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9-28 08:55:43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地迅速引入了统计的内容。其次,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在教学中,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心。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创设数学情境,凸显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有机和谐的统一。因此,所谓 “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所提要求要具体而明确,不能仅仅以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唯一目标。一是要做到数学问题必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花架子”不可取。一位二年级教师在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用一副美丽的画面作为导入,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后踊跃发言,有的说看到了一条流淌的小河;有的说看到了河上还有一座小桥;还有的说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让我们意外的是,没有一名学生说看到图上有兔子。 那位老师便进一步引导 :“你们还看到其他的什么没有啊?”这样孩子终于把注意力放到了兔子身上。有学生说看到了6只兔子,教师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6 只兔子的?”有学生说是挨个数的;有的学生说一眼看出来的,没有数。于是,教师急道:“有没有同学两只两只地数的?”虽然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相当高涨,但是这几分钟的热闹场面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只是简单呈现一幅画面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这种 “热闹”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此次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时可以重新设计以下两个提问:“谁能一眼就看出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用什么好方法看出来的?”这样的提问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这里可以看出,提问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

三、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效果。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充当唯一的主体,学生则被当作单纯的客体,教师操纵一切、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启而不发、惑而不化,甚至产生厌烦、反感、抵触情绪,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所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性面积”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鼓励参与研究,引导发现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先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到课本、课外读物等去研究探索。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较小,经验储备、知识基础和思维、研究能力相对较弱,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空间狭小,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控、加强引导,以防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的轨道。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握好引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引导“过度”,便会偏离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研究方法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进行集体指导,也可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后用心总结修改,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上一篇: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空载电压不平衡问题分析 下一篇:经历学习过程 感悟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