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长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

时间:2022-09-28 03:27:21

美国校长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

3月26日,在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校园里,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北峡谷高中校长伊莱恩对向迎面走来的学生打招呼“how are you”,迎面走来的男生用流利的英语回答着。

站在旁边的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校长王宪军说,伊莱恩跟学生互动的时候鼓励学生提问,谁提问就奖励给谁她带来的小礼品,谁的问题问得好还会再奖励!所以才几天时间就跟学生们熟悉了。

美国校长中国挂职交流

伊莱恩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前来中国中学挂职的7名校长之一,这是河北省中美管理者互学项目即“影子校长计划”自3月16日至27日共两周的挂职交流计划。

据了解,河北省教育厅专门为美国中小学校长安排了中美基础教育交流论坛、专题讲座,影子校长了解了河北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招录、校长聘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并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现场互动。美国亚利桑那州学监校长还参观了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观摩了课堂教学,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体验了书法、民乐、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

自2009年中美管理者互学项目即“影子校长计划”开始运行,今年是第七年,来自河北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河北省共有58名中小学校长赴美国威斯康星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和亚利桑那州学区和中小学挂职交流,美国有75名学监、中小学校长到河北省中小学挂职体验,建立了一大批友好学校,师生交流活动大量展开。

中美中学存在的差异

通过几年相互的挂职交流体验,在中国校长与美国校长的眼中,中美中学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差异一:目标上

中国:比较升学率,家长、孩子、学校压力大

美国:没有升学率,家长不干涉孩子学习

在伊莱恩校长眼里,中国的孩子有更多来自于考试的压力,学校相互之间比较升学率,中国的家长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寄予厚望。

而美国的学校没有升学率的压力,美国家长也希望孩子上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但美国的父母并不会干涉孩子的学习,孩子自己确立考大学的目标,在孩子选择志愿专业时,美国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

通常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会进入社区学院,主要学习一些技能,也有的孩子在社区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继续进入大学。

差异二:课堂上

中国:老师“满堂灌”,学生听

美国:老师讲几分钟,注重“think”鼓励提问

伊莱恩校长表示,她感觉中国的课堂更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而美国的课堂更注重学生“think”,课堂上老师最多讲15分钟,鼓励同学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分组讨论,而且一个问题不会只有一个答案,会有多种答案。而相比较来讲,中国中学的课堂更注重老师“talking”,学生们“listening”。

差异三:班级管理上

中国:固定班级,学生没有课程选择权

美国:没有班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作为影子校长,石家庄市第六中学的李寅菊副校长曾在2014年赴美挂职交流,在伊莱恩校长的学校,李寅菊待了两周。她观察到的最大的不同是,美国的学校没有班级,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一般通过课程老师来实现,就是老师有固定教室,从早晨开始直到一天结束,老师在同一个教室授课,学生却换来换去,根据自己的课程不同在各个教室之间流动,即美国高中实行选课制、学分制,与大学类似。而中国的学校是固定班级,集体感强。所有学生固定课程,一般没有区别,学生没有选择权。

差异四:教学上

中国:有教学大纲,有材

美国:没有材,课程由任课老师定

曾赴美国亚利桑那州挂职学习的李寅菊副校长表示,和中国完全不同,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学校所开课程及课程难度由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美国高中实行选课制,教师没有公共的办公室,但每个教师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教室。开学第一周,学校公布本学期所有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具体要求、上课地点、难度、学分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可以随便到任意一个教师的教室上课。从第二周开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本学期需要选修的课程。

学生没有班的概念,自然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可能第一节课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数学,第二节课又和低年级同学一起上生物。两节课间隔5至7分钟,如果两位教师的教室相距太远,学生在上完第一个老师的课程后,有时需要跑步到第二位老师的教室去上课。

这种选课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特长,同时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这让美国的中学教师普遍感觉很累。他们要适应学生,还要适应学生家长,更要让教学结合当地实际,满足普通美国人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需求。

