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海外耕地国别选择模式的地缘分析

时间:2022-09-27 09:48:06

美国投资海外耕地国别选择模式的地缘分析

【摘要】 人地互动关系显示,土地既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也是人类养活自身的资源来源和改造世界的对象。自然地理载体――土地,是一个静态要素,但当人们在政治经济活动和国家关系处理中首先思考自然地理时,地理要素转为地缘要素,继而成为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亦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文从阐述美国自然地理、地缘特征入手,结合其海外农业开发的历史,解析特定地缘环境影响下,美国粮食地缘战略的形成以及由该战略部署的当前美国投资海外耕地的全网式国别选择模式与特征。

【关键词】 海外耕地投资 国别选择 地缘分析

一、引言

从21世纪开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学界在地缘研究领域就有了“权力大竞逐”(power game)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纵深发展,国家利益的地理界限已大大突破的背景下产生。将这个概念及各国拓展地缘空间的表现加以综合归纳,可以说,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资源战”。获取资源的“战争”不再直接表现为地理空间的军事占领,实力大国充分发挥资本力量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谋求地缘优势地位;“资源”的类别也不再仅仅指石油、粮食和矿产,国际资本在2007―2008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爆发后正加速进入农业产业链的上游领域――耕地。至此,全球掀起一股海外耕地投资热潮。GRAIN是国际上最早关注海外耕地投资的组织机构,其于2012年了416个海外耕地投资案例。国际范围内以土地为对象的资源竞逐情势图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份情势图显示,不仅资源匮乏的海湾国家、印度、韩国等正着力构建海外耕地投资举国战略,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粮食出口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亦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寻求耕地资源。

人类文明发展中,土地是许多民族崇拜的精神寄托。人地互动关系显示,土地既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也是人类养活、发展自身的资源来源,更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在一定时空内,自然地理载体――土地,是一个静态要素,无法选择,不易改变;但人类的社会交往让其具有动态性;当人们在政治经济活动和国家关系处理中首先思考自然地理时,静态转化成动态,地理要素转为地缘要素,继而成为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亦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任何民族和国家在面对自己独有的地理环境时,都会结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衍生不同的地缘战略思维,做出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进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地缘逻辑,本文拟从阐述美国自然地理、地缘特征入手,结合其海外农业开发的历史,解析特定地缘环境影响下,美国粮食地缘战略的形成以及当前美国投资海外耕地的国别选择模式与特征。

二、美国的地缘环境

1、美国的自然地理

美国,位于西半球,由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及夏威夷州三个部分所组成。本土东临大西洋,西面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北邻加拿大,总面积96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全境地貌分成四个地区:东南部沿海平原(美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地;中部平原地区,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五大湖沿岸,南接墨西哥湾,大致可分为东、西平原两个部分(被称为“大草原”);西部山地地区,自西向东包括海岸山岭、喀斯喀特岭、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该地区有着丰富的水系和矿产资源。

2、美国的地缘环境特征

美国地缘环境特征表现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国家的“霸权扩张”和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袤、肥沃的土地(1.2亿公顷耕地),怡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部分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丰富的水系资源(拥有世界第三大河流密西西比河和世界著名五大湖)、畅达的长达四万多公里水域渠道,以及建设优良的通往世界各地的码头、港口,使美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可大规模生产多样性作物。小麦、玉米、蔬菜种植在东南部沿海平原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地以东方向8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盆地,进行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业种植。本土中部地区“大草原”,进行畜牧养殖。即使西海岸的低山地区也有狭长的适宜农作的土地。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使得美国能够充分、自由发展,而不像欧洲国家那样面临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外在压力,如关税壁垒、跨国运输边境限制等。

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自然环境,亦培育了美利坚民族乐观积极、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蔑视传统和惯例,以物质主义为理念的,且好移动的。美国学者利德基说:“美国民族的个性与价值观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构成,最终是与其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的。这一观点从未受到过怀疑”。费孝通教授在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时也这样认为,“攀登成了美国人特有的性格;上升,上升,不肯停留在一个地方或是一个地位上。这种‘扩张’的人文性格反映着美国的历史”。自美利坚合众国诞生起,到1898年将夏威夷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的1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利用军事征服、政治外交和强行购买等手段,夺取了近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历届领导人都根据地缘现实和美国自身实力基础,寻求一切机会向外扩张权利。詹姆士・门罗(James Monroe),美国第5任总统,曾就领土与国家强大之间的关系评论说:“领土的范围,不论大小,均赋予一个国家许多特点。它决定国家的资源、人口、自然环境的优劣。简言之,便决定了国力的强与弱,”也奠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之物质基础。

三、美国的粮食地缘战略

1、美国粮食地缘战略的形成

优越的资源条件,强健的经济实力,“扩张”的人文情绪,使得美国在制定各项对外战略时都具有“霸权”属性,包括它的粮食战略。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其全球粮食战略的布局,“东海岸权势集团”是其粮食战略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它由少数几个私人基金会资助,维护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权势阶层的利益,通过科研项目资助的形式,在教育、医学、生物学、能源等领域内扩张势力。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快了塑造世界粮食结构的步伐,通过国内的美元贬值、政府补贴方式提升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优势地位,以便打压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者的粮食生产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在研究美国长期的地缘政治目标时明确提出:“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粮食地缘战略。在1974年《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中,其论述“人口增长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活最基本的影响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粮食的关系。当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出现短缺的时候,人口、国家资源、环境、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稳定问题就会交织在一起。”基辛格认为美国要想实现全球霸权地位,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战略利益实现区;而这个地区就是当前世界上不发达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西、菲律宾、泰国、埃及、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因为这13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只要大幅减少这些国家的人口,美国就能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

