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世界和平范文

时间:2023-11-08 03:50:10

维护世界和平

维护世界和平篇1

2012年7月7日至8日,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国家副主席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以《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题致辞。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知识链接】

一、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我国举行说明了什么?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形势,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对话、深化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3.善于合作是时展的要求,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受影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战胜这场危机。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关系朝着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4.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我国举行,体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5.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发展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6.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

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以促进国内改革与发展。

二、为了更好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应该怎么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应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增进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为了实现“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祖国服务;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积极支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届世界和平论坛的主题强调“合作”,这是因为( )

①合作有利于共同进步与发展②合作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实现“共赢”③合作是时展的要求④加强合作就可以消除世界各国问的竞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首届世界和平论坛举行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体现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③世界各国之间只有经济合作④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强调,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 )

①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②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积极参与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问题:

(1)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请用副主席的原话回答)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请你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撰写两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一、1.B 2.C 3.C

维护世界和平篇2

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据此,我国依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同时,世界仍很不安宁,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我国提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应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2.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曾遭到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因此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启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没有理由去改变它。

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3.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曾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核心作用,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4.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连接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目的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而不是要谋求政治势力范围。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汇集各方力量,引导它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各领域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商业、民意氛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5.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俄罗斯是我国周边最大邻国和世界大国,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两国牢固建立起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务实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鹇曰锇椤R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我们将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始终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国将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6.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自身的领土和正当合理的海洋权益,是中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既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又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通过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维护国家利益的资源和手段将会越来越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主动。

7.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要坚定维o以《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要同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把二十国集团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促使二十国集团顺利完成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变,巩固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地位。

8.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维护世界和平篇3

——好的。国际年来源已经很久了,从1957年以来,联合国年年都要搞国际年活动。1972年以前国际年活动偏重在某项专业方面,如国际地球观测年、世界精神卫生年、米年、教育年等等。后来人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全人类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与国际问题。如国际妇女年、制裁南非国际年、青年年等。1982年哥斯达黎加建议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当时就有2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提案国发展到52个,并且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一致赞成。联合国倡议这一重要国际性活动的目的在于重申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宗旨,促使各国政府和人民进一步关注和平问题,以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联合国是怎样准备这一活动的呢?

——联合国作了很大的努力。去年初,联合国总部委托联合国大学分别在世界四个地区召开了关于和平问题的专家座谈会。我国费孝通教授作为高级学者去曼谷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及西亚地区的座谈会,并宣读了《为和平生活作准备》的论文,阐述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这一历史上多次证明了的真理,指出:当前是个以惊人速度发展的社会文明的时代,同时也在以惊人的方式发展着各种矛盾和危机。战争的幽灵几乎一分钟也没有停止地威胁着人类的正常生活。经过了无数战争磨难的时代应该作出的唯一理智的选择就是“和平”。日本和美国学者分别以“和平与裁军”、“和平与发展”为题作了发言。学者们对“和平”的概念作了广泛的探讨:“没有战争是否就是和平?”更多的人主张要从更积极的方面来认识。比如和平还应包括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谅解等。要明确文化、教育、科学和新闻媒介在为和平生活作准备中应起什么作用。85年1月20日在日内瓦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召开的“团结起来,维护和平”会议是国际和平年开始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年7月,国际世界语学会将在北京举行第71届世界大会,这个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际和平年。另外一项规模较大的活动,就是举行“首次环球赛跑”。环球赛跑的宗旨是推进世界和平,增强各国人民的交往。竞赛者所举的“和平火炬”将于今年9月2日在联合国总部点燃,途经39个国家,其间将于11月3日到达北京,11月11日离开上海。中国的这段路程,是这一环球赛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世界各地区都要举行许多意义深远、丰富多彩的和平活动。

——请您谈谈我国参加国际和平年的态度及准备搞那些活动。

——我国是联合国发起国之一,始终恪守联合国关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与原则,因此,高度重视这一活动。1983年我国即为提案国之一。联合国历经40个年头,现在看来,联合国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目前,国际局势还是很紧张的,热点的冲突始终没有停止过,如中近东、中美洲地区,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两伊地区。两个超级大国在搞军备竞赛,已经发展到一个危险的关头: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几十次的核弹头,并且还在升级,太空也成了两国相互遏制的角逐场。看陆地,星罗棋布的导弹发射基地;看海洋,四处游戈着核战舰、核潜艇;看宇宙空间,穿梭不停的军事卫星。这一切,犹如悬挂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古希腊典故,该剑用一根头发系在空中,喻危险即将到来),这不能不给人们带来忧虑,不能不让人们考虑自身的安全。我国对外总政策是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受尽了各种战乱之苦,深深体会到和平的可贵。现在我们要搞四化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我国愿和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开创一个共同繁荣的国际环境作出不懈的努力。

