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时间:2022-09-28 01:34:19

浅谈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

摘要: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存在一些弊病,现状不容乐观,对作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列举了一些普遍现象,试着从分析这些教学观念的由来入手,总结这些观念可能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写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在语文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是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许多专家和教师都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研究大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人手,切入点选择比较单一。

一、树立作文教学的意识和信心

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文章非天成,妙手靠苦练。写作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我们不否认写作存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纯粹的天赋能力,更多后天不断学习锻炼的结果。小学作文教学只是作文能力基础,但绝非定型。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教师应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把重点落实到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作文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和感受领悟已知领域的过程。所以中学阶段作文能力有更大的可塑性。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对作文的信心,掌握写作规律,摸索一套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作文不可教的传统观念。

二、写作教学以“人”为本,旨在提高生活能力

写作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写作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从前学生学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在考试,总要做得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作文的想头”。如果把学作文的目的仅仅定位在为了考试时得高分,就显得过于偏狭,过于功利了。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观。把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首先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教育界老前辈指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该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也就是一种生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这种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学观。

三、写作教学内容要“放胆”

传统僵化的写作教学在内容方面给学生套上了层层束缚,“文以载道”的为文法则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空间,作文时小心翼翼,内容却流于空泛,表达形式又过于僵化,时常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而目前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专家取得这样的共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能有效冲破时下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推进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找回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任意驰骋想象、自由表达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曾经“畏惧”写作的孩子开始热爱写作,单调的课堂教学演变为丰富的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训练学生作文必须重视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

四、教师要“重下水”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的说法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既然是地位平等,那么学生做得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该参与,而且教师榜样式的亲自参与,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同时,教师亲自体察写作文章时主题立意的深浅,行文思路的畅通与阻塞,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无疑会为后期的讲评指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充实的材料。总之,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当然,教师的“下水文”不能太逊色。虽然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教师“下水作文”带点榜样性质的,不然容易误导学生,甚至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对作文失去信心。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教学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广大中学语文老师要肩负起这个担子,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反思自身的作文教学观念,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让自己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迈向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著.《纵论语文教育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到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篇:由英语课堂中的意外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数学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