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0 08:21:01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1篇

第二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突出“南国名城、水乡田园、现代风韵、侨情民俗”的特色,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参与性强、回报率高的精品项目,强化宣传推介,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推动地区合作,构建区域大旅游,开辟客源新市场,把旅游业发展成我市生活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第三条切实抓好项目管理,在立项审批、规划选址、配套建设等环节上加强协调,对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实行优先审批立项,全程跟踪服务。

第四条健全和完善旅游标识,在主要道路为旅游区(点)和主要旅游设施设置专门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在一定区域内配置旅游地图,专门指定一批广告牌,宣传城市旅游形象。

第五条大力推动旅游商品开发销售,重点开发生产体现*特色,具有纪念性、艺术性、珍藏性、便携性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第六条在继承传统和创新的基础上,以美食节、厨师节等餐饮文化活动为载体,评审推出*饮食名店、名品、名师,扩大*饮食文化的知名度。

第七条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制订全市旅游教育培训计划,加大投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旅游专才。实行服务人员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考核培训制度。持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到我市旅游企业任职,准予其本人及直系亲属户口迁入*。

第八条对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旅游项目实行灵活用地安排。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或成片绿化用地,允许由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农用地租赁方式直接供地,其中用作宾馆、饭店等基本建设的,要按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及其它报建手续;旅游项目(不包括宾馆、饭店、商店)和绿化用地,不改变用地功能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成立项目公司联合开发,签订《集体土地使用合同》,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需要以出让方式获得旅游项目用地的,可以一次性审批,再按建设规划分期出让、分期付款和分期发证;旅游项目用地采用国有土地租赁方式供地的,按应缴土地出让金和当年土地还原率计缴年租金;对成片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区块,在做好控制性详规的前提下,可实行公开招商,择优选择投资者。

第九条对旅游用地办证费用给予优惠。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旅游景点、高档酒店项目,土地出让金每亩可减收1万元。以国有土地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中属市留成部分可分期付款,首期支付不少于30%,余款2年内交清;对投资额超亿元项目,首期可优惠15%,余款3年内交清;对一次性缴交土地出让金的,给予总额中属市留成部分15%返还。

第十条设立旅游发展资金。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一定三年,参照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办法,主要用于旅游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大型旅游项目建设贷款贴息。该资金由市旅游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和初审,并报主管副市长、市财政、发展计划、旅游等部门组成的会审领导组审定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鼓励旅行社组织游客到*旅游。对各旅行社组织游客到*旅游,每年按比上年新增人次每人每晚3元的标准给予奖励,从*年开始执行,一定三年。该项奖励由市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审核,从市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支付。

第十二条鼓励引入大型旅游活动项目。对从国内外引入*市举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的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和旅游节庆活动,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奖金从市旅游专项宣传促销基金中支付。

第十三条对旅游交通实行便利政策。市区除少数路段外,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在城区的主要景点旁可设置旅游专用停车位。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推广现有设置旅游观光巴士的做法,采用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形成贯通重点景区、近郊景区和城乡之间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第十四条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对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其工商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垃圾清运费等各项费用,比照一般工商企业同等标准收取。严禁各种名目的乱涨价、乱收费、乱摊派。

第十五条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完善*旅游网,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十六条开展一年一度的旅游“三甲”评比宣传活动,从*年起,通过市民投票、实绩统计等方式,每年评出三大旅游企业、三大旅游商品、三大旅游景点,对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奖金从市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支付。

第十七条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旅游发展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我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制订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具备旅游业发展条件的镇区要设立旅游发展机构,对旅游资源统一进行规划,分阶段开发利用,形成市镇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十八条旅游、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做好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酒店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运输安全、卫生防疫、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工作,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旅游环境。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2篇

引言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时间是从1978年开始的,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后,我国的旅游业从零到一,从小到大,其成长速率可以说是民经济中最高的行业之一,从最初的民间友好往来领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产业。1978年到1987年之间,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业实现了成功转型,从单纯的“外事接待”向实现经济外汇模式转变,但仍属于配额制,控制供给,致使供给大于需求;1987年到1992年之间,我国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从最初只有入境旅游一个市场到入境、处境和国内旅游市场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渐渐激烈起来,市场结构慢慢成熟起来,处于供给高于需求的阶段;进入1992年后,入境旅游市场逐步突破买方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而出境旅游正逐步从最初的限制阶段过渡到不鼓励阶段,目前正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

旅游资源要素、客源市场、地理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旅游业充分发展,且目前探讨旅游业成长原因的研究多是从这些自然、人文的角度出发,相较而言,研究从制度因素角度出发来探讨对旅游发展所起的作用就少得多。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成效至关重要。当我们重新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几乎可以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成是一段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关于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发展史,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转变同一般的制度变迁一样,符合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且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属性所发生的的变化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包含由于各类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结果,通过提供高效率的路径、组织经济活动、促使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完善,绝大多数有关的制度变迁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旅游产业地位,并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经济绩效发展水平。因此我认为研究制度变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 D C)和戴维斯(Davis L)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契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它们的实施方式共同构成的。而制度变迁则是用较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来取代较低效率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当中将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机制进行了综合调整。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对于推动或阻碍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利益相关者才会有动力去推动制度变迁,直至最终实现,反之亦然。制度变迁理论常常被用来研究产业、区域或者宏观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因为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了除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外的又一经济发展动力―制度变迁,尽管目前将制度这一变量单独分离出来做计量分析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而在我国旅游业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在这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则来源于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制度演变与变迁所释放出的能量。付晓霞等(2002)通过研究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并且当前通过对中国制度改革、创新仍然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吴群刚则论证了近几年的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文章中的当年之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伴随着时间变化,后续年份的相关系数逐年递减;研究表明制度变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确定的相关性,已经发生的制度变迁也对推动了当年以及其后几年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产生了一定作用。樊纲(2003)构建了对中国各区域市场化指数计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目标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总共有二十五个指标及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研究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旅游外汇收入同市场化指数、制度变迁状况进行比较,发现,旅游业及其旅游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其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余凤龙(2013)基于市场化进程的视角,定量研究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于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均对此研究方向相当感兴趣。邹(Chow,1988)认为广东、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所实施的制度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张(Zhang,1999)等结合霍尔的旅游政策制定演进模型,从市场需求、政策决定、政策输出及政策影响等四个角度,运用真实世界的信息探讨了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入境旅游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出台的旅游相关制度及政策是我国旅游业充分发展的动力。斯菲尔德(Sofield,1998)等学者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文化政策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贾生华(2002)论述了我国制度演进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旅游业相关的制度演进呈现显著的“下放权利、激活企业、强化市场”的特点,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演变几乎可以看作是我国政府为主导的一场旅游管理体系演化史。刘(Lew,2003)等编写的《Tourism in China》一书,从多个角度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包括地理、经济、政治等角度;其中还包括了改革开放前后,由我国政府主导的政策、制度的变迁对我国旅游业进程的影响。曲(Qu,2005)等学者则从公共管理及所有权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对我国旅游业市场发展方向的影响,认为政府管制对市场发展方向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采用制度变迁分析方法,从时间角度考察制度环境变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从空间角度分析制度变迁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因为不同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具有巨大的差别,致使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关制度禀赋存在较大的区别。旅游业经历了最初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强制性与诱致性兼有的混合制度,但都对旅游经济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

