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学结

时间:2022-09-28 06:14:54

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学结

摘要:城市化使大量硬质铺装地面取代自然地面,造成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我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念还比较落后,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应在加大自身雨洪控制利用研究力度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改变观念,推动和完善我国雨洪控制利用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雨洪控制利用,不透水地面,政策法规,理念

中图分类号: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0年6月,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高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针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水环境,来自全国各地的水行业工作者献言献策,共同商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地面快速增加,由此带来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环境问题,如雨水径流量的增加和洪涝灾害的多发、雨水径流污染的加重、水资源的大量流失、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雨洪进行控制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如能有效的减轻城市内涝,增加水资源量,控制面源污染和改善水环境,最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内涝 水体污染

国内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情况

中国城市传统的雨水系统是以雨水的尽快排除为根本出发点,强调“末端治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这种雨水快排方式,既是对宝贵雨水资源的浪费,快速汇集的大量雨水径流也加大了城市雨水系统及河道的排水压力。同时,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点源污染已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雨水径流的面源污染已逐渐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一些工程建设项目的雨水设施滞后于主体工程的建设或不够完善,由此带来雨水排放不畅等环境问题;为了景观效果,我国城市绿地高程往往高于相邻路面高程,下雨时,雨水很快从绿地汇入路面,加大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增加路面积水的可能性,同时浪费了雨水资源,并给水体带来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尝试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能够改善并保护我们身边水环境的健康。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关于雨水利用的政策法规。如2006年6月,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GB/T50378-2006)。对雨水收集和渗透利用提出了量化指标。2007年4月,建设部颁布实施《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城市雨水利用的国家规范。该规范规定,各类建筑物和小区的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雨水利用的内容,其中对雨水的收集、渗透、储存回用、蓄存排放、水质控制、施工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维护等雨水利用单元提出了较详细的专业技术要求。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各种关于城市雨水利用的政策法规。以北京为例,目前已出台了《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2000年66号令)、《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2005年155号令)、《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2003年3月)等,《北京城市雨水利用规范》也已制定完成并于近期颁布实施。此外,北京还实行了雨水利用设施补贴制度,分雨水池、渗透铺装等不同类型补贴力度也不同,补贴金额可达雨水设施建设费用的20%-50%。

这些政策法规为城市雨水利用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从政策类型方面看,多是政府管制和行政措施,尚未从市场激励等多方协同作用的角度建立真正的法规体系;从政策力度看仍显单薄等。事实上,雨水作为城市水环境和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远不是末端积蓄利用这么简单。城市雨水问题除了水资源流失外,还包括洪涝灾害、径流污染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城市点源污染治理大幅度提高之后径流污染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愈发严重。因此,急需从内容、形式、广度、深度等更大范围内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在雨洪控制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和比较优势,在加大自身雨洪控制利用研究力度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改变观念,推动和完善我国雨洪控制利用事业的发展。

国外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经验

美国

雨水排放许可

雨水不仅能带来城市洪涝灾害,初期雨水也是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美国联邦、州、郡等积极立法,以实现雨水的科学管理。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暴雨排放许可制度,要求市政分流制暴雨管道系统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必须获取许可证,根据许可证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污染源控制措施。

雨水排放收费

美国除了制定雨水排放许可制度外,还制定了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各州的雨水排放收费方式不尽相同。以科罗拉多州为例,1980年出台的雨水排放收费制度规定:雨水排放费主要由运行维护费和基建投资费两部分组成,每部分费用由占地面积、综合径流系数对应的费率因子和各自的基准费率相乘计算得出。

英国

可持续排放体系

英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核心政策是建立可持续排放体系,从过去的解决大暴雨管道排放问题,发展为综合的雨洪控制体系。可持续排放体系的思想不只是单纯的体积控制,其综合考虑到土地应用规划,水质,水量和提高水生环境质量等。其方法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源头控制、小区控制、区域控制四种。污染防治主要依靠污染源的管理和公众的参与。源头控制是通过减少不透水区域面积或者建立就地雨水收集和处置设施从而减少雨水排放。而小区控制和区域控制是在末端建立渗透系统、过滤系统、湿地系统等滞留系统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消减径流量。

行政管理与排放许可

当地的环境部门负责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资源的管理。所以环境部门从规划到实施及维护管理对可持续排放体系都有参与。首先,环境部门是当地规划部门在作规划时的法定咨询者,规划部门在作规划时必须征求环境部门的意见。环境部门会对排放体制及洪水控制问题提出建议,还会要求规划部门提出水体(河流,湖泊,水道等)水质改善措施,通过这一要求确保了雨水的适当排放。开发商在提交规划申请时必须要参考环境部门的涝源分布图、地下水保护带分布图和易污染的地下水分布图等。环境部门通过颁发《排放许可证书》的形式控制雨水径流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限制条件包括水质、水量等条件。任何直接排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物,排放前必须得到环境部门的授权,否则被看作是违法的。

德国

为了实现排入管网的径流量零增长的目标,德国各城市制定了各自的雨水费用征收标准,据此并结合当地降水状况、业主所拥有的不透水面面积,计算出应缴纳的雨水费(德国雨水排放费和污水排放费一样高,通常是自来水费的1.5倍左右)。若用户实施了雨水利用措施,使得雨水全部渗入地下或收集回用,国家将不再征收雨水排放费。例如2001年1月1日起德国汉诺威市开始征收雨水费。雨水费按房屋和硬化地面的面积计算,目前费用为0.63欧元/m2.年。在新建的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之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费,此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上一篇:小议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 下一篇:绳索取心钻进钻孔缩径的预防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