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教材脱轨:从高一开始?

时间:2022-09-28 02:33:19

语文与教材脱轨:从高一开始?

【摘 要】笔者经过多年的高三语文任教,不难发现从高一至高三的语文与教材脱轨现象非常严重,“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应急功近利,应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务实现在,放眼未来,方能做好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三语文 语文教材脱轨

多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语文,整天挣扎于题海训练,整日奔命于试卷评析,厌倦了无休无止的考纲考点实战演练。也很无奈这种功利教法,考什么,练什么,讲什么,一切为了孩子的高考。“一辈子没有看过山,但心中永远有座山”,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是性灵的抒发,是精神的母体,文化的脉搏,是个性的张扬,生命的拔节。语文课堂则应该充满诗情画意、欢歌笑语。

苏教版的教材很美,体验青春、规划未来,读书求道、丰满教养,重温乡情、回望乡关,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必修一四个专题的选文很具人文性,我和学生流连在这一篇篇文质精美的经典文章中。刚刚跨入高中校门的新生对语文充满了憧憬,师生和着欢快的节拍,徜徉在语文营造的碧水蓝天中,成长的幸福洋溢在心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深度挖掘教材,用心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载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起负大翼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塘之上,叶为之舟;置杯,则胶焉。”起始年级不好好打学习基础,抓学习习惯,将来的语文水平提高还是有问题。虽然,课本是个例子,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文本教读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研讨,合作交流,探究感悟。每课一名学生演讲,每天练一页字,每周出一期黑板报。我带领孩子走进古城老街,走进寻常巷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岁月的成长、人世的屐痕。回家后,学生查阅县志,走访老人,写出了一篇篇鲜活的小巷文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们对语文充满了依赖、渴望,我努力践行着新课改的理念,实践着“语文即生活”的教学追求。我以为,我逐渐走向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然而,我错了。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果让我认识到:残酷的考试与理想中的教学状态相距甚远。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具备较强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具有一考定终身的特点,为了反猜题,反宿构,为了更公正合理的检测学生的语文水平,试题命制重点只有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命制材料只能出于课本之外,可以让人理解。万万没有想到处于知识学习积累初级阶段的高一考试试卷就全然与课本脱钩,是不是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有拔苗助长之嫌疑。一位语文老师说的很直接:我们在高一新生入学之后,要提前将高考语文考点拉一下,来一次强化训练,从语音、词语、病句,到古诗文阅读鉴赏,到现代文阅读,教给他们解题方法,应试技巧,让他们背诵,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我们无法批评我们的老师,这本身就是实用主义的时代,纯粹的功利主义教育。在语文课上,听不到琅琅的书声,看不到生命的拔节。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已经被应试训练取代。教师匍匐在功利的分数教育的重压之下:标点符号不讲了,作家作品不讲了,笔顺笔画不作要求了,连作文训练的体裁要求都模糊了,更不谈文学的熏陶、心灵的发育、生命的成长。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都强调了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积累基本的大量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才能水到渠成。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往往忽视学生“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夯实,不知不觉地走向能力培养的误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可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质变,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加强。作为基础年级的高一就抛开教材、抛弃基础,进行玄虚的不着边际的能力点训练,其结果必然是基础不牢,知识不全,学养不深,即使到了高三,其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很强。

再谈教材资源的使用。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教材的编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丰富多彩,富于文化内涵,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这样优秀的教学资源弃之一旁,不好好利用,实在可惜。如果为了功利的眼前的阶段性检测,而另起炉灶,盲目征订考点训练用书,拔苗助长式的提前与高考复习接轨,不仅浪费现有的课本资源,同时,容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导致基础不牢,一遍遍炒夹生饭,长期以往,在高考的终极性博弈中会败下阵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少点功利,着眼于长远,着力于当下,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平平实实,遵循学段特征,遵循认知规律,落实双基,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打好基础。同时,我们的试题命制者要多点理性、加强研究、尊重规律,在阶段性检测试题命制上要呈现出阶段的特征,而不是盲目跟风,盲目与高考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阶段检测的导向指挥功能,引导好基层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画川高级中学。

上一篇:古典诗词用典意义研究 下一篇:语文课堂应回归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