1978年初我国外交部提交《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之后由中共中央批转,并向各省、市、直辖市等政府机构下发发展旅游事业的通知,由此拉开了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对我国旅游业政策进行调控的序幕。自此,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蓬勃向上,在近40年的时间里,国家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近 千条政策、制度,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各个年度出台的国家层面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政策、制度数量变化较大,从数量上看,存在显著的政策“大年”和政策“小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呈现显著的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制度高峰期;但至少不存在政策“空年”,1983年为出台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数量最少的一年,近八个相关政策。从时间视角来看,1978年到1987年这近十年的时间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萌芽时期,同时我国旅游产业政策、制度也在此期间开始起步,初期主要出台的是与外宾旅游接待工作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度,主要侧重于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纪念品、交通等各类收费规定的价格政策。1988年到1994年这一段时间是我国旅游产业出台的高峰时期,这期间主要是关于我国旅游业各类规章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是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开始建立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中,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的相关管理体制也在逐渐地探索;198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建立了酒店住宿的星级评定制度,对酒店住宿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也开始颁布执行;此外,这个时期还出台了其他的一些规章制度,例如,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此阶段出台的旅游产业政策多是暂行办法或暂行条例,因为我国旅游业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各类规章制度才刚刚建立。1995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出台呈现明显的“大年”、“小年”现象,旅游产业政策逐步进入到稳定、持续的阶段,之前出台的各类暂行、试行条例、办法、规定等开始逐步转变为正式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特殊事件的发生也会导致特定的激励措施,比如“8波”后,政府开始鼓励发展边境旅游,“非典”时期则是进行减免政府性基金、贷款贴息、退还部分质量保证金等财政、资金手段保护旅游企业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导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并且,根据我国国情,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政策、法规等强制性制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彼时的最佳决定,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旅游产业中,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化。

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成是一段在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关于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发展史,符合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然而旅游业中成本和收益难以货币化。因此,研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如果从纯粹经济学视角可能会导致无法推导出这些转变的经济合理性。尽管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旅游者、旅游企业)均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制度演化过程;与此同时,这种制度演化是伴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呈现显著的“下放权利、激活企业、强化市场”的特点。

(二)制度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本文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指标,以2005年-201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数据来测度期间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变化水平(表1);并以1990年-2014年间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平均旅游外汇收入之比来测度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表2)。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趋势相反,绝对差异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地缩小,尽管期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在本文中,用标准差反映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反映相对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差从2005年的14.07增长到了31.84,九年来增加了226.3%,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1%;而变异系数从2005年的1.57下降到了2004年1.50,只是中间有两年略微波动,总的说来我国省级旅游经济的相对差距正在逐步减小。

从表1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整体情况,除此之外,本文还以1990年-2014年间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与平均旅游外汇收入之比来测度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表2)。

当前我国沿海发达省市和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差异为当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且沿海发达省市的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与西部省市(包括、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在不断扩大,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城市数量在逐年增加,从2000年仅有五个省市(包括广东、北京、上海、福建和江苏)到2014年的九个省市(新增浙江、天津、山东和云南),且201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九个省市旅游外汇总收入占到了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74.9%。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西部省份没能改变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状态,在2000年的时候,比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其比率差为9.21;到2014年的时候仍然没有改变,尽管比率差略缩小至8.05。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极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确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这种路径便会在之后的制度变迁发展中得到不断地强化。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可以较好地阐释不同区域之间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起,一直对不同区域实施政策倾斜,即对支持各区域旅游发展的制度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各个地方政府在支持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力度上的差异化,使得各省市对旅游发展制度的初始安排都不尽相同,这样一个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了区域旅游差异。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的正负效应随着时间发展逐步加强,使得区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和规模的差距也越变越大。因此,由于我国政策倾斜,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得到了正向反馈,表现为包含旅游业在内的经济、社会以远高于我国平均增速的速度增长,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开放政策和程度上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导致了旅游者对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信息获取不足,同时也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在理念上相对落后和封闭,最终更加加速了东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结语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制度变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制度环境变迁的过程中,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也随之逐渐转变,并且在我国旅游经济能够得到高速法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变迁;空间尺度上制度变迁程度与旅游总收入的区域差异之间,时间上制度变迁程度与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增长水平的时间差异之间,都存在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在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区域旅游差异产生并被不断放大的原因就是制度变迁,东部旅游由于最初的政策倾向进入了良性循h的发展路径中,而西部地区则被锁定在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中,要解除这种锁定,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最终才能使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中,并逐步缩小我国区域旅游之间的差距;根据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当前阶段的制度选择取决于历史因素,而当前所做的抉择在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未来制度选择,因此,要想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制度安排是否偏离所选择的路径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现在的制度选择对未来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 制度环境 发展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带薪休假 障碍 策略 发展

一、我国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障碍

带薪休假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一个半世纪之久的职工休假度。但在我国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带薪休假制度却仍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

1.带薪休假观念因素的制约

带薪休假制度在世界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带薪休假制度在我国的推行仍有一定的阻力。从企业内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主体来看,带薪休假制度的阻力来自方面:一是管理者方面,主要是考虑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对企业成本及生产的影响。所以在带薪休假这个问题上,企事业单位都有不少的顾虑。他们宁愿用加工资、发奖金的形式来鼓励员工放弃这一权利。另一方面,则来自被管理者方面。目前,大多数的公众很难去主动争取带薪休假的权利。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他们一方面害怕休假会使他们丧失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愿意用加班发工资的方式来“出售假期”。

2.带薪休假的法律不健全

带薪年休假作为劳动者一项重要的休息权,自从20世纪以来已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在1950年初,我国也曾试行过假期为每年12天的年休假制度,但限于国家政治经济条件未能坚持贯彻。1991年下发的《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以及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职工的带薪年休假。

然而从以上的法律、法规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规定是相当笼统的,其中多用“自行规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等词句留下了大片的法律空白,如它虽然规定了劳动者拥有这项权利,但没有规定保护到何种程度,也没有明确违反此项规定的惩罚措施等等,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往往缺少协调,更无具体的配套措施及实施办法。

3.带薪休假的监控力度不够

在中国, 《劳动法》的贯彻与实施还没有真正做到有效和有力, 《劳动法》虽然赋予了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 却因缺乏细化规定而留下了大片空白。在现行的法律中也缺少对违反带薪休假权利的处罚规定。行政管理部门也无具体的处罚规定,工会组织在法律法规无具体规定的前提下也无法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职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单位制定本单位休假制度的灵活性就比较大, 而关于休假具体条款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如此一来, 员工与组织就发生了矛盾, 出现了“休假难”这一问题。

