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究

时间:2022-09-28 06:30:44

对初中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提出了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 预设和生成 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改强调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尤其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为评价标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一、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数学教师应当为生成性教学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为生成精心预设即是将预设的目的导向课堂生成,将生成产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课前的预设上,关注预设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关心课堂生成细节的前期准备。数学课堂教学中为生成精心预设,从方法的角度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研究学生已知,以已知为出发点构建灵活的预设,为生成铺垫;要求改变教材使用观念,在预设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注重学案设计,在预设时教学目标预留弹性区间,设计可适时调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出重方向轻细节的教学预案;要求教师注重学案设计,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如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内容的学习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的传递性,课前我作了精心的预设,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千差万别的,我猜想了多种可能的生活实例,作了诸如数量多少、质量大小、体积大小等多种设想。课堂上当我宣布活动开始时,同学们果然争先恐后。预设精心才能使生成有效,只有灵活的多方向的预设才能促成课堂有效的生成,新课改下的精心预设是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不是线性的教学步骤。

二、创设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氛围

高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创设包含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理解,包含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新课标下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氛围的创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关注互动对话,因为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的过程,它是课堂生成的基础。2.构建动态开放课堂,课堂上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3.发展教师的应变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如我在“圆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扎实掌握,我先从学生已知入手,以体验为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此部分知识的兴趣,进而通过有层次的学习,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我分几个步骤创设氛围,首先,我让同学们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圆:“盆的边”“圆球”……然后我出示了一幅动画:圆的卡通汽车的课件,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请在白纸上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然后与同学交流。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画圆,最终明确:只要确定圆心与半径,即可作出符合要求的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们以O为圆心,以OP为半径画一个圆。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

关注生成的数学课堂生成点随处可见,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培养课堂生成的捕捉智慧。可以在数学教材的解读理解中捕捉生成点,新理念关注教材的多元解读,因为那是不同观点碰撞,产生思维火花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互动中捕捉生成点,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是互动的课堂,关注师生、生生之间对数学理解的探讨与交流;可以在探究创造中捕捉生成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捕捉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可以在课堂延展中捕捉生成点,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数学素养。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首先引入足球队的事儿来引入新知:某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胜1个球,第二场比赛负1个球。该队这两场比赛净胜球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把胜一个球记为+1,负一个球写成-1,净胜数应是(+1)+(-1)=O;我接着问,如果该队第一场负一个球,第二场胜一个球应该怎样表示该队两场比赛的净胜数呢?学生很有把握地写出了(-1)+(+1)=O。这个新知的引入应该很成功,但部分女生就是打不起精神,我眼神看到部分女生,有些调皮的男生说:老师,他们不喜欢打球,他们喜欢化妆品,老师举这个例子他们不感兴趣。我一想这是一个课堂生成点,于是我引导:这样吧,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举几个例子。学生精神倍增,纷纷举例:有同学以买衣服举例:我买了一件衣服记为+1,卖了一件衣服记为-1,今天我逛商场买衣服的收获是(+1)+(-1)=0;有同学以打珠子为例,昨天一场赢了三颗记为+3,今天一场输了1颗记为-1,昨天到今天两次打珠子净胜数表示为(+3)+(-l)=+2;有同学以钱举例,今天我父母给了我5元钱记为+5,我今天又花去了4元钱记为-4,我今天手上的钱记为(+5)+(-4)=+1……同学们的举例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这次教学实例虽然耽误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是学生们感受了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生活化意识,并且对有理数加法的认识更深刻了。

总之,预设是教师对学生和数学的静态思考,是基于教师的角度,是从教的意义而言的。生成是体现学生对数学的创造的,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是从学的意义理解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方式的构建,强调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建构,因此,对数学课堂上学生生成策略的探析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在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在这动态的建构中,使自己的数学获得生命,教师也能使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合群.现代教学论新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祝中鲁.“预设”不可弱化――兼谈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8.

[3]刘小兵.对一节课生成与预设教学处理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5.7.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河头中学

上一篇:在阅读中享受文本的美丽 下一篇:个性化作文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