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28 06:13:36

新媒体视角下的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

【摘 要】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它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一个班级的凝聚力程度不仅影响着班级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影响着校园和谐。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梳理当前班级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并分析其原因,探索新媒体“易班”这一形式对班级凝聚力建设产生的预期效果,提出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对策,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目标。

【关键词】易班;班级凝聚力;新媒体;全学分制

如今,90后已成为高校内的主力军,他们是个性鲜明地一代,彼此个性差异较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协作意识趋弱,班级集体荣誉感缺乏,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同时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另外高校普遍进行学分制改革,采用全学分制,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少,班级凝聚力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现状分析

(一)班级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如今高校都是由90后组成的新鲜血液,他们是充满朝气与活力,富有创造力的一代,喜欢特立独行,而对于他们的管理,多是采取老办法,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一方,在日常事务管理上,多是简单化,程序化管理,希望将他们的言行纳入老师们事先建设好的圈子内。这样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没有激情投入班级活动中,影响学习生活,学风,班风建设。而大学里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了她们个性的展示,消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参与学校、班级活动次数相应减少,导致班级凝聚力减弱。

(二)班级团队荣誉感缺失,归属感不强

大学已是90后的天下,一个班级中的同学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差异较大,同学间相互融合的困难增加不少。而90后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中过于追求完美,导致关系好的很好,关系不好的形同陌生人,并且网络、手机、电脑等媒介发达,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低头”一族,同时在学分制的双重作用下,使得班级之间的同学交流减少,班级内部凝聚力越来越差,不利于管理与发展。学校组织活动也很少参加,缺少班级荣誉感,不愿意为班级争光,导致活动中无法看到班级同学的身影,更加影响班级凝聚力。

(三)全学分制给班级凝聚力建设带来了挑战

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课程安排打破了以传统的班级为单位的固定上课的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自由选课,对于课程及授课老师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这就导致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比较分散和流动。虽说全学分制提高了大家学习的兴趣,但减少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有许多同学可能一个学期仅见几次面,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若开展班级活动,由于全学分制作用,找到所有同学的空余时间并非易事,同一班级同一时间段有同学在上课,也有同学在休息,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就失去了时间的保障。

二、加强“易班”班级凝聚力建设预想

(一)通过“个人”主页,增进班级同学间的亲密感

“易班个人”主页,是每位同学的专属领域,他们可以在这里上传自己生活、娱乐的照片,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趣事以及学习资料,撰写博客,并且打造个性主页装扮,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查看对方主页,留言交流,增强同学间的亲密感,即使在全学分制下,上课时间不统一,也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和发展友谊。

(二)通过“班级”主页,加强班级同学与老师间的紧密联系

“易班班级”主页,为高校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班级活动聚集地。各班级可以在这个版块中事物通知、班级决策、征求意见、寻求帮助、开展活动等。也能在此投票,评选班委等,还能与辅导员进行及时的交流,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度,还增进了同学与辅导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易班论坛”的推广,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易班论坛”模块包括各类活动信息,各类学习资料分享,各种生活、娱乐资讯等,能够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及时有效的在“易班”上,同学们根据活动资讯来自行选择,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还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在本版块上传学习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可以结识班外,院外,校外的同学,为班级获得更多的资讯,不仅加强了班级在校内的团结力,更将班级扩展到校外,将班级特色推广出去,形成一支有自己特色的班级队伍。

三、加强“易班”班级凝聚力建设对策

由于传统的班级管理及学生与老师等不良的沟通导致班级凝聚力建设遇到了瓶颈,因此,需要探索创新道路建设班级凝聚力,网络已成为当前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途径。“易班”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通过“易班”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为使“易班”班级凝聚力建设预想实现,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通过“易班”平台加强对班干部的监督

首先,在“易班”平台上,结合班级各成员自身兴趣和同学的推荐进行各种角色设立,使每个斑级成员在班级中都有一定的职务和班级事务参与,这样不仅加强了他们对班级各成员的了解和认同感,而且自身也承载一定的权力和义务,这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知人善任,提供展示的舞台,滋发每个成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也是不可缺少的,充分发挥民主性,让学生选出最适合本班的班委会,班级干部明确分工,弄清每个人的职务,各司其责,除此之外,各班在易班公布其班级的班委名单,进行监督和建议,提供一个民主、公开、透明的平台。其次,班级干部轮流将每天的班级消息,课程作业、资料,会议记录等上传至易班,并通知班级同学及时查看,提高同学们对于“易班”的使用率。

(二)以宿舍为单位,构建“易班”基层单元,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全学分制下,自由的选课使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而寝室作为学校最小的单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位同学都离不开其实这个小团体,寝室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互相影响。在全学分制下无法将班级同学统一起来,在“易班”上开展“寝室文化节”、“寝室友好节”等寝室活动,将寝室活动的信息不定时上传至“易班”,采用投票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了解。在比赛结束后通过“易班”进行寝室间的交流,加强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化繁为简,达到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目标。

(三)建立“易班”班级特色活动,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

开展班级活动是班干部最基本的职责,也是班级凝聚力的最基本体现。班级可以通过“易班”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班级社区,针对班级特点,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不定期的开展各类活动,如:班会,团组织生活等。利用活动的机会,调动班级同学集体制定活动计划,并与辅导员及时沟通,使各种活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桥梁,密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了主人翁精神,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而在举行活动中,要注重班级荣誉感的培养,有了集体荣誉感,就能让学生在从事各项活动中从集体的角度出发,就不会做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情。

(四)通过承办“易班”各类特色活动,整合现有新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学校里,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而参与到活动中去又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素质,这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组织者在活动中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过“易班”与“人人网”、“新浪微博”、“QQ”等平台进行合作,拓宽“易班”的推广的途径。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社团活动,校内联谊,校外联谊等,与“易班”相结合,在学校范围内寻找到一批愿意为活动服务的同学,及时搜集各类活动信息,将活动的初期推广信息、活动进行中的各类信息、活动结束后的结果等及时到“易班”上,实时进行更新,并将消息下发至各学院,督促学生到“易班”查看。对于竞赛类活动,可以在“易班”发起投票,让同学们在“易班”上为自己支持的同学和班级进行投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交流各班级的活动经验,互相学习,各个班级的凝聚力都提升了,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也自然在从中潜移默化的提升。

四、结语

班级凝聚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指望一挥而就,更不能期待一劳永逸。而且,班级的成员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性格,不能强求统一,应该凭借他们的优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综上所述,加强班级凝滚力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一个班级的公正、民主、透明、和谐等多方面都需要兼顾才能维系好一个班级的建设。所以,结合新时代下的新媒体力量,作为强有力的监督者来提供公信力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监督的平台则会如虎添翼的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燕平.90后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1月,第32卷第1期.

[2] 吕忆松,尚建辉,李莹莹.“易班”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

[3] 毕玉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第38卷)第3期.

[4] 赵小创.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易班专项课题“易班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创新型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3yb0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易班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创新性探索实践”(项目编号HZJYKY20140091)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强(1981- ),讲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政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地方环境行政立法问题与规制建议 下一篇:形式美法则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