二、应对我国带薪休假推行障碍的策略

1.加强宣传,使带薪休假观念深入人心

首先,要帮助员工树立休息权是劳动者基本权利这一意识,要求员工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争取休假权利。国家可以通过宣传片、电视谈话节目以及印刷宣传册等方式来宣传带薪休假制度,要让劳动者认识到带薪休假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权利。在国外,如果劳动者的休息权受到侵犯,他们通常会非常主动地捍卫这一权利。而在国内,不少劳动者经常以“工作上挤不出时间”、“领导不休假,自己不好意思休”等为理由主动放弃。其次,要帮助组织树立正确观念,使其认识到休假是舒缓员工压力的直接有效通道。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员工支持计划服务员工,帮助员工舒缓压力,使他们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有利于企事业工作效益的提高。

2.加强立法,使带薪休假制度成为一项法律制度

确定带薪年休假享受的期限。我国在制定带薪年休假的实施细则时,可参照国际劳工大会的规定,也可参照其它各国的带薪年休假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国情,确立劳动者每年享有的最低的休假时间,以便把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劳动者申请的提出和批准,带薪年休假的实现应尊重劳动者的意愿,以劳动者提出的申请期限为准,原则上只要劳动者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应予批准。当然用人单位有权对部分劳动者的休假日期予以变更,如处于关键岗位的劳动者申请的享受带薪休假的期间,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将造成重大影响,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亦应有权予以变更;带薪年休假代替、推迟的问题,许多国家的劳动法都明确规定,享受年休假是劳动者一项不容剥夺也不许放弃的重要休息权,以支付经济补偿来代替年休假被认为是违法行为。用人单位有义务根据劳动者要求和生产经营的需要适当安排年休假,一般不允许推迟到下一年享受。

3.加强执法,使带薪休假制度变成一项常规制度

首先,依法休假,逐步落实休假制度,公众的休假应均以法律规定为准,不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在通常情况下,不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影响公众的休假时间安排。以法律保障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这是促进建立带薪休假福利体系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应该从政府各部门开始,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财政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再次,加强劳动者保护组织对带薪休假的社会监督,工会是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要争取带薪休假这样的权利,工会才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有助于保证劳动者带薪休假福利的实现,并在权利被侵犯时对其及时予以救济,也有利于对资方进行实时的监督,并对违反制度的资方进行举报,使之得到惩治。最后,加强违法的处罚,由国务院制定具体的关于带薪休假的行政法规,并且应明文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劳动人事主管部门对该单位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企业给予行政处罚。

三、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1.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可以减弱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黄金周”的出现,使资源保护、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很难得到保证,各景点在“黄金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在此期间多处于应急状态,应急之后则又需要漫长的调整期,导致人力和资源的较大浪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可以使集中的旅游流分散在一年的不同时间,有效地解决了“黄金周”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

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以减弱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消除由“黄金周”引起的供求矛盾。保持旅游地的合理容量,有利于旅游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有利于服务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可使旅游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旅游享受。

2.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2008年1月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条例》中规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职工有带薪休假的权利。这不但能缓解“黄金周制度”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而且还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近几年以来,由于民族传统的节日没有休假,因而,人们只能休三个黄金周和双休日,传统节日被忽略,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而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一方面,带薪假期可以使公民有时间来遍访祖国的大好河山,解开“名胜名山”情结,培养旅游者每年出游的习惯。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带薪假期来放松身心,借此机会来参加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比如祭孔大典、满清文化节等,同时这又不失为一个全民教育的好机会,可以借此时机向公民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传说。

3.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

节假日的设计就应该“以人为本”,应该尊重人的生活规律和文化本身的规律, “黄金周”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容易造成一种大干大休、大起大伏、大起大落的循环状态,既不利于休息,也不利于劳动。实行带薪休假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兑现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从“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旅游活动安排在方便的时间进行, 推动个人更有选择空间的带薪年休假制度,让公众享有必要的、真正的休息权,不仅是公民权利的体现,更可起到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遂营: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我国现行休假制度刍议[J].人文地理,2006(5)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5篇

1、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存在越权问题

(1)越权问题产生根源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政府越权问题。政府越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正处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政府干预性旅游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具体来看,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转型过程中,政府定位不到位。旅游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由主导者,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提供信息者,部分政府没有正确把握定位,因此,部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没有看清楚自己的职责,对自己的角色并没有定位好,出现了该作为没有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盲目作为,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帮助不法分子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二是,我国旅游发展转型过程中,很多的旅游企业都是从政府各级部门剥离出来,缺乏市场观念。我国部分旅游企业是从政府各级部门中剥离出来的,企业内部人员成分复杂对市场竞争缺乏必要认识,特别是部分旅游企业的领导层。这些旅游企业领导对市场竞争不清楚甚至部分人员还出现了畏难情绪,因此这些人利用法律和市场监控空子,大打球,通过“人情”和“脸面”这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企业旅游业务。(2)如何解决越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要想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就必须要解决政府越权问题,让企业真正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接受市场竞争的检验,进而淘汰落后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旅游名牌企业。因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政府角色。政府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从领导者,指挥者转变为服务者。必须要严禁部分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实行一套人马多套牌子的做法,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行为,将政府职能与市场完全分离。首先,政府角色的定位要依靠政府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政府内部人员树立公共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服务角色的转变。其次,只有理顺政府职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才能从制度上做到政府角色的转变。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合理,调控不能落实等情况。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完善旅游业的市场经济制度。

2、明确我国旅游管理思路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比如旅游六要素中的: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要素都联系着非常多的产业。因此,我国应该扶持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但是,我国旅游业内,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程度以及应该采取哪种旅游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尚没有获得统一的共识,因此,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思路并不明确。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但是在地区分布还有较大差异,目前,我国旅游业开发大多都是自然资源开发,人文资源开发较少,甚至出现了衰落,比如主体公园的没落。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是目前我国典型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旅游资源不能持续利用。因此,明确我国旅游管理发展思路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好工作:(1)建立具有统一职能的管理机构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建立完善的具有统一职能的权威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这种机构必须要完善。管理机构的职能必须完善,能够将旅游业发展涉及到的其他部门纳入到管理当中。当然这只能在理论上实现,实际中,由于旅游业发展涉及到的行业众多,不少行业都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发展部门,因此根本不能产生上下级关系。因此必须确保内部职能全面。管理机构应该有管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并且保证这些部门可以正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机构的完善。二是,保证管理机构的权威性。保证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可以提高管理机构等级。我国现行机制下,只有提高管理机构等级,才能真正做到机构的完善,否则机构的各项事业无法打开,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国家旅游局的行政等级以及最高负责人的行政等级来实现这点。(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就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指政府内部监督,更重要的是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可以从公众诉求的角度帮助政府明确旅游发展管理思路。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两种:行业监督和业外监督。行业监督主要是指旅游协会和组织的监督。旅游协会和组织一般是自行组织,对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见解,可以从专业角度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和提出解决办法,因此,我国政府旅游管理思路必须要积极吸收不同旅游行业的意见,通过分析评估,进行旅游发展思路完善。业外监督,主要是旅游者的监督,由于实践情况的不同,旅游者往往处于旅游的最前沿,因此,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先知道,最早了解,因此旅游发展思路必须要经常听取旅游者代表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旅游发展思路的明确。(3)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我国政府管理发展思路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目前,我国还存在政企不分现象,特别是经济上存在联系,造成了对旅游业发展思路的严重干扰。部分政府部门特别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谋求私利,一是,部分职能部门偏重国企,特别是从内部剥离的旅游组织,因此,将部门内部的相关旅游福利,不看市场报价和竞争,直接出售给国有旅游组织,这种行为既给了温床,也无形中为私企设立了门槛和玻璃门。二是,部分职能人员,利用职权,侵犯私人旅游组织权力。这些政府人员为了更好的谋求利益,自然不会也不乐意明确政府管理思路,成为了明确政府思路的绊脚石。因此,我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问题上,必须要实现政企分开,从客观角度评估旅游业发展。

