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

时间:2022-08-17 10:13:09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

[摘 要]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一对矛盾是康德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康德的美学思辨始终围绕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展开。首先,康德从定义以及对象将二者严格区分,同时又认为二者具有关系的统一性,既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纯粹美和依存美可以相互转换。本文试图从梳理康德关于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论述中分析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解读出康德对美的最高理想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康德;纯粹美;依存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77 ― 02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将美划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两种类型,它们构成了康德美学的基础,现实中一切美都可以划归在它们之下,因而对纯粹美与依存美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康德美学。

一、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

康德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样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

从定义出发,康德认为纯粹美就是一种不受对象概念制约的美;依存美是一种依附于对象概念的美。所谓对象概念,在康德那里就是指对的的客观合目的性。纯粹的美不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而依存的美则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由此可见,纯粹美和依存美是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

(一)纯粹美的对象分析

纯粹美由纯粹的鉴赏判断获得,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普遍必然,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是想象力与知性自由游戏的结果,很多时候也被翻译为自由美。

康德认为,纯粹美包括两种对象:一种是花、鸟、贝类等;一种是无标题的音乐。他认为“在观赏花、鸟贝类这些东西的形式时,人们仿佛觉得它们各方面都恰当好处,表现出某种合目的性,但认真想来,又说不出它们到底符合什么目的,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欣赏无标题的音乐时,欣赏者无法确定从这些乐曲里听出了什么,只是觉得好听、悦耳,没有什么意思而又绝对愉快,正好符合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原理。”由此可见,纯粹美是对对象形式的单纯鉴赏,主体在鉴赏时并不会考虑到对象的实存和主体的欲求。

(二)依存美的对象分析

纯粹美是对对象形式的单纯欣赏,与对象实存无关,而依存美虽无关利害,但是与对象的完满性概念相关,这一概念规定了对象应当是什么,是对对象存在目的的界定,所以,依存美不是对对象形式的单纯欣赏,它与对象的存在目的有关。

康德认为依存美的实例俯拾即是,所以也最容易例举。比如成年男子的概念,他的对象是具有参照性的;教堂必须符合崇高、神秘能够激发人们的虔诚之心的目的;一位战斗英雄的仪表美是和我们对他的事迹的仰慕分不开的等等。由此可见,依存美受到目的概念的制约,会让我们想到对象的形式构造的客观合目的性,这样在鉴赏之中产生的审美愉悦就夹杂着理智或道德的愉悦,从而破坏了鉴赏判断的纯粹性。

然而无论审美愉悦与理智道德愉悦结合得怎样好,也不能从这种结合中得出鉴赏判断的法则,“而仅仅是鉴赏和理性的统一而已,即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说,在美的分析中得出的鉴赏判断的诸原则(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只能从对纯粹美的鉴赏判断中得出,而不能从依存美的鉴赏判断中得出,前者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而后者是混合的鉴赏判断。

二、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通从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得出美的无利害性、无关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无概念的必然性。这些正是纯粹美的特征,而康德对依存美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康德对美学体系严格划分的一种必然延伸。前文提到康德对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定义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但是它们也有内在联系,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纯粹美和依存美具有同一根源和基础即合目的性的形式

“一切美都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是纯粹美和依存美二者相互转化的基础。康德说,鉴赏判断除掉以一对象的(或它的表象样式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根据外没有别的。很明显这里的鉴赏判断康德特指纯粹鉴赏判断即纯粹美,这就是说纯粹美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为根据的。康德又说,魅力的刺激“在它们不骚扰那美的形式而且当趣味还微弱和未精炼时一一它们是被当做异分子而宽大地被容纳而己。”这话的意思是说魅力的刺激只要不妨碍审关主体从对象的形式观照中得出审关判断,魅力的刺激就可以被宽大地容入“美”之中。由于利害感一一魅力的刺激夹杂在审美对象的形式之中,毫无疑问,这时审美判断中的美,不是纯粹关而是依存美因而依存美也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为根据的,与纯粹美不同的是在对依存美的对象所作的形式观照中夹杂着一定程度的利害感,所以我们认为,纯粹美和依存美二者具有共同的根源和基础即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认为的贝类属于纯粹美,可是当人们在观赏贝壳的外形、花纹这些东西的形式时,人们仿佛觉得它们各方面都恰当好处,表现出来的是某种合目的性,这是纯粹美的合目的性。而学校、图书馆、会议室、俱乐部、体育馆这些对象在审美实践中也要符合各自的目的,有各自的完满性的标准,而这就是依存美的合目的性。

