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学习过程 感悟思想方法

时间:2022-09-21 04:06:37

经历学习过程 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是把传统数学中的经典问题,采用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价值。通过实验、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一学段:关注学生“操作体验”,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学段以简单的排列组合、简单的推理、集合思想、等量代换等内容蕴含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思考、全面思考的意识与方法,进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第一学段的教材例题往往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低年级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做中学,体验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一)加强活动操作,感悟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的教学。

出示:用1﹑2两个卡片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师:你能用手中的两张卡片摆成一个两位数吗?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卡片)

学生汇报。

生:我先摆1,再摆2就是12。

生:我先摆2,再摆1就是21。

其实这就是排列问题。两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学生用这两个卡片动手摆一摆,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记录结果,小组交流摆法。接着用三个卡片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三年级学习的服饰搭配﹑球场的赛次问题,是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排列组合问题。衣服和裤子要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用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重点理解怎样连线比较清楚完整,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训练学生有序地操作,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借助故事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为探究学习等量代换做准备。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

感知“等量”“代换”。

师:这个故事叫《曹冲称象》,大家觉得曹冲聪明吗?聪明在哪里?

生:聪明!因为曹冲称出了大象的质量。

师:大象和石头都沉到画线的地方说明什么?

生:大象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

师:曹冲的聪明体现在哪儿呢?

生:曹冲把大象换成了石头。

生:用到很多石头,多到和大象一样重。

师:最后称的是大象吗?

生:是石头。

生:大象不能直接称,用相等的石头代替。

师:曹冲的确很聪明,像这样用一种相等的量来代替的过程叫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等量代换。

本课由经典故事“曹冲称象”引入,这个故事学生非常熟悉,聪明的曹冲借助石头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故事的现象看到等量代换的本质——石头是个中间量,把大象的体重换成了重量相等的石头,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体重。让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数学味来。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看社会,就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解读信息,关注数学思维训练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目的。为此,根据提供的信息,有序思考、有效落实思维训练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根本。

师:研究两个量的质量关系通常用天平。什么情况下表示两个质量相等?

出示:1头牛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 一只猪的质量=2只羊的质量(假设每只猪、每只羊的质量相等)。

师:从上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头牛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

师:同学们发现了牛和羊的质量关系,是通过谁知道的?(猪)

想知道牛和羊的质量关系,还能怎么说?

生:1头牛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1只猪的质量=2只羊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所以1头牛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

生:2只羊的质量=1只猪的质量,8只羊的质量=4只猪的质量,就是1头牛的质量。

生:还能用算式表示 2×4=8。

在进行深入分析、加深理解后,终于有许多同学发现了牛和羊的质量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猪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只有对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等量代换其实也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通过等量代换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方程的实质就是用简单的等式来代换复杂方程式的过程。这块知识就是为以后学习代数做准备的。所以解读信息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在第一学段里,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第二学段:注重学生“抽象建模”过程,践行数学思想方法

实践操作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广角”注重做中学,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为此,在第二学段通过研究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建立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推理模型。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践行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一)化繁为简,体现优化的数学思想

“化繁为简”是数学探索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数学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如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家里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烙熟一张饼的一面需要3分钟,怎样才能让一家三口尽快吃上饼?(小组合作,用表格记录)

反馈汇报。

生: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生: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省时间。

师:还可以怎样烙,更节省时间?

学生很快找到了用最少时间的规律。这样,学生基本能理解烙饼的过程。但由于这一环节过早揭示了规律,学生在后面4张饼、5张饼的烙法上直接顺应了3张饼的烙法,造成知识的负迁移。

通过反思,笔者发现,在这个环节做如下处理会更好:在烙4张饼、5张饼之前,加强3张饼烙法的对比——相同时间对比、不同时间对比,在对比中引发争论,在感悟最优方法的基础上再来计算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先去体会烙饼的最优方法,再联系烙的方法来计算所需最少时间,避免了学生把研究烙饼的方法当成了找规律。在讨论中深挖优势,进行优化,才能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样,在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中,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还能体会到运用优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教材例1 : 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小组活动,利用备好的学具进行试验。

汇报交流。试验中得出以下几种结果:

生:随机拿两瓶,各放在天平上,正好找到少的那瓶。运气很好,只称一次。

生:把5瓶钙片分成2-2-1三组,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2瓶,少的那边再称一次,就可以找到了。需要两次。

有学生分别介绍了称三次、四次的方法。

观察讨论,方法优化后得到:5瓶钙片,至少称两次就能找出少的那瓶。

再如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通过列表也发现至少称两次能找出次品。

那么零件数量为10个、11个……

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从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最优的方法,就可以利用已经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的情况。当然,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还呈现着其他的数学思想,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关注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二)以小见大,有效建构数学的解题模型

有人说:数学是一门建构模型的学问。在建模过程中体现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实践着数学的知识魅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六年级的抽屉原理等都蕴含了数学建模过程,通过数形结合、归纳、发现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

如在植树问题教学中出示:一条路全长500米,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师:对一边、两端你是怎么理解?

生:一边只要想一条线段。

生:两端就是首尾都要的意思。

师:还缺少什么?

师:现补充一个条件——每两颗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你能解决吗?

在学生反馈时,教师要尽可能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

方法1:500÷5=100(棵)

方法2:500÷5+1=101(棵)

方法3:500÷5+2=102(棵)

方法4:500÷5×2=200(棵)

讨论时尽可能让学生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在有争论的情况下教师提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说得清楚呢?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为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提供了便捷途径。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操作、思维的反复进行中,真正理解棵数为何比段数多1的道理,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形成了对平分点的数量和段数之间关系的清晰认知。

“数学广角”是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内容。尽管“数学广角”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份额不多,但是它的教学价值和在后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获得、反思与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虽然“数学广角”内容有限,但挖掘的空间无限,多一点思考,多一些实践,就能真正提高“数学广角”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小学 315000)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