1985年5月,我们在北京成立了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1986年3月下旬将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维G护世界和平大会”;在上海将召开维护世界和平学术讨论会;还要举办专场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览,和平接力长跑,发行国际和平年金、银币及纪念邮票等活动,在九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合国日”那一天打算在北京举行反映中国为和平而奋斗的大型纪录片《在同一片阳光下》首映式,此片将献给国际和平年并在全国电视台播放;还要出版有关和平问题的论文集与纪念册。另一方面,我们准备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有关活动及其他国际交流活动。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还想请您给青年们说几句。“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全球战争并非迫在眉睫,战争是可以制止的,和平是可以维护的。”您看,这一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现在有能力打世界大战的,只有掌握着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核武器的两个超级大国。但这两家在军事上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谁也不具备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因此谁也不敢率先发动战争。第二,两个超级大国虽然都在争霸,但他们要进行世界性战争,光杆司令不行,必须要有盟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意等25国先后加入协约国,共同对抗德、奥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日、意轴心国对抗美英法苏同盟国等。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盟国跟他们并不一致,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惨痛,教训深刻,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日本不愿打。盟国发动不起来,它们的全球战略部署没完成,也就不能动手打。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正在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各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这部分人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与发达国家不一样,主要是维护国家独立和,是发展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他们最需要和平。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属于第三世界的中国是维护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力量加到哪一方,另一方就受不了。而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这本身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基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推断: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目前,战争并非迫在眉睫,只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战争就可以制止或推迟,和平是可以维护的。

维护世界和平篇4

20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概念。2004年3月14日,总理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五个要义”。

中国和平崛起的本身就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后,中国就已经开始融入当今国际体系,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近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和13亿人口,此两项的综合比重世界第一;因此,一个和平、稳定、发达、富裕的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和平、稳定、发达和富裕。特别是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同经济全球化联系不断加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构成部分并且产生重要影响的当今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富强,对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国只有和平崛起才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只有中国发展了、强大了,才具有更多更强的能力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不断派遣并增加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开始时期;也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逐步实现,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才有能力去发挥“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1992年,中国向柬埔寨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近几年来中国派遣维和部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0余项,在黎巴嫩、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索马里等战乱、内乱国家共派驻了2000余人的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第二多的国家。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国家利益的扩张而是国际和平力量的增强。中国派遣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单纯地为了维护国家所需要的国际和平环境,更不是国家力量的扩张,而是在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义务;是在联合国的统一协调下,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维护全世界的、全人类的利益。比如,我国向黎巴嫩派遣维和部队,完全是为了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一个大国的贡献。在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交战、我维和人员面临巨大的生命安全威胁的危机时期,我国政府和维和部队意志毫不动摇,积极执行各种任务;我维和工兵营冒着双方交战误打误炸甚至蓄意袭击的危险,坚持积极主动地派出官兵执行在轰炸后的废墟中搜救人员、道路抢修等任务,搜救出11名死者遗体和1名伤员,抢修了160余公里的道路,为交战开始时来不及逃离战区的数千难民提供了逃生之路;战后,又冒着危险排除了8000余枚散落在民房、村庄、道路、果园等地的各种未爆炸弹和炮弹。在这样严峻的安全形势下,我国不仅没有利用重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机会撤出我驻黎巴嫩的维和部队,反而将我驻黎维和工兵营从182人扩编到275人,还增派一支60人组成的二级医院。我国政府的行动,进一步彰显了和平崛起的意志,彰显了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维护世界和平篇5

建设美好世界,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当今国际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的外交导向,表明中国将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内涵

“和谐世界”的提出,是当代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构的重要体现。“和谐世界”理念倡导国际世界应该是人与人和平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它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

(一)安全保障上: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继承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论调,强调和平是实现世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关于安全保障的问题上,国际大家庭中任何一国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他国的接触和对话。离开了国际社会,国家也将得不到完全享有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机会。在“安全困境”的传统思维模式作用下,地区和国际社会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当中;单边开展反对传统威胁和平势力的行动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缺乏沟通的联合机制。因此,对于未来的国际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鼓励通过协商、谈判等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反恐合作,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核扩散,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二)促进发展上: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和谐世界”,根本保障是实现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开放、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应该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使人人享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应该加强全球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安全、经济的能源环境。

