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创新人才培训现况与构思

时间:2022-09-28 08:17:50

体育创新人才培训现况与构思

由于自身利益的趋势,使得各级体校在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时间分配上明显偏重于体育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使得体育专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然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安排日益成为市场化配置,而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体育人才分流或退役后寻找就业机会的主要资源。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建立一套体育训练、文化教育、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学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目前经济学家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程度,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很不相称。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迫切需要力量之道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创新人才的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已成为相关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建立以政府解放思想、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响应体育创新人才需求、努力建立全新培养模式、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助力的“三维一体的系统性发展思路”,具体措施如下:推进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我国目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遇到的最严重的瓶颈,仍然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落后对于体育创新人才有效培养的极大困扰。无数改革成功的案例证明,只有砍断过于繁琐行政捆绑和冗长的行政链条,任何事业的发展才能势如破竹、扬帆远航。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一直沿袭着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故步自封的运行机制。如教练员、运动员的业绩考核、选拔、委派、培养等都因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与国际标准脱轨,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现在应当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努力使得政府设立的官方体育机构摆脱权力分配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将相关权力逐步下放。政府可以根据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采用政府投入、政府与社会联合承办、社会力量通过市场竞争培养三种模式分情况协同开展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老师(或教练等)也必须相应地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即高校(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老师或教练等)双向选择,双方通过契约等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此外,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辅导老师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激励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薪酬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待遇与是否积极响应、配合、创新全新的培养模式相挂钩等,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促进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响应社会对体育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全新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随着体育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体育产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响应这一需求,以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模式。

体育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改革、发展都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确立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性的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使命感,使培养出来的体育创新人才更能为社会发展而作出贡献。三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教育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核心场所,更应该响应时展需要的呼声,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具备训练、创新、科研各项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指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院校既要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特长,突出“一专”的特点,同时更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多能型”创新人才。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术界对于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构想,从而更好地指导各方面力量有效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上,既要考虑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体育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使得体育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体、教结合”的新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和着手:(1)转变教育理念;(2)开放办学形式,形成从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培养系统;(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以本专业为核心、多项综合能力为发展动力的一点放射性培养模式;(4)灵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制度激励政策进行合理创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6)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适应性更强的体育创新人才。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理论探讨,进而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有效开展,推进体育产业变革与发展。

作者:曹瑞化 张鹏海 单位:民族学院体育系 民族学院

上一篇:乡村人才体系建设研讨 下一篇:地质行业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