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意见

时间:2022-09-27 08:18:48

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赋予*发展新定位的必然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将*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为*科学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和新方向。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有利于推动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中心城市文化引领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空间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是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展示我市良好的生态、人文、社会、投资等环境,促进*与国内外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国际影响力。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世界眼光谋划我市旅游发展大格局,积极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把我市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创新旅游经营业态、推介营销、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等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大格局。

——坚持精品战略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培育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高端产品,形成旅游新增长点,提高*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形成城乡旅游资源共建共享、功能布局合理、产品差异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环珠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开发与合作,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整合和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34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以上。旅游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地位初步确立,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国家旅游强市。

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46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旅游形象的影响力和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建成国际、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化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三、构建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产品体系

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要求,深化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山、水、城、花”优势品牌,推进旅游业品牌化发展,提升我市旅游整体形象。

(一)深化以珠江游为主的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产品开发。围绕湖、涌、江、海,积极发展游船、游艇、邮轮旅游。珠江是贯穿*东西走向的大自然中轴线,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珠江游线路向东、西延伸,并加强两岸旅游资源整合、景观建设和景区景点配套;高规格建设好游船码头,改善码头形象,优化码头布局,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游船的档次和品质,做好游船、游艇的评星工作;推进游船、游艇多样化经营,结合实际适度发展,使之品牌化、多元化、高级化、国际化;以南沙、番禺为主,做好邮轮旅游开发,积极开展和逐步完善邮轮旅游相关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打造邮轮旅游经济产业链,完善珠江水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沿岸相关区域协作,扩大珠江游的辐射面。

(二)加强都市旅游品牌产品体系建设。

1.展示“千年商都”风采。推进集商务、购物、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购物中央商务区和集聚区的建设,联动开展各类旅游、购物、餐饮、文化等促进活动,积极推进商务会展旅游,办好“广交会”和争办其它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会展和商务活动。

2.突出“岭南文化”特色。重点突出以镇海楼、陈家祠、西关大屋等为代表的岭南建筑艺术,以波罗诞和天后诞庙会、沙湾飘色、乞巧节等为代表的岭南民俗文化,以广绣、广彩、广雕等为代表的岭南工艺艺术,以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及木构水闸遗迹等为代表的岭南历史文化。建设以粤剧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剧场。

3.擦亮“食在*”金字招牌。提高美食之都的品牌效应,加强餐饮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美食街(区)、酒吧街,办好*国际美食节和*国际茶文化博览会。

4.挖掘“现代都市”亮点。以新城市中轴线为核心,重点推进*电视新塔、双子塔、*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东科学中心、海心沙市民广场、大学城、科学城、亚运城、白云新城、*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动漫城等城市新建标志性建筑、广场、主题公园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展示*现代大都市的风范;整合工业旅游资源,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5.扩大“近代史迹”影响。整合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一大会议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辛亥革命纪念馆、*起义烈士陵园、*起义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6.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整合黄埔古港、南海神庙、十三行、太古仓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有吸引力的品牌线路。

7.加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推广以佛教的六榕寺、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大佛寺,道教的仁威庙、五仙观、纯阳观、三元宫,伊斯兰教的怀圣寺、清真先贤古墓,天主教的石室和基督教的东山堂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谐文化的城市形象。

8.拓展“亚运”旅游品牌效应。全面实施“走进*、参与亚运、回味亚运”旅游营销战略。丰富和完善亚运会场馆的旅游、文化、商务、休闲功能,打造亚运旅游文化集聚区。加强赛后亚运场馆利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结合,形成“后亚运”旅游效应。

(三)推进山水相融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品牌升级。重点扶持和推进增城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从化以温泉养生谷、蝴蝶谷、生命谷、流溪河、石门森林公园等为主要内容的百里观光长廊,南沙湿地、滨海旅游风景区,番禺长隆旅游度假区、莲花山、大夫山、海洋生态旅游区、海鸥岛、宝墨园、南粤苑,萝岗天鹿湖,海珠万亩果园,白云帽峰山,花都王子山,天河火炉山、华南植物园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各景区(点)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积极打造温泉、高尔夫等旅游精品;支持农村、农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依托生产科研基地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按照民间投资、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同步推进村庄改造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功能建设,形成“一区(县)一品”、“一镇(街)一景”、“一村一业”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着力打造一批档次高、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与我市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形成成熟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四)提升“花城”旅游品牌形象。积极推进以花木为特色的城市景观美化工作,加强以花卉为主题的公园、景区(点)的开发建设,加快岭南花卉批发市场、*花卉博览园、南方花卉交易中心等特色市场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和相关旅游线路整合,办好*迎春花市、园林博览会及以花为主题的花卉、园艺节展活动,引导鼓励城乡居民、企业进行庭园花木种养,营造整体“花城”氛围。

四、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旅游企业

(一)培育一批以骨干旅行社为核心的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旅行社企业。鼓励支持创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引导优质国际品牌旅行社集团进入我市。逐步实现我市旅行社行业在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市场扩展、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二)培育一批以国际品牌酒店和国内品牌酒店为牵引的酒店企业。以促进我市酒店业进行产业整体提升和结构调整为目标,引导国际品牌酒店集团有步骤地进入,推进我市品牌酒店集团有计划地向外扩张,提高酒店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培育一批以部级5A景区(点)为样板的生态、休闲、观光企业。着力打造有国内、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景区(点),逐步形成以品牌景区为核心的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