(二)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世界上并不是单纯地只有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两种美是相互对应而存在。纯粹美的不足,依存美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的补充,纯粹美的困境是在依存美中得到解脱;同样依存美的困境最终也只能在纯粹美中找到出路。纯粹美和依存美二者间这种相互补充是通过二者辩证统一的相互转化得以实现的。

面对同一个对像,康德提出“一个人是依照着他眼前的东西,另一个是依照着在他思想里面的东西,这个人是抓住了自由美,那个人抓住了附属美,前者下了一个纯粹的,后者下了一个应用的鉴赏判断”可见,康德认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既可以是纯粹美,又可以是依存美,只是取决于判断对象的方式不同而已。上文提到的康德认为对花这类对象的审美是纯粹美的一种,但如果它生长的不好,一副即将枯败的样子,人们也会因为它缺乏生命力而不觉得它美。纯粹鉴赏判断中只要夹杂着利害感,就会转化成非纯粹的鉴赏判断即依存美。这里,转化的条件就是利害感的渗透,因此对于同一对象纯粹美可以转化为依存美。

康德还提出“一个关于具有一定内在目的的对象之鉴赏判断,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纯粹的,即判定者或是对于这目的毫无概念,或是在他的判断里把它抽象掉。”在现实中,自由而纯粹的美并不多,只有在思维中对现实的审美感受进行分离和提纯,从不纯粹的审美活动中抽绎出毫无其他杂质的美感来,才能到达美学研究的预期目的。可见依存美可以经过抽象,还原成纯粹美。

可见,康德走出美学理论的困境,靠的是一种辩证的转化。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辩证转化,实质就是内容意义与形式的辩证转化,这也体现了康德美学思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美的最高理想

康德认为,“理念意味着一个理性概念,而理想则意味着一个单一存在物、作为符合某个理念的存在物的表象”,所以,美的理想不在自由美中,而在依存美之中。正如康德所说:“要想从中寻求一个理想的那种美,必定不是什么流动的美,而是由一个有关客观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了的美,因而必定不属于一个完全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客体,而属于一个部分智化了的鉴赏判断的客体”⑤。康德美的理想理论,表明了他这一观点:只有既符合美的规范观念,同时又表现了道德理念,才是美的理想。而他认为,按照一个美的理想的判断不会是单纯的鉴赏判断,这说明了美的理想是受对象概念制约的依存美,而不是纯粹美。

而并非所有的依存美都能成为美的理想。“理想是理念的完全体现,而理念是理性的产物,显然,只有理性或者理性概念才有理想可言”,所以,没有理性的事物,就不可能有美的理想,例如花朵、贝类等非理性物,它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理性设想出自己最理想的形态。“只有那在自身中拥有自己实存的目的的东西,即人,他通过理性自己规定自己的目的,或是当他必须从外部知觉中拿来这些目的时,却能把它们与本质的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并因而也能审美地评判它们与那些目的地协调一致,因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美的一个理想,正如惟有人类在其人格中,作为理智者,才能成为世间一切对象中的完善性的理想一样”,所以,美的理想只可以塑造于人的形象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形象都能够成为美的理想,人格是理性与责任的混合物,只有具有德行的人才具有人的美。康德在“美作为德行的象征”一节中论述到美与德行都直接令人喜欢,都是无任何利害感的令人喜欢,并且美与德二者在行主体的自由与普遍有效性这些特征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德行美才是美的最高理想。

四、对康德美学中“纯粹美”与“依存美”的思考

康德对纯粹美的极端发展,让他陷入了最高度的美也就是最空洞的美这一怪圈,康德对依存美的极端发展又让康德掉进了最高度的美也就是最不自由的美这一怪圈。康德总是从一个怪圈遁入另一个怪圈,却始终未能清醒地走出怪圈。而康德关于纯粹美与依存美这一对矛盾辩证转化的分析又使康德走出了这一困境,但遗憾的是康德并没有把这种辩证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美学思辨之中。在审美中,我们把内容意义转化为形式来感知,就可以完成由依存美向纯粹美的转化,从而走出康德美论的困境。也正是因为纯粹美和依存美间存在着一种辩证转化的关系,我们在对康德美论的探索中不能无条件的强调纯粹美或者无条件的抬高依存美。只有从辩证统一的角度来分析康德美学,才能探究出康德美学中的矛盾与经典。

〔参 考 文 献〕

〔1〕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英〕鲍桑葵,著.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德〕康德,著.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马新国.康德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8〕蒋峦.康德的徘徊――康德纯粹美与依存美关系探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以高端产业链锻造一流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