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艺术表现浅析

时间:2022-09-28 04:00:19

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艺术表现浅析

【摘要】 儿童题材中国画在丰富中国画题材和艺术表现语言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艺术形式。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在艺术理念、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有空前的发展。从到改革开放,新的绘画观念、技法和内容的开创,使得这一题材的中国画面貌焕然一新。新一代致力于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们创造性地借鉴传统书法与西方平面构成意识、广泛注入笔墨意趣、运用夸张变形手法融入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把这一题材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 儿童题材中国画;艺术表现;创作理念;表现手法

以来,西方美术思潮大量涌入,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的展开,艺术家们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带回西方古典写实美术与传统中国画融合的火种。提倡革新的艺术家们积极吸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建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既有艺术个性,又有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思潮与当时的传统型中国画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在这种碰撞下,近现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得到了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创作内容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建国后,中国画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志在1957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客观地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开始普遍关注和描绘现实生活,在中国画儿童题材的创作上,也涌现出一批新的画家,如:丰子恺、蒋兆和、程十发、李可染、方增先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儿童题材中国画的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西方在各个领域的密切交流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画的发展。这个时期,是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上最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时期。“八五美术思潮”后,艺术界重新思考绘画与现实的关系,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敢于创造又钻研传统的中青年画家,许多全新的儿童题材中国画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这些致力于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的新时代画家们,如:周思聪、范曾、孔维克、梁培龙等,都是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和对人类优秀艺术文明大胆汲取的前提下,研究探索新时代儿童题材创作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艺术思维都有着个性的发挥和心灵的表现。新的绘画观念、技法和内容的开创,使得这一题材的中国画面貌焕然一新。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一代致力于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们创造性地把这一题材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理念的突破

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风尚十分明显,其思想根源主要是魏晋时期中国老庄哲学推动了画家形成重神理念。这一理念对后来绘画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当代中国画家在研究和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开辟着中国画发展的新途径。与古代画家不同的是,他们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艺术,凡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艺成果,都给予接受。因此,他们在中国画创作中:1.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2.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中挖掘共通点;3.巧妙地借鉴、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和技巧的有利因素,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形成中国画创作的多元化。这表现在儿童题材中国画的创作上,则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借鉴传统书法与西方平面构成意识融入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

传统中国画称构图为“经营位置”[1],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明确具体地阐述了其中的含义,即是说画面中物象的各部分、位置需要经过规划安排得以确定。传统中国画家对于构图的把握,注重心灵上的体悟高于从理性上分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虚实、开合、疏密、起伏、平险,计白当黑等构图形式都是从理解“天人合一”的“道”的角度出发,注重阴阳五行的变化,强调“气韵生动”的体现。传统儿童题材的中国画创作理念也不外乎于此,画面的构图意识与构成效果自然比较含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广泛地吸收和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它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才是发扬传统的正确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家吸收了书法和西方绘画对点、线、面的平面构成意识及其抽象情感的表达,以平面形式美为出发点,给平面形的组合以自觉的关注,形成了中国画新型构图样式。

中国自古以来,书画不分家,元朝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2]。还有同一时期的柯九思在论画竹时提到:“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3],这些都生动有力地印证了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书法布局又称为“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组合。纵观全幅是否能在:大小方园、粗细短长、轻重缓疾、疏密聚散等方向达到和谐统一,正是衡量一幅书法作品优劣的精髓所在。早在南北朝时期,王微的《叙画》中就有“横变纵化,故动生焉”[4]的认识。这种平面化倾向的理论在现当代被许多画家所借鉴并强化。国画泰斗黄宾虹先生就曾认为:“凡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潘天寿先生对平面化构图的理解则更为概括:“构图无非一顺一反、一纵一横而已。”

在西方,塞尚是宣扬平面性绘画艺术的先驱者,后印象主义主张将物象分解成平面性的抽象成分,重新组织画面形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现当代的中国画家,使他们从平面抽象的层面去审视传统中国绘画,开阔了思路。

因此,平面化倾向中的点、线、面构成,使纯粹形的分割占据了构图的主要部分。空间感被削弱,象征意味突出,画面变得简约,视觉效果尤为强烈,赋予了更多的观念意识和装饰意味。

