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途径

时间:2022-09-27 06:00:46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及途径

【摘 要】小学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讲究科学方法,并且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才能使小学生养成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良好习惯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01-02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很多习惯都在人的早年形成,好习惯能受益一生,坏习惯会贻害终生。《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方法,始终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一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极其重要

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伊勒阿特也说:“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动力。”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尤为重要。

小学是人形成终身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更易受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观的情绪比积极的情感更容易影响人;面对不良行为,小学生常常会不加区分地一味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小学教育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好习惯养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复出现而又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旦形成习惯,就能变成人的一种需求,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若不加以重视,一旦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必须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作息习惯,要让孩子们自觉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2)饮食习惯,要做到定时、定量饮食,不挑食,不吃对身体有害的食物;(3)卫生习惯,要自觉养成洗手、洗脸、勤洗澡以及勤换衣、勤刷牙漱口的习惯;(4)劳动习惯,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吃苦的精神;(5)锻炼习惯,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这种习惯能让孩子们轻松快捷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这种习惯会使孩子们增加学习负担,对身体健康也会有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家长要给孩子有针对性地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2)要养成主动、有兴趣、快乐地学习的习惯;(3)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4)要让孩子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5)要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积极提高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品德是人之魂,品德习惯是行为之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格的形成阶段,从此时起必须让孩子逐渐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品德习惯内容丰富,其中有四点对小学生十分重要:(1)懂得关爱他人,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引导他们懂得感恩;(2)学会与别人交往,尽量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多交流、多玩耍,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3)学会自我管理,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走向社会;(4)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不良恶习的侵蚀。

三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做法

1.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自己做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穿着整洁,板书干净有条理,学生逐渐就会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2.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制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并形成一个个习惯。比如,在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和年龄的增长,就要求学生做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不断地进行鼓励。

3.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良好习惯是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践中不断反复训练形成的,小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与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 结束语

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持之以恒,直到形成好习惯,否则好习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张广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J].教育革新,2007(3)

[2]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高梅.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时代,2011(1)

上一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探析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创新高中政治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