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9-28 08:21:09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生产方式的落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规章制度缺陷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治理,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等有效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4〕张启人.建设生态文明的系统思考〔J〕.系统工程,2008,(01):01-07.

〔5〕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

上一篇:英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矩阵代数内容介绍 下一篇: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