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时间:2022-09-27 09:06:32

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8-0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也有了全新的理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探索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例如: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可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去发现。

1.1自己回忆所学知识与所得结论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伴之间举例说说好吗?

生:同位说后举例口答。

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算式板书。

师:谁能看着算式说说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联系与区别?

生:口答联系和区别。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交换律重在交换位置,结合律重在重新结合。”

1.2学生按规律自己猜测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你能猜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各是什么样的吗?

生:跃跃欲试,先是轻声地互相说,声音由小到大,渐渐地有些同学大声说了出来,最后变成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

1.3学生自己验证并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真厉害!竟然自己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但是我们发现的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呢?

生1:我用乘法口诀验证乘法交换律,比如3×5=15和5×3=15都是用“三五十五”这句口诀,所以3×5=5×3。另外还有其他的口诀也是这样。

生2:乘法口诀表以外的我也举例试了,乘法交换律也行,如32×27=864,27×32=864所以32×27=27×32。另外我又举了103×25和25×103等也都是相等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发现的乘法交换律是对的。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刚才运用举例子的方法验证了乘法交换律是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再用举例子的方法再验证一下乘法结合律呢?

生: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现在我们已经确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什么?

生:得出结论并互相说一说。

旧知识的巩固与新知识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的,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让学生自己理解已知结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要求课堂应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共同体”,而不是教师专制的课堂。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内容,可以采用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到讲台讲解的方法。

例如,讲“小数的性质”时,笔者先告诉学生0.3=0.30,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让学生想想理由是什么,到前面来讲给其他学生听一听,经过思考,学生想出了好多方法来解释这一问题。

整个学习过程好像是学生想方设法要说服教师接受这个结论的过程。这样做至少有三个优点:第一,学生讲,教师听与教师举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心理状态上完全不一样,学生站在主动地位上,这样学生势必能放松心态、畅所欲言,并能从讲道理中体验成功,学习兴趣会更高;第二,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更为深刻、扎实,否则,他们就讲不出道理;第三,学生要讲出道理,也将想尽办法,灵活运用旧知识。这远比教师指出所用的旧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是较高水平主体的体现。

3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一开始,笔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每人任意的摆成几排,并思考:你摆的每一排硬币一样多吗?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同样多?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每人拿出15个硬币,第一排摆3个,第二排摆5个,第三排摆7个,然后请大家移动硬币,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操作完毕,让同学们说一说每排有几个硬币?你是怎么移动硬币的?有的说:我是从第三排7个中移2个到第一排,这样三排都是5个,同样多;有的说:我先把所有硬币合起来,再在每排摆5个;还有的说;我以最少的为标准,先假设每排都是3个,从第二排取2个,从第三排取4个,然后把取出的硬币每排再摆2个,这样每排也是5个。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给这个“5”起名字,学生比较直观的明白了这个“5”就上3、5、7的平均数。教师让学生刚才操作的方法就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做个实验:拿出三个同样的量杯,里面分别有12厘米、8厘米、4厘米的水,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使三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呢?操作完毕,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2)平均数在哪两个数之间?(3)怎样求平均数?由于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4 让学生自己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小结这一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其实,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它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它能使学生始终置身于“无拘无束”学习环境中。因此,我们应激励学生敏锐发现、自主学习、积极进取、创新求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深刻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上一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浅析 下一篇:胆小的孩子成因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