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

时间:2022-09-27 07:47:32

智慧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

[摘要]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鸦片战争》中的马戛尔尼访华故事为例来探讨教学设计问题。

[关键词]学科知识历史教学设计马戛尔尼访华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1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旁听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开课教师讲述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是这样的: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出访大清帝国,但由于礼仪冲突和文化差异,英方想与中方进行贸易的计划失败了,于是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案例反思

反思一: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无论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还是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来看,与鸦片战争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刚刚步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东西方礼仪的冲突”和“文化的差异”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经验积累还很难说,因此用这则故事来渲染战前的气氛容易使学生理解困难。

反思二: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点考量,可否在课堂上对故事进行重新编排?

三、重新设计

1.放大故事细节。笔者选用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一书中记录的马戛尔尼访华的礼品清单作为故事索引:马戛尔尼带的礼品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的位置、首都、山脉和河流的地球仪;英国最大的军事装备,拥有最大口径和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现代炮兵装备;一套英吉利大型图册;赫哲尔望远镜、秒表、帕克透镜、油画;热气球、车辆等等。马戛尔尼希望自己的卫队能表演欧洲火器操给乾隆最喜欢的福康安将军观看,没想到这位将军不失大国风范地回复:“看也可,不看也可,这火器操谅来没有什么稀罕。”陪着热气球而来的那位热气球驾驶员,也没表演一把的机会。故事简洁明了,对初二学生而言,其中含义一清二楚。

2.调整出现位置。改编后的故事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呈现,意在通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知识性内容的讲解,重点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从而升华出本课的教学立意。

3.选用铺垫故事。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立意,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再引入喻大华 《道光与鸦片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从1842年8月上旬开始,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开始了和谈。为了加深耆英等人的畏惧心理,璞鼎查邀请他们到军舰上参观,向他们炫耀武力。看到英国军舰在长江上行驶的速度很快,船舷两侧的明轮(当时的螺旋桨还不是放在船尾,而是两侧)排水击浪,气势空前,清朝官员普遍猜测,说船舱里肯定有一群牛,像拉磨一样在奋力地拉,结果上了“贼船”发现,一头牛也没有。

在两个小故事之间设计问题和过渡语:清朝官员对英国军舰的认识说明了什么?你们可知道,50年前,英国人曾把这些最新技术当作礼品送给清政府,但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有何感悟?相信学生一定有很多感慨,也理解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自高自大的民族心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技不如人的武器装备、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等等),进而领悟到这场战争给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紧跟时代潮流、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四、一点感悟

1.教师必须广泛阅读。现行的初中历史课本的特点是内容上侧重于大事件、评价上倾向于大方向,这使历史教材缺少了故事细节,使学生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把生动、有趣、睿智的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历史故事正是从广泛的阅读中来,因此,读历史专著和专业杂志应该成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习惯。

2.教研需要扎实高效。现阶段,学校历史学科的一线骨干教师比较少,历史教学的“整体战斗力”不强;教研活动虽不少,但较多的是流于形式,教研成效不显著。笔者认为,以一个地区(大市或县)的骨干教师为主力,群策群力,设计一整套原创性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非专业教师的备课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时效性。

当前,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一线教师能博览群书,以沙里淘金般的眼光搜寻一些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悟于素材,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将迎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一篇:用叙事理论进行历史事件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