当代画家孔维克创作的《沂蒙小调·等姥姥》(图1)是一幅典型的追求平面构成和画面语言符号化的儿童题材中国画作品。构图从书法与西方平面构成规律中得到启示,注意画面大的形式归纳,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背景大胆借用了19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纯几何的抽象形式,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从大小错落的色块和矩形的组合中寻求力的平衡。又以三角平面化的儿童形象打破矩形背景组合的单一性,用各种符号式的点、线形式穿插于画面中,起到分割和点缀的作用。画家在表现中力求寻找现代观念与传统意识的承接,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在军旅画家孔紫的《有云的田野之二》(图2)这幅儿童题材中国画作品里,我们可以明确地读出她立意创新、追求纯粹平面风格的艺术语言。画面中所有的物象都被艺术地平面化处理,突出的只有形块与形块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大小变化的体块一破一立、相互穿插,横竖、方圆、曲直的对比使画面时刻保持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妇女儿童形体上的夸张变形,色彩上的深浅对比,用笔上的线面结合等形式因素,在一破一立间,还带给观者些许柔和的视觉效果。这种平面手法的和谐把握,在创造性上独树一帜,尤为动人。

(二)笔墨意识广泛注入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之中

笔墨技法的发展和笔墨观的形成与写意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人物画而言,自南宋画家梁楷在发展减笔人物画的同时创造了大笔泼墨法,就标志着写意人物画的肇兴,中国人物画从此增添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写意人物画出现的时间较晚,画家对于笔墨在写意人物上的把握还不成熟,因此还未能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人物画的各个题材层面。尤其是在儿童题材中国画的表现上,古代的画家们还未来得及进行类似的尝试。而这一空白在现当代的儿童题材中国画中被广泛地给予关注和补充。现当代的中国艺术打开国门,与西方艺术交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怎样把持住自己的学术主张,如何在以融和型为主潮的艺术时代下立足本民族,放眼全世界,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国画泰斗黄宾虹先生就曾给予过启示:“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5]笔墨既具有丰富的形式意味,又是中国人情感最为宽泛的载体,因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画艺术精神最纯粹的体现。只有笔墨再现的中国画程式,才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点、线、面构成,才是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形式;也只有通过笔墨传达的意境才是赋有中国传统美学意义的意境,才是中国式的意境。正因如此,在现当代,笔墨意识被广泛注入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之中。国画界久赋盛名的艺术家,如:蒋兆和、周思聪、范曾、冯远、王迎春、刘健等,他们所作的有关儿童题材中国画作品都是强有力的见证。

蒋兆和先生是我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宗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笔墨的基础上融合西画写实风格,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

儿童,本是天真、童趣、含苞欲放、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但在蒋兆和先生的《朱门酒肉臭》(图3)的这一画作中,这个儿童却是一息尚存,生命岌岌可危的形象。先生饱含着热泪,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严谨的笔墨造型,诠释了在那个凄凉苦难的旧社会中儿童的命运。也只有借助他那频繁顿挫的勾勒和苍劲枯涩的皴擦,以及干湿浓淡的衬托,我们才可以体会到那个时代悲怆痛苦的节奏。蒋兆和先生正是运用这种笔墨和素描结合,写实与写意并举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发挥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

《起步》(图4)是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健先生的一幅儿童题材水墨写生作品。画面以笔墨造型,同时注重笔墨意趣。用笔洒脱生动,墨色晶莹透亮,既豪放、率性又具婉约的文人气息。画家在笔法与墨色的把玩中将儿童的形态特征和初学轮滑的场面情形体现得潇洒自然。不同于蒋兆和先生的《朱门酒肉臭》,这幅画面作者要体现的是种轻松愉悦、充满朝气的氛围,因此在手法上,画家以滋润、柔和的笔墨代替枯涩的皴擦,有效地借用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烘托出一种轻松、和谐、自在的画面气氛。

上述两幅作品说明了笔墨意识在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其笔墨手法在表现不同画面,体现不同氛围的作品中亦具有无限的魅力,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尝试。

(三)夸张变形意味的强化

中国人物画的夸张变形观念在早期的佛道绘画中就有所体现,而后在不同时期也都有所发展。只是对于儿童题材而言,夸张变形的意识在古代并未被广泛传播,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迹摹本中也只是星星落落般地体现。平面意识的深入伴随着夸张变形观念的强化,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革新探索中是一个趋向。

现当代的中国画家普遍都较关注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处理,在儿童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中也屡见不鲜。著名国画家陈子庄先生曾经说过:“造型,就是塑造我之形象。”[6]他所指出的“我之形象”,解释了国画造型其实是涵盖画家个人情感和绘画修为的形象塑造,这样的形象必然是要通过画家主观的夸张变形处理而获得。可见,夸张变形的目的很明确,都是为了更好地传神写照、形神兼备,使画面形象高于生活,比自然之物更具美感特征。现当代的儿童题材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这一方面的探索者和先驱者,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有益探索,是此类题材中国画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