(三)文明选择上: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实现振兴;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摩擦和隔阂,使人类和睦相处;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四)联合国改革上: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各项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符合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联合国改革涉及各国利益,应该充分协商,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做出决定。联合国的改革也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推动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团结。联合国应该通过合理的改革维护权威,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

(五)生态环境治理上:坚持环境保护,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谐世界”在战略构想上第一次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了突出的地位,把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当做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内在要求,深化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在世界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课题。“和谐世界”倡导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维护世界生态和谐,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世界和谐状态的深刻理解。

二、“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意义

“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战略的最新发展。这一思想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战略思想,在实践领域中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中国对外关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和谐世界”是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前景勾勒

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外部环境。当今世界,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命运日益具有共同性。同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利益多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趋势也在不断加深,因而各国家与民族之间更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谐世界”构想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是中国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延伸与拓展,它倡导以和平发展为主导,为在国际社会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环境提供了具体而美好的方向,这是人类美好向往的真实展现。

(二)“和谐世界”为我国外交实践提出了指导性方向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我国外交活动的原则性指导思想。这一基本原则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为有效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在当时的环境下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的行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今天,在我国国家实力得以增强的基础上,“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对国际社会输出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在关乎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上,为世界各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发展方向。它是对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逻辑的延续和实质的升华,是我国和平发展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这一战略构想为我国的外交实践提出了指导性方向,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让世界了解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影响力大大上升,军事力量持续增强,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一些中国周边国家不断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潮。该舆论潮成了某些国家国内政治中的惯用工具和国际社会中的一种权力话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崛起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安全困境”惯性思维的惶恐。

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理念,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在和谐世界思想指引下,我国积极引导20国集团机制建设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推动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促进者;努力推动朝鲜半岛核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反海盗合作,是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问题上自觉承担相应义务,是处理各类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和谐世界”战略构想把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变成了人类进步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国际治理所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理想和目标。这一构想增强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事实证明了中国的和平与稳定发展是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粉碎了“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发展的错误解读。

三、通过外交政策推进“和谐世界”的建构

“和谐世界”战略理念在外交风向上展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直观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外交战略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国内和谐带动世界和谐

“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国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领域的逻辑延伸。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发扬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依靠开拓创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我国国内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才能为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奠定良好的国内基础,为构建和谐世界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展使“和谐世界”理念更加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国内的和谐带动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二)加强与邻国的多边交往,营造推进“和谐世界”建构的良好氛围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和谐世界”的建构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国家的帮助与支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是这一战略推进和实现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和睦共处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我国在与周边各国交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我国顺应时代需求,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积极开展与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经贸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信交往,积极参与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在实质性利益层面推动了东盟的发展,实现双赢。我国与周边邻国关系稳定、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并趋于成熟。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多边交往,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起到了有效推进作用。

(三)积极倡导推进联合国改革,发挥其在“和谐世界”建构上的协调作用

联合国改革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是一项关乎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联合国成立后走过的历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联合国在经济发展、安全保护、人权保障、文明多样化的实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天,联合国在关乎人类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具有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治理作用的资源和能力。“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提倡的协商合作的口号下所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和解决世界局势发展中发生的任何事件。

进入新的时代,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后,各国在围绕安理会改革、发展、裁军、“保护的责任”、恐怖主义的政治定义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开始就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联合国改革也就进入更具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在此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再度凸显并进一步激化。联合国的权威及其代表的多边主义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仍需要各方拿出诚意,做出巨大的切实努力。中国要在最大限度上推进联合国新时期的各项改革事项,使联合国在“和谐世界”建构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协调作用。

(四)加强国际舆论宣传,发挥有利于“和谐世界”建构的宣传作用

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发展的大国,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带来侵略和战争威胁。面对当今国际社会故意指责中国发展和中国的“和谐世界”构建主张,担心我国的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严重威胁的舆论,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正面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谐世界”是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与勾勒,是中华民族“天下大同”传统思想的国际空间延伸。它旨在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展示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在外交活动中,我们应当更有重点性加强与他国的交流和沟通,利用重要的平台阐述我国“和谐世界”战略建构的主张,在外交活动中充分体现和运用“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我国外交才能使得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打消国际舆论的担忧,最终实现“和谐世界”战略建构的实现。

维护世界和平篇6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

Abstract: Being the main architec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hav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diplomatism thought which come into being in long term political career.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which not only can help u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foreign policy but also can offer some theory direction for our 21St century diplomatism.

