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共同的生存基础

时间:2022-09-28 09:52:26

维护共同的生存基础

对贵阳市民来讲,2013年夏天平均气温24℃的凉爽天气,令人感到无比幸福。这是自然之馈赠,也是生态建设的价值回报。但是走出“一城独爽”的贵阳,去感受毕节、遵义、铜仁等地的许多县市民众与“旱魔”抗争的艰辛,必会生出更多生存不易之叹。

“冰火两重天”的严峻现实,把全省干部群众拉进抗旱救灾的大行动当中,并使之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成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际效果最直接的途径。全省上下同心同力,干部群众携手并进,争取中央支持、呼吁社会援助,打井、修渠,送水、找水,受灾群众燃眉之急得以解决,可堪欣慰。

今年极端高温天气袭击的范围广,中国有些城市气温高达42℃,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在这轮高温天气还未结束的时候,东北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都非常严重。大自然在另一个极端制造难题,考验我们的生存能力和救灾体系。

与自然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艰难的。每一次自然灾害来袭,我们都面临着灾情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极端自然灾害带来的教训沉重而深刻。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凶猛必有内在的因果联系,我们应反思传统发展方式留给自然的伤害。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车轮,世界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但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人类福音,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如影随形。对中国来说,长期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低效、粗放式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竞赛,带来严重生态危机,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对气候资源的时空调节失衡,生态对极端气候的容纳能力衰减,给人们的生存防御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环境危机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型紧迫性是很明显的。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与体现,生态保护有必要反复强调。所以,向更科学、更理性发展轨道转型,已经或正在成为诸多经济体的责任追求。

在中国政府的施政框架里面,建设生态文明已成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目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引起世界关注,其中不仅包含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欲望,更重要的,是彰显了环境变化带给大家的强烈危机感,以及人们对地球家园抱持的良好愿景与对自然生态的高度敬畏。

工业化、城镇化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已成为不少地方响亮的政治誓言,贵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政策路径与外界对贵州生态环境的良好期待,都使贵州再无理由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

虽然贵州还面临诸如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不足等发展瓶颈,但发展中的难题还需要发展来解决。而后者应该是更加积极践行转变发展方式、是包含生态文明理性反思与建设的全面改革发展。可以说,这种全面改革发展,是贵州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之举,更是贵州进一步赢得普遍尊重的基本条件。

抵御自然灾害需要标本兼治之策。合理规划基础水利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旱时能浇灌,涝时能疏导,构建一个有效的防御系统,这是当务之急;从更远期和更根本的层面讲,则需要尽快通过制度、技术创新,改革现有不合理增长方式,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维护我们共同的生存基础,方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执笔:岳 振 责任编辑/喻 丹)

上一篇:严修与贵州近代教育改革 下一篇:项目建设与民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