(四)培育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以现有的大型旅游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改制、重组、国际化发展等方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旅游企业。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促进民营旅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使民营旅游企业逐步成为我市经济的创新主体、发展主体。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重点景区(点)的道路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努力加快与周边地区的空港、海港、铁路、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对接的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建立多层次、高水准、布局合理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规范旅游交通标识,形成便捷优质的交通指引和保障。加快旅游景区(点)停车场(站)的建设,适应团队游客和“自驾游”游客群体的需求。

(二)加快旅游问询服务中心建设。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公益性的旅游问询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设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旅游问询服务站,利用旅行社、景区(点)、星级饭店等自身资源优势在街道社区设立旅游问询服务点。

(三)营造和谐语言环境。在旅游“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普通话服务,普及英语常用口语,重点岗位要熟练使用英语。星级饭店(宾馆)要在接待外国人的客房摆放英文版报纸。在外国游客较集中的区域,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旅游景区(点)、三星级以上饭店大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等,要摆放外语宣传资料,系统介绍*的景区(点)、交通、美食、特产、文化活动等,并及时更新。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点)要设立规范的中英文双语标识。市属新闻媒体要开办英语频道、英语专题和英语专栏节目。

(四)加强旅游厕所建设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区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主要旅游景区(点)、游客集聚区和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厕所,并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厕所。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旅游景区(点)“脏、乱、差”的环境秩序、“三废”排放、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为旅游者营造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五)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和旅游电子商务。办好中国*旅游网,使之成为集网络统计平台、网络调查平台、网络预订平台、网络培训平台、网络营销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网络平台。制定相应标准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与优质信息化企业合作,促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规模的扩大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六、创新旅游市场宣传和促销模式

(一)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宣传促销网络体系。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驻外办事机构及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的联系,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和友好城市设立旅游宣传促销“窗口”;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和展销会;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媒体的合作,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影响力;密切与航空部门合作,把促销工作做到开通的所有航线;调动和发挥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对外促销的积极性,在境外广泛建立旅游促销网点,对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服务业对港澳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各项政策措施,深化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推进与港澳更紧密旅游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化、广佛肇一体化,建立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建设国际旅游中心。

(三)建立宣传促销保障机制。按照政府导向、旅游企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宣传促销经费。各级政府可按照当地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步加大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保证重点旅游市场促销需要。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可整合社会力量,设立专项旅游宣传促销资金。各旅游企业也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四)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旅游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外宣、外经、文化、体育、广电、外事、侨务、台办等部门,要利用各自优势和渠道积极参与旅游宣传工作。市属各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专题,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强与周边及国际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旅游电视宣传节目的置换播出工作,构筑和完善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城市平面媒体宣传网络。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部门积极联动,在城市中心广场、主干道、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大型购物中心等游客集散地设置旅游公益广告牌、指示牌。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展览、节庆、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等平台,多渠道宣传*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

七、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一)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优化市、区(县级市)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理顺旅游业行政管理关系,明确旅游业行政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旅游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

(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联动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投诉处理效率。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经营环境。

(三)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行景区(点)A级等级管理体制,制定实施与*旅游业态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和行业服务标准。

(四)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制。要加强旅游设施的维护保养和检测,强化重要旅游大型活动、重要旅游接待时期、重要旅游接待场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落实假日值班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旅游突发事件。

八、实施旅游人才战略

(一)建立*旅游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开展全市旅游人才资源调查工作,摸清旅游人才资源现状,了解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分析我市旅游人才资源特点,有关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市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标准和政策措施。

(二)完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整合我市旅游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形成以高等院校、职业中专、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导游员以及市场营销、会展管理、商品研发、景观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加强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第一线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技能、作风纪律教育培训。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旅游人才认证中心,逐步实现所有从业人员与国家技能技术人才通用标准要求接轨,做到持证上岗。

(三)拓宽旅游人才使用、引进渠道。各企事业单位要创新旅游人才的激励机制,稳定和用好现有旅游人才,注重有潜力、有事业心后备旅游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让他们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积极运用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良好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高级专门人才及紧缺人才服务我市旅游业。

九、落实旅游业发展政策

(一)着力培育多元化优秀旅游市场主体。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投融资形式的创新。支持成长性好的优秀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境内外证券市场融资。采取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积极探索建立境内外产业基金。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本市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支持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要在规划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8〕134号)文件精神,逐步实现旅游企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

(三)建立旅游奖励激励机制。对进入我市的大型旅游专列、包机、邮轮和入境旅游做出突出贡献的旅游企业予以奖励,具体办法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

十、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科学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切实发挥*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观光立市的旅游意识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市居民、村民的文明水平,改进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养,营造城乡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和谐文明环境。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视财力情况加大旅游导向性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发展创新、奖励扶持企业、团队游客招徕等。各区(县级市)要相应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每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四)加大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意识,按照职能分工,通力合作,共同培育旅游业发展。发展与改革部门要把旅游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港务、交通、林业、农业、市政园林、劳动保障、水务、国土、规划、建设、环卫、文化、体育、宗教、旅游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公安、交通、工商、经贸、旅游、物价、质监、环保、环卫、安监、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协同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五)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分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注重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规划的衔接,强化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各区(县级市)的旅游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符合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要求,并报市旅游主管部门审核备案,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六)深入贯彻落实《*市旅游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旅游促进职责,构建相关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守法经营、旅游消费者依法维权、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环境。

(七)强化目标管理。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区(县级市)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抓好相关工作和有关政策的落实。市委、市政府督办部门及*旅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部门、单位和各区(县级市)年度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师研究论文 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