Key Word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diplomatism thought

研究外交思想,首先应明确何谓外交?外交的定义众说纷纭,简言之,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是国家用和平方式进行的对外行使主权活动的总称。外交活动的进行不是盲目的,需要以外交思想作为指导。而外交思想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关于国家对外活动的想法、意见、观点的总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离不开毛泽东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对两种思想进行比较,提炼共性的规律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不无裨益。

毛泽东、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中国外交发展的不同阶段。

毛泽东外交思想产生和发展于战争与和平相互交融的特殊时代。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支持国民党蒋介石,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明确宣布,中国“必须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边。在他看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⑴ “一边倒”奠定了中国外交发展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先后有2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6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中国进一步受到来自美苏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一旦爆发,中国就很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焦点,帝国主义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⑵面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毛泽东等领导人产生了较强的忧患意识,确立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以此指导外交工作。中国顶住了来自苏美两个大国的压力,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推动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7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国家同中国出现建交高潮,在1970年至1980年十年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75个。从此,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联美反苏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思想。但毛泽东也明确表示,苏联与美国同属第一世界,是超级大国,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国家一样属于第三世界,即“三个世界”的理论。“三个世界”思想成为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外交思想产生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虽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继续争霸世界,但是双方实力互有攻守,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高屋建瓴地把握世界全局,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外交思想。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全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在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⑶邓小平在注意到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同时,敏锐地看到,经济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从而为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以及新时期外交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对国际秩序的分析。所谓“国际秩序”,主要是指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国际秩序总是同一定的国际格局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邓小平极力主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1984年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和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⑷同时邓小平也谈到,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到1996年,邓小平又重申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⑸在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中,邓小平提出中国应成为负责任大国。

第三,对中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认识。邓小平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⑹80年代初,美苏争霸,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都想争取中国加入他们的集团。面对这种形势,邓小平明确提出把独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即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搞战略同盟,也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压力。他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⑺

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两个重大转折阶段,即恢复和发展阶段。毛泽东和邓小平从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外交思想,为中国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交氛围。

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理论内容、表述方式等方面并不相同。但总而观之,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两种外交思想之间存在着共性,两代伟人思想的交汇点必将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南。

第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首先表现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拿国家利益做交易。1949年毛泽东强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来处理,不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⑻50年代联苏抗美、60年代反美反苏和70年代联美抗苏的外交思想都是毛泽东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针对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作出的调整。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问题上丝毫不作让步。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⑼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搞意识形态争论。这一政策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党际关系和对苏联东欧国家关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把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在国际交往中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任何外国任何形式的干涉和控制。他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各国人民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自身优势,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任何国家无权干涉。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听命于苏联。1972年,中美建交中国没有完全受制于美国,相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顶住了来自美苏的压力并成为独立于美苏力量之外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外交思想也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外交精神。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第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在他看来,各种类型的国家同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为此,毛泽东认为要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来,周恩来对此予以科学表述,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包括同敌视我国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局势,邓小平仍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交往的基础,指出:“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我国不仅同所有周边国家实现了全面的睦邻友好,而且同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第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毛泽东一贯把支持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战争视为份内责任,给予道义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这些援助是不谋求任何特权的,目的是通过援助使受援国逐步走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之路。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密切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高,邓小平仍然把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将中国定位于第三世界,并且不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第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始终把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作为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并且通过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战遏制帝国主义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邓小平继续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的大旗,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⑾冷战结束后,邓小平始终坚持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坚决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始终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赢得了世人对中国的赞誉。

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不同时代的两位外交家,他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外交决策和外交思想也不尽相同。对这两位伟人的外交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们决不是故意造成两位伟人思想的对立,而是力求从比较中得出一些启示。

第一,正确认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关键。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注意了解、分析和预测国内国际环境,从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外交政策。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中国的发展需要国际的合作与支持,需要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广泛的交流关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共同关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各国进行合作与交流是可能的。中国必须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才能有更强大的外交。

第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准绳。独立自主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其次是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外交思想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无论是与苏美结盟的时候,还是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交往的时候,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国内政,染指中国的主权,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国际相互依存性的不断增强,国家主权“让渡”和利益“共享”的特点明显增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经济利益、政治主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在不能“因噎废食”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