差异五:重点班问题

中国:进入重点班基本凭成绩

美国:凭兴趣、成绩及老师推荐

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多数中学里都或明或暗地存在重点班级,能进入重点班的学生,基本是靠好的成绩。

伊莱恩校长说,她的学校有两千多人,有一种课程是教给同学们怎么才能进入大学的,这个课程很受欢迎,大概有300多人在读。还有一个高级别的IB课程,有150多人在读,IB课程的学分被大学所承认,能进入IB课程的同学都有机会上一流的大学。

在美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难易程度、自己擅长、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普通课程、荣誉课程、AP课程、IB课程(也分普通级课程和高级课程)。学生不是喜欢上哪种程度的课就可以自己去选上,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选择学哪种课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学生不仅要成绩优秀,老师推荐,还要按学校要求的一定步骤才能被选入荣誉班和AP、IB课程班学习。

差异六:好老师标准

中国:升学率高的老师是好老师

美国: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老师是好老师

伊莱恩校长说,每年校长会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评估测试,其中包括很多项,逐项给老师打分,对老师进行考核。校长对于是否聘用老师有决定权,在美国,老师是一个比较累的职业,每天至少要教授5节课,其中包括一节备课,有的老师还会跨年级教课,年薪在五六万美元。

伊莱恩校长认为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差异七:特教方面

中国:单独成立一所学校

美国:特教和普教在一起

在中国,特殊教育学校,都是单独成立一所学校,单独进行教学的。

而在伊莱恩校长的学校里有200多名特教学生。李寅菊副校长为美国的特教而感动,学校里这200多名残障学生上体育课,跟正常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有一次李寅菊观察到,一个老师一步一步教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如何打开厚重的大门,而不是打开大门请学生过去。有的课上,老师一对一教残障学生。

伊莱恩校长表示,通常情况下,学校会根据情况不同而决定上课人数不同,有时候一个老师教三四个学生,有时候七八个不等。

差异八:评价方式上

中国:考试成绩仍是主要评价方式

美国: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

尽管中国在推进评价方式改革方面已做了积极尝试,但考试成绩仍然是主要评价方式,“一考定终身”基本未变。

美国中学学生选修的每一门课程,每隔两三周就有一次平时测验或考试。学期结束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平时考试成绩及上课表现,给学生一个总的评分。大学录取时,高校不只看一次的升学成绩,还需要中学教师的推荐信,并进行远程面试,推荐信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表现,面试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还要求学生必须有一项自己的专长。

差异九:课程丰富度上

中国:文化课之外的课很少

美国:各种体育、戏剧课程丰富

在中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课为主,穿插上一些体育、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且这些课也多被边缘化。如果个人想学好音乐、游泳之类的,需要自己到学校外面上课外班。

而伊莱恩校长的学校里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比如戏剧、各种体育项目等。美国的体育课算学分,计入GPA。很多学校有各种体育队,项目较多,如高尔夫球、游泳、越野、网球、田径等等,学生自愿参加,一般下午3∶30~6∶00训练。学校还有多支竞技体育队,如橄榄球、篮球、排球、游泳、柔道、搏击、棒球等等,参加校际联赛,校队主力在申请大学时占有一定优势。

在孩子特长班的选择上,美国的父母也不会给予过多的干预,伊莱恩拿自己举例,她的女儿非常喜欢游泳,参加过美国多个大型的游泳比赛,伊莱恩的儿子是棒球手,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伊莱恩也表示,在美国上特长班费用比较昂贵,一般一节课50美元,比如游泳,参加比赛时的那种游泳衣价值不菲,这些都需要家长投入,所以家长会根据孩子兴趣和经济状况来给孩子报特长班。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教育有相似处,但更多的是存在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好还是不好?希望有关教育工作者或教育部门以及家长,能进行一些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中,找到更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上一篇:浅谈流行色在服装色彩搭配中的应用 下一篇:玉墨同辉镌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