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的班主任“爱”

时间:2022-04-29 05:38:05

发散性的班主任“爱”

学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为细致的、繁杂的、艰巨的工作。班主任不仅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学校秩序的维持着,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更为重要的是德育教育的表率和楷模,除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等,更为艰难的是学生思想性格的培养,如个人品质方面――宽容、大度、谦恭、优雅、顽强;作风方面――俭朴、敬业、进取、奋斗;品德方面――尊师、敬老、爱幼、勤劳、有功德;以及审美观、生活观等方面,几乎无所不包。自然规定了班主任工作丰富多彩,同时也昭示了班主任工作的琐细和繁难。在近阶段包括以后―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学生受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和种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日益严重,越发使班主任工作步履维艰――即艰难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的班主任工作也就能越发值得研究和探讨,力求寻找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规律。

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经验大多以“爱”为先,这诚然是不错的,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学生就是爱岗敬业,甚至是爱国的一种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但我们说,如果仅仅把这个“爱”字体现在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照顾则就显得程度太低了。是没能抓住班主任工作的实质核心――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康的有出息的人――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及优秀的个性,最起码也应该成为一个能够融于社会的人。同时,也应须明白,“爱”有着各式各样,不应该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爱护之类所能够涵盖得了的。不知我们是否已有十分明确的感受:学生们享受的:“爱”实在太多了些。正是这种把他们泡大了的“爱”造成了不少学生的性格或品德修养的缺陷,使得他们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脆弱。

作教育工作人,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固然是好的方法。但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很单一的。师长一腔热情,两眼企盼,三番苦口婆心却换来了一声长叹,多少学生任你家访、谈话、关怀、劝告、教诲而仍然我行我素。与你何干?看来,工作内容的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决定着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爱的发散性。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与成年之间。小孩子气的顽皮和故意张扬个性的心理,故意放肆和不驯,可不必多加教育。但明显的违背道德品质的事也屡有发生,这其中,不少是明知故犯,有的情节颇为严重。同时,又有人把老师的劝告和耐心开导视为软弱可欺,家长管不了自己的孩子的事例难道我们见的还少吗?家长是何以失去这种威信和严厉的?故而,学生同样的错误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甚至表现为一种思想性格方面的无所忌惮。究其原因,不难看出,缺少一种具有威慑力的强制性手段,欠缺一种使其有所顾忌的深切刺激。那就是缺乏警戒,惩戒的手段。我从教以来,一直琢磨何以给学生以必要的惩罚,以使他们起码不犯同样的错误手段。这种方法真难寻啊!真是难于上青天――大不幸,体罚不行,罚款不行,罚写作业不行……而学生把你气个死去活来却怎么都行。手段的单一乏力已很难适应眼前学生的实际。

无疑地。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总是喜听善亩,即使是批评只是委婉讽喻。但我们也都感觉到了这种批评的无力。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批评得越深刻才越有效。所以魏征才是一代名臣,才是值得后人敬仰的。看似矛盾,事实上,这两方面应该是统一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要简单地强调一种而偏废一种。在另一方面,“欺软怕硬”也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性格弱点,十分扎手的学生我们也不轻易去“招惹”,相同的,学生那面是不是也该敬畏“厉害”的老师呢?大多数孩子故意顶撞“慈母”而顺从“严父”――哪怕是不情愿的,便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讲起道理来,我们应向古代外交家学习、他们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孔明的激东吴抗曹,毛遂的挟楚王合纵,都采用了强硬:态度才得以达到目的,反之,越是和颜悦色越糟糕了,孟尝君不就是“日出而言从,日中而不决”么?道理肯定讲了不少,楚王不听,毛遂一番痛骂,他就“唯、唯”了。常有劣迹的学生不怕班主任而惧怕保卫处的情况,倒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从不受委屈,认为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以原谅的情况下,偶尔“委屈”一下,刺激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学生犯错误不外两种情况:一是明知故犯,如逃操、逃值日、打架、偷东西等,早该在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上已明是非而故取其非:是思想认识出了问题,如认为学不学一个样,知识多少,或美丑不分,打扮上或行为作风上以丑为美等等。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容忍三次,提醒两三次,督促两三次,讲道理两三次,但,道理真的不明白么?他仍然屡次重复这类错误怎么办?怕不是老师的道理讲得不到家吗?也不是老师冷面无情,实在是这种方式他已不痛不痒了。无疑,应给予严厉指责。对第二种情况,无疑需要更耐心更细致,但,如果道理讲通了,他也明白,但仍然我行我素,也就应该改换以下方式了。

直截了当地说,本应该在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同时加之以强制性,在强制性下形成良好的习惯,使之由不自觉到惯性而逐渐成为自觉。各单位均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强制性实行本是十分自然的事。不知为什么一提起教育经验就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种强制性。军营的铁的纪律和强制手段值得借鉴,尤其是在当今,学校教育可否借鉴一下。人的心里、性格本就很复杂,反向作法可能产生正面效果。对于屡讲道理而屡听不进,屡动之情而终不动情的学生,不妨冷处理,可能会有一番效果。当然,只是冷一冷,而不是一味冷下去。有时也不妨“粗暴”些,当然要注意对于学生心理、性格的分析研究。

我曾有一个学生,美丑不分,留了一个人见人厌的头型,而偏偏自我得意。亲戚、朋友办喜事都特地嘱咐不让他上门。可家长说了千万次终不见效果。我也曾委婉地或直接地说过几次,终不见效。于是,在家访时,很是讲了一番服饰、性格、文化、情操类的东西,而该生却坚持说要保持一点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举例说历史上的某某书法家的脑袋像草筐云云。不由人勃然大怒,痛斥他说三国时的祢衡赤身体表现自己的个性,你怎么不学学也来个光屁股!没想到他真的气馁蹑服,气焰萎顿了许多,遇事趁机下令:“打水,洗头”,并亲自给他理了个头发,然后啪地将梳子一摔说:“明天照这样上学,否则,不许进教室!”第二天,头发如是,我不由怒目而视,他谨慎地站起来说:“不是不照老师的话做,是这头发习惯了呆不住,请容许放学后去理发店整过来。”我不由一乐。他母亲还专程来致谢说,儿子改了头型得到了邻居的夸奖。他也从别人的夸奖中认识了自己的浅薄,而形成了正面习惯。是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和不该怎样,同时,其中也应该含有让他们知道不敢怎样,这在行政上和法律上则是经常采用的手段,何以班主任工作就不可以呢?

指责、痛斥、惩罚(但不是体罚)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对自尊,自信的一种激发,“知耻而后勇”也是十分有道理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对于性格十分内向或性格偏激的学生则应另寻途径,同时,冷遇,训斥的同时,要能够让他感到这也是一种情,使他明白,爱之深而责之切。自然,这样做的基础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我们没有一点儿要否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总原则,也决没有提倡简单粗暴,我们只有研究探讨各种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任何做人的工作的总原则都是刚柔并济,慈威并施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只是理论上不谈罢了。这本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什么要故意视而不见呢。正视现实,去研究、去分析、寻找规律才是科学的教书育人的态度和方法。我认为,对小孩子要不要打屁股的问题是不用讨论的,要讨论的是该怎么打的问题。

再次强调,给学生的冷遇、训斥等硬性手段,正是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日常,你得让他感觉到你的亲近,你的一番赤诚和坦荡之心。还有一点,你应该是他较为佩服的人,所以,修炼自身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绝不是讲什么尊师重道,这只是作为教师的殷切关怀和高度责任感。

上一篇:重视操作探索过程 下一篇:从“习得无助”实验谈对数学学习后进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