸张的场景与众多的虚拟角色必须又三维技术进行制作,从而能够达到逼真的效果。而二维技术则多用于极远处景物的绘制,利用二维绘制技术对硬件性能要求低,出效果快等优势既省去了远景对象在三维软件中制作的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2.2 多种手段结合的优势

从近年来面世作品中不难发现,新兴数字技术不断的出现为影视动画的制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同样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技术从来都是服务于创作的,而创作却经常会被技术所限制。实拍技术、三维技术、二维技术、合成技术等技术的结合使用势必会减少制作上的难度,缩短制作周期,节省制作成本,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作品的创作。

3 数字技术在新媒体中的扩展应用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媒体需求和媒体的传播特性都发生了质变。数字化的革命让媒体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个选择权利已经从媒体的手中转到新一代具有选择性的年轻消费者手中。这样的转变对于传统媒体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网络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平台,对受众群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新鲜的信息刺激对于即将成为主流受众群的新一点年轻人对于更具有诱惑力。所以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则是必然趋势。而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影视动画等娱乐设施则既能够依托于新媒体这个平台又能够服务于新型媒体,从而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趋势。

作者简介:瞿颖健(1988―),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关于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传达研究

李 科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摄影的瞬间,往往只在几百至几十分之一秒之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完整体现,它是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完美结合的瞬间,摄影师的任务就是不带任何修饰的抓住这重要性的瞬间。摄影师睁开眼睛观察,闭上眼睛思考,眼睛和心灵之间构成密切的联系,是决定性的关键抉择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内涵体现。

关键词: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瞬间性;摄影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大多是作为一门技术而存在和发展的,布列松使摄影成为了具有自觉性的艺术形式。他提出了摄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性瞬间”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事物在时间的发展中都有其自己的决定性瞬间。布列松一生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念捕捉世间万物,用决定性的快门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记录他们成为永恒。

1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产生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名称来源于1952年出版的布列松摄影作品集《决定性瞬间》。这本作品集也树立了布列松摄影艺术一代大师的地位,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57年布列松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他说:“摄影与绘画是不同的,拍摄的那一秒钟是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而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什么时候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是那一瞬间,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永不再来。”布列松认为抓住决定性瞬间是摄影的关键所在,他总是能在最佳时间抓住最完美的一瞬间。布列松认为事物的发生过程都是生命的体现。对于布列松来说,摄影是一种认识的发生过程,在一个时间的瞬间里,事物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发生理想的组合,以此作出完美的构图表现,他们是完整的生命体,是不能分割开来的。摄影者的思维和观察同时在其中得到体现,摄影是两者之间反复认知的过程,是思维和观察的完美结合。摄影中的思维和观察通过视觉表现,摄影是一种视觉化的直觉。布列松协调整个时间的运动过程,这种协调是事物生命体发展的过程预知。在这种运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事物元素均衡的瞬间。摄影师如果能抓住这个瞬间,就抓住了时间和事物的完美结合,这是对《决定性瞬间》一书的完美瞬间的最佳诠释。布列松在拍摄中,尽可能的接近被拍摄人群,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但从来不去干涉和影响他们,所以他将自己和相机进行无形的隐藏,拍摄中常常用黑色胶带对相机进行包裹。他的拍摄以决定性瞬间为理论基础,用镜头化的视觉语言,创造性的截取生活中的时间画面。布列松在生活中随时准备好相机记录时间和生活的碎片,记录下富有美学理念的时间生命体。布列松坚持使用自然光线进行摄影,不使用闪光灯,不使用暗房里的各种特技。作品现场构图,后期构图不剪裁,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场性,把事物在时间里的关键瞬间完整的展现给观众。布列松所摄取的决定性瞬间,不仅是正在发生的关键瞬间,更是事物在整个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视觉化高峰。

2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解析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自己的决定性瞬间,当这个瞬间到来的时候,事物的各种因素正好组合成完美的构图状态,记录这个构图状态能够完整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决定性的时间状态是转瞬即逝的,摄影师必须捕捉到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完美的记录事物发展中的这个完美状态。摄影的瞬间,往往只在几百至几十分之一秒之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完整体现,它是生活本质和事物发展完美结合的瞬间,摄影师的任务就是不带任何修饰的抓住这重要性的瞬间。摄影师睁开眼睛观察,闭上眼睛思考,眼睛和心灵之间构成密切的联系,是决定性的关键抉择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内涵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性瞬间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理想结果,客观在于观察,主观在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决定性瞬间的关键结合点。同时观察和思考是洞悉事物本质规律的必经途径,这种看和想其实就是摄影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通过其激发摄影的创作直觉。决定性瞬间中除了观察和思考之外,捕捉也是非常重要的,瞬间是短暂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如何将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定格到画面上,这需要摄影师有敏锐的直觉和又快又准的熟练摄影技术。布列松认为在拍摄中,摄影者的理性思考、敏锐观察、内心表现都是重要因素。拍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在最佳状态,并且摄影者和事物也处于最理想组合的一瞬间记录下来,这最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和摄影者的内心情感,也最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的灵魂所在,他认为在决定性瞬间按下相机快门,画面就会本能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决定性瞬间的选择决定了摄影的本质,决定了摄影的灵魂,也决定了摄影的瞬间性美学理念。

3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与摄影传达

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是摄影基本特征的表达,也是摄影基本规律的体现。瞬间性的本质来自摄影艺术独特的记录方式,相机通过取景器捕捉画面,通过快门留住瞬间,通过胶片记录影像。一张照片的快门往往只在几百到几十分之一秒,他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时间过程,摄影的瞬间性只在记录某个关键性的时间画面,这是摄影的本质,也是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我们以此规律去探索摄影表现的基本规律,使瞬间性的特点更好的发挥表达,形成独特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作品。在现代传播媒介中,瞬间性的优势也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摄影将生活压缩在平面的照片上,瞬间性将时间进行截取。摄影的瞬间性和视频媒介的流动性相对应比较,具有更好的传播、选择以及艺术表现的诸多优势。摄影的决定性瞬间必须把握时间的流动性、环境的空间性、事物的瞬间性、表现的艺术性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形象和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是对客观事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他融合着摄影师对摄影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和理解。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作品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摄影表达,充满了对人类关怀的情绪。他不屑于经过精心安排的摄影,认为真实是摄影应该必备的因素。他只用莱卡135相机、标准镜头和黑白照片拍摄,很精确的还原生活的状态。他只使用现场自然光线,不破坏现实环境里的环境和气氛。他反对后期对照片的剪切,剪切必定破坏现场构图传递的完整意义。决定性瞬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摄影创作理论,他尊重生活、力求现实、抒感、把握现在,使得摄影真实、偶发、即兴,经过时间的积淀,更具艺术魅力,对世界现代摄影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摄影师在拍摄中必须要综合各种因素,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发展过程,体会事物不同瞬间的不同内涵,过滤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太重要的过渡性瞬间,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性的决定性瞬间。记录下这个瞬间,准确、完整、真实的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中心,同时也表达出摄影师的主观性理念和摄影的艺术性魅力。布列松是摄影艺术的伟大创造者和见证者,随着时间的发展,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已经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里程碑式的结构体系,摄影的瞬间性成为摄影艺术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莉.珍藏布列松[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0.

[3] 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4] 孙京涛.时代的眼睛[M].工人出版社,2008.

[5] 布列松(法).电影书写札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7] 林路.大师的纪实摄影[M].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

[8] 苏珊・桑塔格(法).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科(1979―),男,湖北荆州人,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视觉传达与摄影艺术。

上一篇:简?爱性格浅析 下一篇:赣南客家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