作者:向鹏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178-02

作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秦皇岛的旅游业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递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秦皇岛旅游业逐渐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在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的强力推动下,秦皇岛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较之其他旅游城市,秦皇岛旅游业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竞争力。本文在分析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秦皇岛旅游竞争力的策略途径,以期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秦皇岛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

1.区域位置优越。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环渤海与东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重要港口城市和驰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城市试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及河北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2011年,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沿海地区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为秦皇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旅游资源丰富。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秦皇岛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资源在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孟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这些资源为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3.政策环境良好。《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将河北省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达到旅游强省发展水平。作为河北省旅游龙头城市的秦皇岛,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率先在河北省实施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和《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多次提出要把秦皇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2010年秦皇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四个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秦皇岛旅游总收入172.84亿元,增长17.3%。“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将以休闲、度假、健身旅游为龙头,建设河北现代服务业的先行区,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4.发展势头明显。尽管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秦皇岛旅游各项接待指标出现滑坡,但并没有从整体上影响秦皇岛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1—11月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 22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37亿元。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 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亿元。2011年秦皇岛市旅游市场呈现异常火爆景象,前十个月全市接待游客2 056万人次,比2010年全年1 880万人次高出9.4个百分点;旅游创汇13 093.42万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9.3%,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以旅游立市百项工程为抓手,力争接待游客达到2 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秦皇岛旅游业在今后发展中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5.整体实力偏弱。优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明显的发展势头构成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基本特征,但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特别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分散经营较为明显,没有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季节性反差较大,尚未形成淡旺季之间的旅游衔接链;旅游品牌力有待挖掘和提升,旅游环境的宽松度有待提升,基础实施建设急需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平偏低,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缺乏专门的旅游研究机构,高水平、指导意义强的旅游研究成果偏少,不能够有效指导旅游业发展。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秦皇岛旅游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优越的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为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国内外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仅仅凭借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始终不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以资源条件为基础,着力构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体系,唯有此才能实现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体系,需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资源、提升发展品牌、实施发展评价。

1.创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任何设计良好的行动都不会收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旅游业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要创新发展理念。在日渐激烈的旅游业竞争环境背景下,理念创新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因此,要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既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也要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结合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实际,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要树立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设备,增强发展的科技性和现代性;要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重点做好与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也要做好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旅游业的合作发展,从整体上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2.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不同层面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任何一个层面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秦皇岛旅游业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就需要为围绕发展环境的结构体系,重点做好各层面环境的优化工作。在社会环境层面,市委市政府要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环境层面,要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做好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政治环境层面,要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在文化环境层面,要培育良好的文化心理,合理引导文化消费,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科技环境层面,要着力提升秦皇岛旅游科技研发和利用水平,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制度环境层面,要制定和完善符合旅游业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则,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3.挖掘发展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做支撑,秦皇岛旅游业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这种制约作用在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初期表现得较为明显。然而,秦皇岛旅游业的吸引力、整合力和渗透力也十分强烈,随其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依附性会逐渐式微,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挖掘旅游资源,需要跨产业的资源整合、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和跨地区的资源流动。跨产业的资源整合就是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就是积极培育秦皇岛旅游资源的高度集聚,推进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跨地区的资源流动就是突破秦皇岛旅游业已有的发展空间,推进秦皇岛与其他省市之间旅游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跨产业的资源整合、跨空间的资源聚合和跨地区的资源流动,不断实现秦皇岛旅游业发展资源的深入利用。

4.提升发展品牌。随着秦皇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能够反映和体现秦皇岛旅游产品、服务和文化的标示——旅游品牌。作为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旅游品牌只有依靠秦皇岛的环境资源,形成具有特色和个性的品牌生态,才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具有明显的品牌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秦皇岛旅游业竞争的关键。因此,就需要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品牌,具体而言:树立品牌发展意识,增强品牌发展理念,培育品牌发展心理;加强品牌发展理论研究,成立品牌研究机构,组织专人开展秦皇岛旅游品牌发展的专项研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定期开展秦皇岛旅游品牌发展评价;加强秦皇岛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秦皇岛旅游品牌宣传氛围。

5.实施发展评价。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是一项需要人财物资源投入的系统工程,这些资源投入之后要产生出一定的绩效,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资源利用水平,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走向。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绩效收入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然而如何把握绩效收入则是首要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实施发展评价,通过发展评价来发现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发展的绩效性和方向性,最终达到提升秦皇岛旅游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建强.后危机时代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63-65.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旅游业;旅游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结构上看,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出口和外需。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较快,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据测算,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1.7%这种发展模式势必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如何破解我国内需不旺、尤其是消费乏力的顽症,有效启动内需是当前特殊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并逐渐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受此影响,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报告中也指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显著低迷时期,全球增长预期将从2007年的5.0%减缓至2009年的3.0%,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长步伐。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在“美欧消费——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条中,受美欧消费需求下降的拖累,中国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同时,近年来,“防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率也连续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降至6.8%,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可见,调整投资和消费、外需和内需的关系是现阶段中国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要求。在投资放缓、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消费率仍不到50%,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7%左右。这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用内需来弥补外需所受影响是当前“保增长”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扩大内需必须找准突破口,寻求有力的支撑点。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一)旅游业是一个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旅游消费包括“游、行、住、吃、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涵盖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涉及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保险业等诸多行业,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从而推动内需成倍扩大。据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的统计,2007年世界旅游业的直接增加值为18510亿美元,而带动的全部增加值(包括直接和间接)则达53910亿美元。其次,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并具有多次重复性的特点,旅游消费的增长将带动中间消费的扩大,提高消费的总体水平。一方面,旅游产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不仅具有生产和消费同一性,对经济作用更为直接,而且作为最终产品消费,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不像工业耐用消费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性,对扩大内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旅游业还是“无烟工业”,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可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近1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6%,已超过2000美元。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78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6.3%和43.1%。消费结构中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在住、行条件的改善及工作之余的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大幅增加。可见,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开始显现。美国《幸福》杂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可以预见,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也使旅游业逐渐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撑点。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业是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进入世界10个旅游大国的行列,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在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旅游业发展规模看,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虽然达1.09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4.5%左右。而根据国家旅游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要超过8%。从旅游业发展能力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2008年中国旅游竞争力在130个国家中位居中游,排名第62位(见表1)。其中,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排名居于前列,具有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将占世界市场份额高达8.6%,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见,我国旅游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挥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作用的对策

