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8 06:15:11

【摘要】城镇化的发展,从最早的物资的聚集,到生产要素的集聚,再到创新要素与网络的集聚,从生产型城市到消费型城市,再到生态型城市的过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城镇进一步向低碳...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

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科技进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推动城镇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科技革命。目前全世界5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70%的GDP和85%以上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来自城镇,90%以上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力量也集中在城镇。随着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工业革命启动和深化,将带动各国城镇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

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从最早的物资的聚集,到生产要素的集聚,再到创新要素与网络的集聚,从生产型城市到消费型城市,再到生态型城市的过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城镇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型、可持续型发展,以及多级多层次开放城镇体系的形成,在产业发展、城镇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宜居宜业、城镇治理与规划等方面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科技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城镇化的推动是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城镇化过程是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自然集聚过程,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伴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科技促进城镇化已从传统的、方式单一的工具性支撑逐渐向全方位和多元化发展,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融合带来大社会技术系统的发展。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都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过程,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一份报告,未来全球增加的城镇人口近94%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趋势将会重塑世界的面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即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以城镇为中心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意味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城镇健康、快速、和谐发展,切实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科技工作成果卓著

一是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城镇化发展的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城镇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镇信息平台等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三化同步”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三是依托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化工作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通过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民生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各个城镇发展特色的形成、城镇现代化快速推进具有决定性作用。五是在试点城镇启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太阳能光伏发电(金太阳)、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下一代信息网络(3TNet)等一批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型城镇化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变,而“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城镇化包括人口结构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景观城镇化及人口整体素质的城镇化。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做出的巨大贡献。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创新为驱动力、能够集成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城乡发展实际的道路。新型城镇化将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科技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从重视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向重视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新型城镇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科技工作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从200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7.66%提高到51.27%,平均每年提高1.24%,远高于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6%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之前年均提高0.28%的平均水平。而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和引领,如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审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居环境、城镇住区、水系统循环、节约能源、大城市交通、土地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以及新的城镇规划体系等,是一批急需在原有水平上作出重大突破的科技问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三化”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城镇知识、智力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及文化创意等技术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总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并重的产业供给,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实现城镇化的和谐发展。

加强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动态监测

加快城镇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镇

加强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等技术,实施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国民健康科技工程等,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需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形成一整套战略引导体系和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与模式,科技工作砥砺前行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转变、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人口大量转移、利益关系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其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广泛性决定工作的综合性,必须要通过系统性措施探索解决,科技工作需要在其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导城镇化发展还远远不够,城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偏低,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如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缺乏规划;标准建设滞后,强制性规范少,科技发挥作用的渠道不通畅;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等推进力度不够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克服。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系统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实现方式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通过多领域、多部门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共同引导社会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的动态性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其实现过程具有时间上的阶段特征和空间上的层次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工作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一个关键是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的长效作用机制。

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工作

创新驱动城镇化工作需要立足全面科学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别分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适宜性政策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范围的任务和重点不尽相同,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重点会随着地域、时间差异发生变化和转移。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分析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

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战略规划层面,加强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

理清资源结构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尽快摸清科技系统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结构,梳理相关支撑工作,加强对相关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集成力度,做到心中有数,配置得当。另一方面,加强统筹,建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设立各部门联络员,形成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科技工作。

提前规划部署

在战略层面要有前瞻性的通盘考虑,提前规划部署,形成科技创新支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在城镇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并举”的推进过程中把握好一系列战略定位,着力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同时,建议将科技支撑引领城镇化发展列为下一个科技中长期规划的专项规划,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

强化规划衔接

加强与各宏观管理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推动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和充分发挥科技规划在今后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共同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明确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使科技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构建与新兴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俄据现有科技研发部署和成果积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布局,加强市引导,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切实有效的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新难点和新问题,同时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归纳总结,形成和有效发挥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在计划项目上予以支持,开展技术攻关,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路线图编制

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产出效益好的产业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电动汽车、清洁可再生能源、三网融合、物联网、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来引导科技创新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渠道并不通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标准建设滞后,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激励性政策不足,对推广应用新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补贴和信贷优惠措施性措施。因此,需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建设标准,设立阶段性目标,加强执行力度。加大新技术应用的补贴力度,加强强制性规范性等措施。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全面延伸绿色和强制性节能标准。

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城镇建设中开展了一些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推动科技产业化应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和辐射作用仍有一定的局限。建议深入开展科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试点和专项行动。一是选择不同主题,结合已经开展的各类园区建设,以创新型城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高新区、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进行试点示范,包括现代农业体系示范、新能源应用示范、信息网络应用示范、新型智能交通体系示范、生态宜居科技示范、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等。二是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如“绿色奥运”、“低碳世博”,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全面提高居民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培育科技理念与创新文明。三是针对中国区域不同城市格局的特点,如都市区、城市群、散状城市等特点来进行科技规划示范。

调动地方尤其是基层科技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四化并举”,扎实做好各项推进工作

用科技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其中基层科技部门将有着更为广阔的作为空间。例如:聚焦本地区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新趋向,作为与外部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纽带,实现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与市场链有效链接;推动建设村镇科技试点,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态化集中,推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联动调整、梯度提升等。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科技支撑引领,科技人才是关键,需要以《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为纲,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计划项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重视技能型实践人才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发展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

转载自:《科学管理研究》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智能车辆调度系统的研究基于云计... 下一篇:看时间如何用七种方式将我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