2、美国粮食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

二战期间,罗斯福政府提出“美国――拉丁美洲防御理念”,致力于将拉美地区军事精英的利益与美国的政策牢牢捆绑一起,使美国政府能够在这些军事精英的支持下,顺利进入拉美各国的能源、农业等国民经济命脉行业。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大量购买肥沃的廉价农田和大型牧场。20世纪50年代,美洲事务协调员纳尔逊建立了专门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国际基本经济公司,并与嘉吉公司联合在巴西开展杂交玉米种植、大豆生产。20世纪60年代,为把美国的商业化农业引入主要发展中国家,美国政府以墨西哥为起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并推广“绿色革命”。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提出旨在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的“农业出口战略”:一方面利用关贸总协定(GATT)通过贸易谈判施压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的“保护农民利益的低效率国家,消除美国农产品进口的农业贸易壁垒,扩大美国的粮食出口;另一方面鼓吹第三世界国家进口更多的“高效率”美国粮食,通过出口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来支付所需的费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动了“转基因革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广转基因生物技术,并开具了一份“转基因革命”重点实施国家,即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肯尼亚、埃及、津巴布韦。这份名单与17年前基辛格的名单基本重合。这说明,美国全球范围的地缘战略布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转基因计划的实施中,阿根廷是美国第一个试验品,随后墨西哥、印度和其他发展国家都曾大规模的推广这项技术。到2005年初,巴西废除了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法律,加拿大、南非和中国也都制定实施转基因作物的庞大计划。其他地区,如罗马尼西亚、保加利亚、波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和西班牙均有报道说种植了大量转基因。而当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又发起了“生物燃料革命”。正是这场“革命”触发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并带来了当前全球海外耕地投资热潮。

四、美国――全网式国别选择模式

可以说现下美国已基本完成粮食地缘战略的部署。而以发达国家为首的“生物燃料计划”更是将石油、美元、汇率、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等高度关联,围绕“粮食安全”的“战争”将成为国家之间常态。作为生产粮食武器的机器――耕地,必然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而美国依托于已基本完成的粮食地缘战略,在本轮的海外耕地投资国别选择中如鱼得水,以22个进入国家数,41次投资行为,4162394公顷的交易规模,独占鳌头,形成了全网式国别选择模式(见表1和图1)。这种模式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从耕地交易的空间分散程度看

美国的海外耕地投资国别选择具全球战略属性。其耕地投资的目标国覆盖了亚洲、非洲等五大洲际六个区域,不仅投资发展中国家,还投资发达国家的耕地资源,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亚洲的东南亚地区投资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共45000公顷;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投资了以南苏丹和坦桑尼亚为代表的十个国家共1648205公顷;在欧洲的东欧和北亚地区投资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共858500公顷;在美洲的拉丁美洲地区投资了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5个国家共1395100公顷;在大洋洲投资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共156860公顷。这种格局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缘属性同音共律。

2、从交易规模的地理分布看

美国多元化国别选择中,突出耕地战略平台和耕地战略要地的建设和占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有美国“后院”之称的拉丁美洲地区是美国投资海外耕地的战略平台。资本流入到这两块区域形成的交易规模分别占总交易规模的40%和33%,合计占73%。从美国在区域内的耕地投资状况分析,这两个战略平台中又有美国重点关注的耕地战略要地。表图4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重点战略要地是南苏丹和坦桑尼亚。南苏丹于2011年7月成立。它的成立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南苏丹独立的国家。除了南苏丹外,美国政府近些年来十分重视与坦桑尼亚的关系,连续三任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都访问过坦桑尼亚,这在非洲国家中极少见。坦桑尼亚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处于印度洋上的咽喉位置,拥有100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岸线资源,是东非和东南部非洲重要的出海口。重要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坦桑尼亚是影响非洲事务的地缘战略支点国家。至于拉美地区,巴西和阿根廷则是美国地缘战略上的传统要地,美国全球粮食霸权的建立过程中,数次项目的实施都是从这两个国家开始。正如《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所言,巴西、阿根廷之所以入选美国的地缘战略要地是因为“这里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财富”。

3、从交易发生的选址布局上看

美国投资海外耕地的目标国基本都是沿岸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除埃塞俄比亚)和拉美地区。美国的耕地资本之所有具有“海岸线”情结,原因在于本轮的海外耕地投资,是在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产生,其与传统的海外农业投资不同,不以占有市场为目的,反而具有资源寻求动机;投资于他国耕地的产品并非在当地销售,而是返销回国或运往第三国进行农业价值链的整合。沿岸国家海运交通便利,生产成品减少,资本自然流向这里。反观内陆国家,特别是非洲内陆国家,不仅存在着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问题,作物运输还存在过境问题,这直接增加粮食成本,增大耕地投资风险。

五、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当前美国投资海外耕地的全网式国别选择模式是其粮食地缘战略的自然衍生和部署。地缘战略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只有对国家的自然地理、地缘环境进行清晰分析,对实现目标的地缘手段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打造一个行之有效的地缘战略。当前,中国还未将海外耕地投资发展成举国战略,对他国的耕地投资也只是极少数企业或个人的“试水”。但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大国,亦是一个资源匮乏大国;未来,制定前瞻性、效用性的海外耕地投资战略,是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确保自身粮食安全的必然之举。

(基金项目: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22)、201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GL005)和文华学院博士基金。)

【参考文献】

[1]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

[2] 陈斌等:美利坚超级之迷[M].文艺出版社,1994.

[3] 卢瑟・S・利德基主编,龙治芳等译:美国特性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三联书店,1985.

[5] 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6] 威廉・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上一篇:对《印刷品成本核算实例分析》一文的商榷和补... 下一篇:印刷企业搬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