基于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方面自身特有的属性、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旅游业能成为扩大内需和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且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消费能力,还要发展与规范并重,使旅游业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具体讲,需要采取以下六方面举措:

(一)制定旅游业促进法,完善并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从表1可看出,尽管2008年我国旅游竞争力排名第62位,位居中游,但在“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业资源”三个一级指标中,“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排名较为靠后。其中,“优先考虑旅游发展”一项排名靠前至36位,而“政策法规和条例”一项排名却落后至89位。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相对滞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许多地区提出“旅游立县”、“旅游立市”的口号,但缺乏具体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针对这种状况,当前可借鉴韩国、英国及美国的立法经验,适时制定我国的旅游业促进法。最近,国家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促进旅游就业的相关举措。该《指导意见》对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旅游业促进法就是要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发展到鼓励消费者进行旅游消费、从旅游交通的改善到旅游设施的建设、从旅游业的投资机制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从旅游用地的审批到旅游企业税费的优惠等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促进旅游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旅游业的促进政策更加系统、完备,从法律上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同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保证旅游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防止将发展旅游业停留在口号上、纸面上。

(二)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保证职工的休假时间,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带薪休假制度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制度。实践证明,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有效解决旅游消费需要与闲暇时间不足的矛盾。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2008年也开始执行2007年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较差,除一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的企业外,很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很好落实这一制度,职工的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需要强制执行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做好监督管理,保障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要转变休假旅游的观念,使企业认识到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给职工安排合理、适度的休假是互利双赢的;要降低带薪休假的门槛,适当增加带薪休假的天数,扩大带薪休假的范围,增强职工带薪休假的灵活性,并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劳动者自身带薪休假的维权意识。

(三)改进税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有效增加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改革税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放宽税前扣除范围,降低边际税率并减少级距,取消红利税。其次,要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再次,要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引导旅游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更新银行的经营理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探索适合旅游消费的个人信贷模式;建立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发挥旅行社在旅游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作用。

(四)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有效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在政府加大对旅游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导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通过积极引导、多方筹措等措施加大对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景区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竭力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再次,要提高旅游产品层次。要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一方面要对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其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娱乐含量,使之由粗放开发、粗放经营向精品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新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引导新的旅游消费理念,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旅游消费,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健全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业自律机制,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

针对旅游业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要理顺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形成合力,提高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旅游专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制定适合行业自身特点的自律要求,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并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监督;要以旅游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逐步建立旅游业诚信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和行业风气,并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导游、景区商家等的市场行为。

(六)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扶持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 旅游业 发展前景 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风景如画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旅游业的建设,各大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短短几年内旅游业便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的地方建设。积极完善旅游业相关制度,保障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出去旅游,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业经济性,我国于一九八五年进行了旅游体制改革,使旅游业转变成了经济产业,旅游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并且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密切,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中国旅游市场,更进一步刺激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期,外国来华旅游客人数已超过一千三百万以上,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足以证明我国旅游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一九九年后我国旅游业达到了第一次发展高峰,短短几年我国便迅速成为了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二零零二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家,居亚洲首位,旅游业年均创收五千五百六十六亿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四。在旅游业空前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带动了其相关联跗属产业的发展,使得住宿、食品、交通、文娱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发展。从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只有在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才会有稳定客源,旅游业的发达代表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这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健的发展状态。但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监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却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中存在着一些黑旅行社,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使身心得到休息。现代旅游中游客享受的是心情的放松、美食、特产、文化元素等内容。旅游业的快速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从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将来旅游业必然成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随着游客对旅游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更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城市游、乡村游、风景游、景观旅等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旅游资源的丰富满足了不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游客便可根据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旅游资源。有学者预测二零二零年旅游产业总值将占我国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以上。由此可见,旅游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因此,我国应加强旅游业建设。想要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我国必须加强对旅游业的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优化我国旅游业环境,保障旅游业规范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保护游客利益。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旅游业管理制度,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取缔非法或没达到标准的黑旅行社,避免游客受到这些黑旅行社的侵害。这些黑旅行社不仅污染了旅游市场环境,更阻碍了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张,旅游资源开发已经过度,并且开发中又加之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并且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旅游活动范围和程度,已远远超出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想要将旅游业持续发展下去,我国应该积极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生态旅游既创造了经济利润,又兼顾了生态和社会利益,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佳形态。所以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对景区生态的污染。未来我国旅游业将向着生态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结构;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7)01000116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国际能源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CO2排放量在近十几年来首次下降,这也帮助了全球温室气体增长速度在过去一年保持了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也很大[1]。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压力加大,能源产业成为了改革的重要目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势在必行[2]。国外学者Ahrend等[3]、Andrea等[4]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能源消耗型经济转型的问题,并指出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在经济转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中国已经明确要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近年来中国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构想,通过调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把一些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强行关闭或者进行技术上的升级;不断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扶持经济附加值高、能耗低的产业,进而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已有部分学者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展开了探讨,但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真的能够推动低碳经济的增长?这也是本文接下来探讨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中国旅游业快速成长[5]。旅游业碳排放量比较低,数据显示,全球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只占排放总量的3%左右[6]。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应该倡导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这种低排放的产业。中国把旅游业定性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从国家层面给予旅游业的重要肯定。当前,关于旅游业与低碳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旅游业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还不得而知。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会上升[7]。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研究旅游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得出它们之间的内在机理,还能为中国进行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因此,针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1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3卷第1期

杨莎莎,等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理探讨:低碳经济视角

综上分析可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单纯看GDP增速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接下来先进行文献回顾,然后探讨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以中国各省市(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回顾

第一,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探讨。Lanza A等[8]对旅游业展开研究,发现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程度比较高的行业,而且其产业波及的范围比较大,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关系。关于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数量并不是很多,研究者较少,且研究的重点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麻学锋[9]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指数、地位指数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揭示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且演变的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这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张家界产业结构正不断转型。慈斌[10]以中部六省檠芯慷韵螅通过详细的理论阐述和计量分析,得出了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的结论。柴寿升等[11]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格兰杰因果显示旅游业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麻学锋等[12]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并结合VAR模型,经过计算检验得出,二者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

第二,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影响。目前从已有文献看,研究旅游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还不多,大多数学者是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角度去研究的。例如国外学者Balaguer等[13]、Oh[14]、Hatemi-J[15]、Ditsakis[16]、Kim等[17]和国内学者刘长生等[18]、瞿华等[19]、王良健等[20]、张攀等[21]都是选取某一地区,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王凯等[22]在估算了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二氧化碳排放构成旅游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查建平等[23]通过构建碳排放分解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碳排放对旅游经济存在正面效应,且旅游经济增长大部分是以毁坏环境为前提的。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对二者之间的研究国外学者要早于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代表人物有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等[24]、Michael Dalton等[25]、Ramakrishnan Ramanathan[26]、Ugur Soytas等[27],他们得到的较为一致结论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碳排放存在显著差异,碳排放会随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在国内学者方面,付允等[28]、庄贵阳等[29]专家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重点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重要性、模式等。这些先进的理念当然也为国内其他学者进行低碳经济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定量分析方面,杨会香等[30]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很大,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较小,但是工业部门对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很明显。马艳等[31]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技术类型、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假说

