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时间:2022-09-27 05:29:10

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作为一名教龄十五年的语文教师,学生从八后教到后,教材从辽教版改到人教版,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直是我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学习,我找到了答案。

的确,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无论是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幼儿园孩子,还是处于第二叛逆期的青春期的中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那么也就需要具有个性的老师。墨守成规的老师往往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任何一个老师都需要自己的个性。体现在教学上,那叫教学风格,体现在班级管理上,那叫带班风格。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由于教师自身性格、修养的不同,体现在课堂上的风格也就多种多样。那么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到底什么样的风格才是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呢?看看身边的同事,有的老师慷慨激昂,有的老师柔声细语,有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的老师一本正经?

曾经有人认为,老师上课就应该充满激情,那你能说黄河奔腾般的热情是充满激情,涓涓细流般的柔情就不是激情吗?真正能保持涓涓细流的柔情远远比一时激情爆发要难得多啊!记得上学时,我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位真是热情洋溢,才华横溢,另一位柔声细语,慢条斯理。二十年过去了,热情洋溢的那位先生我只记住了他在讲台上的雷厉风行和言辞厉色,柔声细语的那位先生的板书内容却如石上之刻经久难忘,甚至在现在的课堂上有时还会想起她的板书设计。

汉字是美的,汉语是美的,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更应该是美的。

笔者认为,一位语文教师的美应该是由内到外的,是长期沉淀积累的宝贵财富。

外在的美,很简单,摩登时尚应该不是主旋律。细心留意每所学校的语文老师,烫发的少,直发的多;染发的少,黑发的多;衣着简单的多,哈韩哈日风格的少;这一特殊的群体拥有自己的审美风格。虽然只是简单的外在表现,却处处透露着深层次的信息。

内在的美,很复杂,体现在外面,言谈内敛,举止优雅应该是主旋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中华文明的古典文学记载了无数的品德故事和名言佳句,家长的讲解毕竟有限,更多的都需要语文老师慢慢讲来,一个心怀高尚的老师才能真正讲解出古典文学的深刻内涵,比如尊老爱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如孝敬父母的“黄香温”、“王祥卧冰”?学生的情感到位了,自然学习的热情也就上来了,远远比逼着他每天背多少个成语要有效得多。

其次,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心怀宽广的人,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运用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仅仅被眼前的分数所限,完全为了应考,那最终可能只会教出一群会答卷的机械手,而不是存储量巨大的集成板。到了高中,会答题可以及格但绝对得不了高分。能耐得住寂寞,能经得住分数评比的折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初中阶段,这个良心活可不好干。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卷上的那些分数,而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言谈答对,书写记录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大语文观。

再次,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杂家。这个提法,自从有语文学科的专任教师就有。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包罗万象。教材在变,学生在变,人的思想更是日新月异,新教材之所以新是因为理念的变化,而绝非几篇课文的变化。不停地吸收新知识,才有可能把旧知识讲得更精彩。十年前上课,一点都不恐惧,因为“无知者无畏”,反正我是新教师,教材还是我上学时的那些东西,况且我是一个爱学语文并以此为乐的学生,只需要把我的老师交给我的东西加工一下再教给学生就行了。十年后的现在上课,时时刻刻都有危机感和恐惧感,害怕自己这半桶水快用光了。赶紧寻找水源,解决根本问题。读书、上网这样简单的途径也往往被挤得没了踪影。有个形象的比喻,语文老师应该像只章鱼,伸着触角到处游动,有猎物就赶紧捕获。

最后,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旅行家。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追求,笔者认为“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华夏美文、风土人情不仅在文字更在山水之间。十年来的旅游经历得到的知识真的比几篇教研指导要实用的多。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会把自己拍的照片给学生看;讲到《钱塘湖春行》我会给学生讲我在西湖经历的秋雨夏夜和冬雪?

综上所述,做一个语文老师容易,看着学生背些名词佳句,教给一些答题技巧,多考勤批,多写多背,应付个考试,应该不是难事。关键是教师心中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对语文课感兴趣,自己主动去学,去创造语文学习的神话,这才是最难的。前者是我每天都在做的,后者是我心中憧憬并为之努力的。

而在追求后者的同时,往往又会影响到前者,在这种矛盾中挣扎才是最痛苦、最寂寞的。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说:“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一名睿智的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泉永不枯竭。

上一篇:关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下一篇:让数学评价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