第三,广泛地发展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大胆借鉴、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近代中国曾经任人侵犯和践踏,“百年屈辱史”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邓小平一生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与统一,他们所有的目标就是使中国逐步强大起来,因为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外交工作才能大有作为。在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突显,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极。

最后,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在国际局势和国家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稳定国际局势、弥合国家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受一切爱好和平力量的拥护和支持。我国必须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国家都能够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

注释:

(1)《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41页。

(3)(4)(5)(6)(7)(9)(10)(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7页、96页、359—360页、156页、59页、330页、363页、320页。

维护世界和平篇7

考点:联合国与中国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表决程序: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职权:大会就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广泛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和其他机构的报告;批准会员国的加入和除名;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全部理事国、托管理事会部分理事国,与安理会各自独立选举国际法院法官,经安理会推荐任命秘书长;审查和批准联合国预算,向会员国分摊会费。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表决程序:安理会对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职权:安理会有权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提出调解争端的办法;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对侵略采取军事行动。3、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联合国经济社会系统规范国际社会各成员的行动方向,推动某些发展问题逐步得到解决。③联合国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④联合国在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5、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中国倡导和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联合国改革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联合国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例题解析(福建卷.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于2010年4月25日在美国举行。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体现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1) 世界银行是政府间、全球性、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下列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类型相同的是( )A.联合国 B.欧盟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2)运用国际组织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的意义。答案:(1)C(2)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③有利于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克服国际组织操控在一些国家手中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考查国际组织的类型。联合国属于一般性,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区域性国际组织。第(2)问,考查国际组织的作用。答案仍来自教材中关于国际组织作用的一般论述,需要注意结合材料从维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协调利益等方面作答。

维护世界和平篇8

一、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力军,应当和其他网民一起营造和守护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文明关系国家形象和社会生活,也关系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于“七条底线”,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先明确:

一是法律法规底线。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当然也必须是网民坚守的底线。网络不是逃离现实的虚拟世界,网络必须是受到法律法规约束的虚拟世界,这个底线不能丢。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这是我们的基本制度,这个底线不能丢,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

三是国家利益底线。这是一个网民必须坚守的责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的一切,现实世界如此,网络世界更如此,我们应该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国家利益至上应该是网络文化的灵魂。

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网络为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平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应该警惕某些人利用这个平台维护自己的非法权益。

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幸福生活,美丽社会,需要公共秩序来打造,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秩序必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底线,一旦触犯,就会成为公共秩序混乱的导火索,我们必须维护好网络秩序。

六是道德风尚底线。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网络时代是自媒体时代,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维护道德风尚底线,因为一旦网络上的道德风尚底线下滑,对现实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恶劣的。

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现在,一些假新闻、假信息充斥网络,这就是信息真实底线失落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这个真实底线,应该辨别真假,不制作、不传播不真实信息,虚拟世界的信息不能虚拟。

二、筑牢思想的防火墙

1.守法自律,精心维护

网络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好不好,既有赖于互联网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督管理和网络从业人员的精心建设维护,也有赖于每一位网民的高度自律,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七条底线”为包括网络名人在内的每一个网民框定了清晰边界。共守“七条底线”是每一个网民的责任,也是最终确保互联网成为一个充满真实、互信、包容、健康平台的有效保障。我们更应该在网络生活中不折不扣地坚守“七条底线”,并且在做好该做的工作的同时,理智地揭露违反“七条底线”的行为和信息,营造真实、可信、安全的网络家园。作为当代军校大学生,我们更要承担双重责任,对网络上的“假丑恶”不能只围观,该发声时就发声,引导广大网民,为建设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世界贡献力量。

2.重视网络安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网络上既有西方发达国家及国内反动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又有网络多元价值观的泛滥;既有各类黄色流毒和虚假信息,更有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活动。为此,必须充分重视和引导网络的发展,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抑制网络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冲击。加大网络监管,打造安全网络,加强文明办网和文明上网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安全的载体和阵地保障。

3.任何时候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这个词语的排序,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国的利益排在家的利益前面。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就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也就必须保守国家机密。国家有保密部门,也有保密法,这既是每个人必须坚守的法律底线和国家利益底线,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守国家机密,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就是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管住“嘴”和“手”,任何时候都不能“乱吹风”,任何地方不能“乱插手”,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飞速的网络上。

4.合法权益在网络世界中也需要维护

上一篇:郁闷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让爱住我家串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