第一,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探讨。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看,旅游业所带来的旅游消费扩张会拉动第三产业中的住宿、餐饮等部门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服务业进步。站在广义的角度看,旅游业拥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在除了满足游客在旅途中对服务和货物等需求外,还可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包括运输、观光、文娱等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旅游业除了可以直接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带动一二产业中的关联产业发展,使产业链条扩展,覆盖面拓宽,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变。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消费不断升级,其对商业、餐饮、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要求越来越高,对第三产业现有的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客观上要求从业者提升产品质量,在扩张第三产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金融服务、娱乐等部门实现内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旅游规模化的发展,旅游业势必会对第一二产业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一二产业通过自身调整推动产业内部的结构转变。当旅游产业规模足够大时,原有的产业结构很难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结构势必要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旅游业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相对应的一二产业的比重会慢慢降低。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类型也会不断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会大力发展,生产的高级产品会增多。随着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服务业会逐渐发展起来,所需劳动力也会增加,在这种就业竞争的压力之下,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能够体现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等会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这些改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所提出的新需求。但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互动关系?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基于上述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快速发展旅游业可以提升第三产业比例,因而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巨大,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

H2: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由于东中西部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

第二,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旅游业相较于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第二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要小得多,而且碳排放量也大大少于第二产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随着低碳旅游的兴起,旅游业将会成为低碳行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特点,让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旅游业发展是否真能促进低碳经济,需要利用科学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在收入、交通等基础设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平均能耗高的重要原因,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防止能源过度消耗。当前要想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进步,就要对国民经济结构作进一步调整,利用制度的保障发展服务业,减少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引导资金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第二产业的内部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适当调整,原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已经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要通过构建节能降耗的工业体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高排放企业的发展,利用技术的更新建立低能耗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体系,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能耗水平。重化工业是消耗能源最多的行业,第二产业相较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也高很多,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层次变高,碳排放量会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真的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例如中国东部的工厂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上的转移并不一定能够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增L。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落后的高能耗产业会被慢慢取代,第三产业比重会渐渐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在技术、制度、政策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会呈现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以及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虽然国内个别学者对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样本量偏少以及地域说服力不强,且没有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在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关注较多的是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涉及低碳经济的研究非常少,且重点探讨的是如何构建碳排放的模型以及分析影响因素,更偏重于研究旅游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从某一行业或者技术类型入手,研究能源消费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或者是验证某一产业部门对碳排放的影响,鲜有学者从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角度去研究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述评可知,上述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本文的选题出发,还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把低碳经济纳入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框架下,在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又对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三者之间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之前,大多数学者采用单方程模型对上述三者进行检验,但这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模型异方差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利用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来验证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由此来检验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三者之间的假设关系,特绘制假设关系图如图1。

三、实证研究设计

样本选择方面。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将中国划分为东、中和西三大经济地区(表1)。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所以予以省略,另外港澳台地区由于经济制度、统计口径等差异,也不包括在内。

数据选择方面。本文所需要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1998-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对于缺失的数据,本文主要利用每个地区的统计公报的数据作补充,例如天津市旅游总收入。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本文利用1997年的不变价格对部分数据进行缩减。各个变量所运用的数据会在下文说明。由于版面原因,本文所用数据就不在文中一一呈现,如果有读者需要原始数据,请联系本文的通信作者。

变量选取方面。可分为主要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中主要变量为旅游业发展(td)、产业结构升级(r)、低碳经济(lceg)。为了防止变量遗漏所造成的结果偏差,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科技进步(rd)、金融发展(fin)、市场化程度(mar)、旅游资本投入(tci)、劳动力投入(lab)、国民收入(ni)。

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旅游业发展(td)。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指标有多种,例如年旅游人数(国内和入境游人数)、旅游投资额以及旅游收入等,本文选取旅游业总收入来衡量。

产业结构升级(r)。由配第-克拉克定理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一二产业比重的下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本文参照李逢春[32]的研究方法对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进行测度,公式如下:

式中,yi是第i产业所占比重,r为产业结构升级系数,r越接近1,说明产业结构的层次越低,r越接近3,说明产业结构的层次越高。

低碳经济(lceg)。目前中国还没有公布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构建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因为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碳源,本文参照学者王修华等[33]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公式为:

式中,et为碳排放总量,ec、eo、eg为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消耗量,α、β、λ为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得出系数α、β、λ的值分别为0747 6、0582 5、0443 5,进而通过计算得到碳排放量。本文选择单位GDP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低碳经济的指标,根据上述算得的数据,把两者相除就可以得到衡量低碳经济的指标。

交互项(td*r)。交互乘积项(td*r)主要用来说明二者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以及消除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

科技进步(rd)。用各个省份的R&D投入经费表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可以为科学进步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技术进步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34],其可以促进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并通过研发或者更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在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降低能耗,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fin)。本文用地区金融资产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这可以弥补用M2/GDP来衡量金融发展的缺陷。发达的金融业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以催生一批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这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金融市场发达地区的相应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可以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后备支持[35]。

市场化程度(mar)。用各省非国有企业职工与国有企业职工之比来衡量。市场化是一个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个人经济权利自由化的过程,同时,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性和优胜劣汰C制可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36]。

旅游资本投入(tci)。旅游资本投入是促进旅游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用旅游物质资本投入来衡量旅游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用星级酒店数量和旅行社数量来衡量[37]。

劳动力投入(lab)。人力资本投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本文用星级饭店从业人数、旅行社从业人数和旅游景区从业人数近似替代旅游劳动力投入[38]。

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的共同影响因素,反映了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本文用人均GDP来衡量。

数据预处理方面。为了消除异方差所带来的影响,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描述性统计见表2。

实证模型建立方面。因为各个经济变量之间往往是双向或多项的互动关系,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三者之间建立联立方程模型,以此来弥补单一的计量方程式单项因果检验的缺陷。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地解释各个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需要建立多个方程组成方程组来解释,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当中常用的联立方程组模型(SEM),Takashi Washio等[39]都曾使用此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实证模型检验

(一)基本回归结果

中国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政府政策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地域之间存在非均衡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率先把优惠的政策和资源等投向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严重滞后,这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东到西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由于存在这种差异,各地区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更为科学具体地研究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本文将对不同地区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对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使用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出的结果不同,考虑到这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豪斯曼检验来断定使用哪种模型比较适合。结果显示,在随机效应条件下,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即接受了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接下来选用固定效应来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从旅游业发展的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升级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一二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变化,表现为农林牧渔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开始减小,重化工企业不断转型,而服务业会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相关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这也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控制变量市场化程度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相关的资源要素都会被调动起来,能够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它们之间的竞争,同时企业效益变好也会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收入增加,这就为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旅游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旅游资本投入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投入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外国民收入对旅游业发展也呈现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进一步印证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旅游业会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看,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控制变量科技进步、金融发展与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也有正向促进作用。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众多劳动力前来工作;同时旅游消费升级带来的附加值也在不断攀升,相应的配套设施不断发展完善,这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科技进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从而引起产业内部比重的调整。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很多企业提供信贷支撑,尤其对服务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市场化促进企业的活跃发展,使不同生产性或服务性的企业竞争压力增大,在这种优胜劣汰机制下,企业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国民收入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为企业更新换代提供资金支持。