20世纪中叶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中国画领域继承和发扬民族审美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大胆创新结合写实与夸张变形为一体的绘画风格,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70年代末,画家开始致力于自我画风的变革,原来那种完全写实的画法已不足以表达她的情感,她开始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对形体进行夸张塑造。恰如其分的变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赋以虚淡空灵的笔墨表达,画面清新、富有艺术情趣。

《儿戏图册》集中体现了周思聪将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风格运用在儿童题材中国画上的成果。无论是《拾贝》、《采果》、《燃爆竹》,还是《学步》、《钓鱼》、《玩玩偶》等图,画家都以得当的夸张变形,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儿童天真无邪、调皮可爱的生动形态,充分歌颂了她们在成长中的无限乐趣,也借此诠释了画家那颗对待艺术纯真无暇的赤子之心。

透过《燃爆竹》(图5)和《风车》(图6)这两幅图,我们看到,虽然是夸张变形,却丝毫没有影响周思聪对孩童形象的表达。相反,孩童的形象特征在她笔下更为清晰,更具说服力。无论是体形的把握,还是眉眼间的刻画;无论是动作的拿捏,还是笔墨上的处理,都表现出孩童生龙活虎般那俏皮可爱的形象。这就是周思聪艺术魅力的体现,更是对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创作理念上的拓展。

二、工意笔不同手法在表现儿童题材上各有效果

写意人物画较之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要晚许多。然而写意画的笔墨意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愈显突出,使得写意画的发展成为可能。在儿童题材中国画方面亦作如是观。故而在现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儿童题材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自然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先是近现代的李可染、蒋兆和、丰子恺、方增先,而后又有大批运用写意手法进行表现的当代画家,如:周思聪、范曾、冯远、王迎春、孔维克、梁培龙等,他们在手法上拓宽了对儿童题材中国画的表现,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证明了在此类题材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上写意与工笔各具特色,各有效果。以下通过两位应用不同手法表现此类题材的画家作品进行分析说明。

当代著名画家冯远于1994年创作的这张《我要读书》(图7)是一幅以笔意墨韵来体现偏远乡村孩童形象的写意画作品。他用浑朴老辣的笔墨语言代替清新湿润的文人画笔墨意趣,山石般皴擦点染的笔法使画面顿生厚重之感,乡村儿童那淳朴憨实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面。画家很善于运用笔墨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这幅作品对于儿童形象的捕捉既粗犷又细腻,既状物又传神,尽显画家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个人艺术魅力。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张玉华的《蓝蓝的天》(图8),在创作时结合画家自我的审美情趣,把握儿童纯真的内心世界,线条既轻柔飘逸又藏巧于拙,生动地衬托出儿童活泼可爱、轻盈灵动的优美形象。画家在构图的安排上,有选择地取舍,只描绘三个儿童准备放飞风筝的不同动态,配合对人物表情的生动刻画,传达给读者一股轻盈的韵味。

以上两幅作品,写意与工笔画法在表现上各有特色,意笔和工笔是同理不同样,手法只是表达方式而已。中国画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画家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都可能从画面中透射出自身对现实、人生、社会、自然的一种人文关怀和主观的情感感受。画为心画,无论哪种手法,最终都是形与神会,借形象的塑造,追求精神的高度。

三、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表现内容的延伸

现当代,画家们要表现儿童形象,就必须深入了解现当代儿童的生活,这需要他们具有对待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表现儿童题材的兴趣。凭借着这种热爱和兴趣,如今的中国画家对于儿童题材表现内容的挖掘上,较之古代可谓拓展了许多。

首先,在地域上,从南到北、由东往西,从乡村到城市,不同环境的儿童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都留在了画家所表现的画面上;其次,在民族上,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不同民族背景的儿童形象也都成为了画家们关注的对象;其三,在形象塑造上,从单个人物到多个人物组合,从全身像到半身像的表现,画家们都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其四,在状态选择上,从学习到玩耍,从劳动到体育,从活动到休息,只要是能看到能想到的,画家都借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内容。

表现内容的拓展延伸,为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知无不画,画无不尽。人物画家们秉承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纯洁童真世界的神往,不断地探索、挖掘,在儿童题材上创作出一张张精品。

通过以上剖析可以看到,西方艺术构成学和色彩学体系中,有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分。中国书画笔墨意识的抒写性、主观性和平面性,都是我们传统的精髓和宝贵的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认识,为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致力于此题材的中国画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既借鉴西方艺术观念,也秉承传统,大胆地尝试,促进了新的创作理念进一步体现,开创了现当代儿童题材中国画新格局。

上一篇:小天鹅餐饮连锁如何玩转特许经营 下一篇:江南绘画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