从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看,td*r、td、r对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都在1%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检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门,在能源消耗方面,比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要低得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由于其本身对能源的消耗相对较少,因而更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会减少碳排放量,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重化工企业要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就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逐步淘汰落后的产能。市场化水平提高会刺激企业创新,实现优胜劣汰,这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从回归结果看,国民收入对低碳经济呈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国民收入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行为越来越低碳化。同时,发展新兴产业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007年中国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为了能够反映这些文件对各地区的影响,本文在实证部分设计了两期截面检验。从回归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些文件颁布之后的检验结果比颁布之前的检验结果更加显著。这说明颁布这些文件之后,中国对低碳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以及再生能源开发更加重视,积极发展服务业,这些措施对发展低碳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东部省域的回归结果和全国省域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全部通过了回归检验。

从旅游业发展的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升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控制变量市场化程度、旅游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国民收入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都在1%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检验。东部经济发达,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传统型的企业势必会被新兴产业的企业替代,使得产业实现更新换代,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相应的服务配套措施也更加完善,从而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看,旅游业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控制变量科技进步、金融发展、市场化程度和国民收入也都通过了检验。东部地区收入高,人们率先进入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另外,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在新旧设备更新以及企业发展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高,可以樾滦瞬业发展和落后产业转型提供信贷支撑;东部市场竞争激烈,落后耗能的产业逐步被淘汰,从而促进产业转型,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看,td*r、td、r对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都显著为正,说明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其具有促进作用。各控制变量对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也通过了检验,显著为正,说明各控制变量对发展低碳经济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所得结论与全国省域回归结果基本相同。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不论在旅游业发展还是产业结构升级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相比第二产业具有相对低碳的特点,产业结构升级,相应第三产业比重也会上升,这对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5为中部地区回归结果,从结果看,中部有部分假设关系没有通过实证检验。

从旅游业发展的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及市场化程度都相对较弱,但是还会出现显著的结果,足以说明市场化的推进方向的正确。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看,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金融发展和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帮助也不大,但科技进步的帮助相对来讲比较大。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来理解:中部地区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升级的压力比较大,金融发展与市场化程度对其影响均不大,但科技进步可以为中部地区的企业提供新技术的支持,淘汰一些落后的设备,有助于产业转型,所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从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看,td*r、td对低碳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r对低碳经济的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中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所以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有限,科技进步虽然对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中部地区而言,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还是有限,因而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回归结果不显著就显而易见了。

表6为西部省域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西部有部分假设关系没有通过实证检验。

从旅游业发展的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升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在1%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检验,控制变量市场化程度、旅游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国民收入也通过了回归检验,这表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看,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金融发展和市场化程度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显著,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金融业本身并不发达,发展相对滞后,而市场化相对落后,其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显著。国民收入指标通过了回归检验,且在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国民收入在西部地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依然较大。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回归结果看,td*r、td、r对低碳经济发展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说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技术进步、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业发展和以及国民收入提高都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

(二)内生性检验

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是制约检验结果合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选取合理的方式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行的做法是寻找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工具变量的外生性检验。一般情况下,当存在遗漏变量、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和测量误差时,需要利用工具变量对模型进行重新检验,以便考察结论的稳健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对地区未观测的个体效应进行控制,并得到参数的一致估计,这有利于弥补变量遗漏问题。在研究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时,虽然我们控制了众多的变量,但仍然可能存在变量遗漏问题,以及核心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存在联立性偏误问题,这将会导致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有偏和非一致(利用豪斯曼检验进行内生性检验,得到的卡方值为-1518,统计量小于0,说明存在较强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在充分考虑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克服内生性问题带来的估计偏误,故采用工具变量法(IV)来解决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两阶段回归法来获得一致的估计量。

工具变量之所以比较难选择,是因为它有比较严格的条件,一定要考虑所选择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问题,即所选取的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与随机扰动项无关。国内学者赵磊[40]利用客源市场接近度(TMA)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工具变量,具体的构造方法为采用各省省会城市到3大经济圈(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内最近省份省会城市距离的倒数再乘以100表示。此种做法体现了地理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且这种因素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即使交通条件发达,也无法消除此种影响;另外,客源市场接近度主要参考的地区为中国最发达的三个经济区,其经济基础好,居民出行能力强,且旅游管理经验丰富,接近国际旅游市场。综合分析,客源市场接近度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具变量。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之一,对低碳经济也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上述分析,为寻找产业结构升级的工具变量,需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性质进行剖析,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伴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在碳排放方面,虽然第三产业排放量要明显少很多,但是也会对低碳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TI)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工具变量。

表8展示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基本结构类似于表3。表8还呈现了弱工具变量检验,该检验的主要作用是说明所选用的工具变量是否合适,原则上一般认为值大于16时,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本文的弱工具变量检验统计量的值都大于25,这说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有效。从表8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中客源市场接近度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被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本文所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从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其相应的符号、显著性和表3的估计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这也说明了控制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再一次验证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分析与检验结果的整理,得出了如下结论:整体看,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但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要小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在全国层面和东部省域下,实证检验的结果全部通过,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在实际的检验中,为了弥补在变量选取上的不足,考虑到控制变量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全国层面和东部省域的科技进步、金融发展、市场化程度以及国民收入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部分检验没通过。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科技进步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显著。

目前,本文已经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验证了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针对上述检验得出的结果进行讨论。从文献回归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只是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多使用全国数据。大部分学者认为,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然本文在对全国层面和东部省域进行检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对中部省域进行检验时却发现,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不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低碳经济的回归也不显著。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部地区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而且长期以来就以重化工业为支撑,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非常大,中部地区又是中国产煤的重要地区,能源消耗长期以煤炭为主,所以导致中部地区产业转型难度非常高。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虽然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但是旅游业相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来说却属于低碳型产业。从联立方程模型分析结果看,产业结构升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大于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讲虽然是低能耗的产业,但是旅游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相比却很小,所以在当前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型比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

六、政策含义与建议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了假设关系。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且二者都对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分地区检验中,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些研究结果具有十分明@的政策含义。

一方面,回答了旅游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侧重研究低碳旅游,但整个旅游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状况,在此过程中,东部率先发展起来,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高。虽然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增加,消费层次也发生改变,旅游业也开始出现繁荣景象,但是长期形成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却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资源禀赋、政策等影响,发展明显慢于东部,再加上中部长期以重工业为主,这就要求国家要及时调整政策以改善中西部发展条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

另一方面,揭示了近年碇泄颁布的一系列文件的必要性。结合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近年来的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例如:2005年12月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就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中要规划好,不能随意投资,要优先发展具有先进技术的产业;2007年12月颁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提出,中国要创建新型能源体系,不再以煤炭为主;2011年12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颁布,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总体要求,这也标志着中国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9年12月《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地位;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旅游发展改革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两大主题;2015年10月《十三五年规划建议》颁布,明确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根据以上理论以及政策含义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深化旅游改革,全方位提升旅游发展品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知,旅游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都有明显作用。本文认为,在深化旅游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鼓励各种旅游企业和协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旅游品质;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对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扩大旅游覆盖面;同时,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并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对高技术产业进行扶持,构建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体制。通过实证检验可知,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非常显著,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加快创新步伐,完善创新配套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国家应积极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发展可替代能源;形成并完善低碳经济体制,并不断推动低碳经济制度创新。在实证检验部分,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旅游业发展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回归结果都很显著,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制。同时,创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新能源发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碳交易制度、碳税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32-44.

[2]郭丕斌,周喜君,李丹,等.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7):39-46.

[3]AHREND R.Can Russia sustain strong growth as a resource based economy?[J].Cesifo Forum,2008,9(2):3-8.

[4]LOSCHEL A.Technological change in economic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105-126.

[5]朱孟晓,胡小玲.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倾向变动关系研究――基于升级、支出与收入的动态关系[J].当代财经,2009(4):17-21.

[6]熊元斌,张文娟.发达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0(4):100-103.

[7]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8]LANZA A,TEMPLE P,URGA G.The implications of tourism specialisation in the long ru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for 13 OECD econom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3):315-321.

[9]麻学锋.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J].旅游学刊,2010(11):20-25.

[10]慈斌.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业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2(6):115-118.

[11]柴寿升,龙春凤,邓丽媛.青岛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152-157.

[12]麻学锋,孙根年,马丽君.旅游地成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以张家界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2):245-256.

[13]BALAGUER J,CANTAVELLA-JORDA M.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2002,34(7):877-884.

[14]OH C O.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9-44.

[15]GUNDUZ L,HATEMI-J A.Is the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valid for Turkey?[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5,12(8):499-504.

[16]DRITSAKIS N.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reece using causality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2004,10(3):305-316.

[17]KIM H J,CHEN M H,JANG S C.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925-933.

[18]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科学,2008,22(5):23-32.

[19]瞿华,夏杰长.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9年数据[J].财贸经济,2011(8):106-113.

[20]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针对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空间计量方法应用[J].旅游科学,2010,24(2):49-54.

[21]张攀,杨进,周星.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经济管理,2014(6):116-126.

[22]王凯,李娟,席建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6):24-33.

[23]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5,37(3):565-572.

[24]PULIAFITO S E,PULIAFITO J L,GRAND M C.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602-615.

[25]DALTON M,O’NEILL B,PRSKAWETZ A,et al.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nergy Economics,2008,30:642-675.

[26]RAMANATHAN R.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6,73:483-494.

[27]SOYTAS U,SARI R,EWING B T.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482-489.

[28]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29]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30]杨会香,龚唯平.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J].产经评论,2012(1):43-52.

[31]马艳,严金强,李真.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3.

[32]李逢春.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6):124-134.

[33]王修华,王翔.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J].软科学,2012,26(3):29-32.

[34]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143-151.

[35]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2-29.

[36]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财经研究,2013(12):57-71.

[37]郑谦,梁昌勇,董骏峰.旅游业要素投入与资源配置效率――以安徽省区域旅游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5(3):90-95,123.

[38]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45-55.

[39]WASHIO T,MOTODA H,NIWA Y.Discovering admissibl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s from observed data[M].DE RAEDT L, FLACH P. Machine learning: ECML 2001. Berlin: Springer, 2001:539-551.

旅游业发展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业 国家战略 大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综合性大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发展,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加,港澳台地区、世界许多国家都把争取我国旅游客源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吸引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也把发展振兴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美国制定旅游促进法,设立旅游促进基金,以带动经济增长。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决定每年投入15亿欧元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韩国提出到2012年访韩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实现韩国成为旅游先进国家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消费潜力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旅游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间接从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旅游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和实施我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以此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广泛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旅游业涉及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比如像航天领域,也开始有太空旅游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业是创造出来的,旅游消费是创造出来的。正像美国创造出的迪斯尼乐园一样,创造了一个旅游的大市场,创造出无数的消费商机。所谓大旅游,就是要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作为与各个行业和产业密切相关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看待。以新的思路研究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健全发展大旅游的体制机制,形成我国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要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完善旅游自身产业体系,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和交叉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实力,引领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更大程度地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步伐,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协调发展,形成三大旅游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增加供给,优化结构”的要求,发展创造更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优化旅游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统一规范有序的旅游区域发展新局面。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乃至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国旅游业发展总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大旅游、大产业、大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国要优先发展的综合性大产业,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带动力等方面看,它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按照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一定位,来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引领产业。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由于其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广泛渗透性,影响到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要高度重视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一样,把促进旅游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发展。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要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旅游业不仅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大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重要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民生功能和外交功能。概括起来说,旅游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开展民间外交、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把旅游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作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充实和丰富旅游的文化之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不断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旅游消费的层次和品位,把旅游注入文化之魄,深入发掘和创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创建社会精神文明。

第二,把旅游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旅游民生工程,发展国民旅游,建设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把旅游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和支持国民旅游,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使旅游成为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第三,把旅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入境旅游,鼓励发展出境旅游,通过旅游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化中国。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谋划,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外旅游大国把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深入总结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力争形成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发展国家战略规划,以指导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

实施国际旅游宣传推广计划。为鼓励居民旅游消费,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观光,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研究制定“旅游宣传推广方案”。每年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可以考虑在国内设立中国旅游节,举办宣传推介活动。中央电视台可以设立旅游频道或旅游栏目,向国内外广泛深入地推介中国旅游。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国旅游网,宣传和服务中外游客。

广泛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行动。我国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发展。2000年实行“五一”、“十一”长假制度,带来了“旅游黄金周”现象。现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要进一步启动旅游消费,研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根据国家规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职工休假时间。实行弹性休假制度,职工的年假可以在一年内灵活安排,错开集中休假时间,发展常年性旅游消费。高度重视旅游黄金周的作用,做好一年中几个黄金周的旅游工作,这对扩大消费效果明显,老百姓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热切期盼。

加快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要方面。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线路、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旅游重点景区、大型旅游项目,以及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积极开发适合大众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针对城市居民双休日的特点,着力开发建设城市周边旅游,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发展老年旅游、学生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类型。要通过创造旅游需求刺激和拉动旅游消费发展。

加快形成旅游产业体系。适应旅游便利化、舒适化的要求,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针对城乡、国内外不同旅游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按照发展大旅游的理念,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交叉产业。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娱乐业和会展业,促进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面提高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促进旅游业对外开放。与更多国家签订双向旅游协议,相互提供旅游便利。积极组织国际旅游推介活动,针对国外客人需求和特点,开发和创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境)外游客到国内旅游。同时,积极开展我国居民出国游活动,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对旅游企业、旅行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扶持中小型旅游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和开发旅游产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为吸引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鼓励消费政策,如降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减免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门票。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旅游服务网络,方便居民旅游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未来1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上一篇:职业院校范文 下一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