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发展探析

时间:2022-09-27 04:31:58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发展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作为这些地区金融主体的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农村的经济结构正在向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中小企业比例日益增加,在民营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建设和启动农村消费等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在其支农服务体系、信贷投入能力、支付结算以及满足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转型地区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必须适应农村向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在发展目标定位、金融体系组织构架、农村金融信用保障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实现自身与区域经济共进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金融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95-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广大中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进入了城市化发展新阶段。

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农业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区域的扩张,还表现为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农民生活形态、生活意识的转变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过渡。在这一特殊的经济格局中,原来的农村金融体系所面临的生存和需求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金融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在这些经济模式转型地区,如何重构适应城市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变是区域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经济转型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新的县域、区域发展形势和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和创新都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城市化进程中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伴随“国退民进”步伐加快,民营经济日益活跃,中小企业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宜兴市民营企业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82%民营企业分布在城市化进程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总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从表1可看出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区域经济体制变革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投入,又需要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创业阶段,生产规模小、资本实力薄弱、设备落后,以及制度方面的限制,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所以,融资问题就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大多城市化进程地区在原农村基础上,逐步实现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村产业化,逐步完成以市场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先进技术与生产方式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农村工业化。根据宜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镇工业园区资金来源于农村金融贷款、民营信贷及民间资金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资金比例分别为15.36%、17.25%和34.23%。随着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进程开展,资金的需求会面临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则需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供有效可靠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3.农村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然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信贷资金的短缺和脱节现象依然严重。根据统计资料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80%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很低。

4.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依然在总人口中占主体地位,广大农村地区隐藏着庞大的消费群体。2009年宜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3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0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51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虽然全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6.3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57%,但是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消费信贷在农村地区尚未启动。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

1.支农主体缺位,金融服务配置不平衡。广大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金融支农主体缺位,信贷服务功能弱化。一是商业性金融支农弱化,近年来基层农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信贷投入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二是政策性金融作用萎缩,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对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负责,而对非农产业和工业化支持几乎是“真空”,而国家开发银行又尚未进入农村;三是作为农村金融主体,农村信用社自身制度和体系建设正在不断的深入当中,经营和定位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商业银行在面向个体经营业主和农户的金融业务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淡化了农村金融的职责。农商行大额的贷款对象,通常是由政府部门担保的一些大型企业或项目,对转型农村地区个体经营和农户的信贷服务工具缺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和质押,资金运作能力差,加上其贷款受地方政府干预性很大,不能更好满足城市化的经济发展需求。

2.资金积累容易,信贷投入水平却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存款余额提高了,而农民没有投资渠道。同时,由于货币的逐利性原因,信贷资金的流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事实上,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大部分调离了农村;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资金也不自觉地瞄准了中心城市和大的企业;各商业银行农村网点机构,吸取的农民存款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县域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转化为当地信贷投入的比率平均不足30%。

3.投资风险大,补偿机制与保险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的项目投入和工业化的产品创新要受到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不确定性。金融部门对其进行信贷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尚未建立较完善的担保机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决定对农保险的品种较少,保险机构在农村分布的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保险产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城市化进程地区农业保险市场十分不景气。

三、农村金融创新自身服务体系和功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发展

1.找准农村金融创新依赖途径,确定农村金融发展目标定位。在城市化进程地区,“三农”的发展后劲十分巨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要立足“三农”,因地制宜地确定竞争战略,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农村金融必须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领域和巩固长期的优势地位,立足当地市场,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全面、真实,挖掘潜力客户,创新业务品种,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要求各农村金融银行部门要树立“零售银行,农户银行,社区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功能形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拓展支农工作思路,延伸支农金融服务,贴近农户金融需求,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村金融要更新经营理念。一要按照“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切实助推地区经济转型;二要坚持“双赢”取向,在帮助农村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农村金融的自身效益;三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小作坊经济向支持工商业转变。

农村金融要扎根农村,巩固农村市场,支持好农村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中小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新建工业园、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融需求动向。农村金融要针对不同农村客户及其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农”字特色,做足“农”字文章,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转变。

2.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构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职能。

(1)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新型职能。第一,农业发展银行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农村金融主要靠市场机制运作,农发行就是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尤其对体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战略或社会发展目标的项目,进行条件优惠的资金融通。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支持好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允许其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区域基础设施贷款等,尤其要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的项目贷款。农发行要与县域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形成既分工、又竞争的农村金融格局,共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化解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进而更好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农业风险特征,政府应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财政保费补贴机制;从财政上加大对农户、地区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为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此外还可适时建立国家、省两级农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的适度补贴或委托,吸引和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

(2)构建竞争有序的商业性金融体系。农村向城市化进程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依然是竞争性商业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完善自己的服务,开发新型金融保险商品,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作出贡献。

首先,农业银行要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优势。农业银行一方面要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另一方面要将农业银行的业务重心定位于县域经济,发挥其促农支商优势。第一,农业银行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支持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和比较优势的行业,资金支持重点要从分散农户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工商企业转移。第二,农业银行要将信贷对象重点放在朝阳产业、农业区域特色经济上。第三,农业银行利用自身营业网点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办银行卡、、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发挥好金融结算和居民消费信用功能,满足区域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其次,农村商业银行体现新型运作模式创新。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创建的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继续采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推进外来人员创业、科技发展等贷款种类和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推广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工业园区综合授信贷款,充分发挥整体融资优势。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根据农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户一策”、“一企一策”的办法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3)引入互补性发展的新型竞争实体。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金融要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应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兴办民营商业银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民营企业的贷款。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适当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农民内部互助与融资的作用。其次,建立和健全农村信托机构,开办农用资金的委托业务,农村信息咨询业务,帮助农用企业、农民合理理财,调剂资金余缺,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导航。

3.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信用制度,形成农村金融保障体制。

(1)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城市化进程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主体具备点多面广线长,贴近农户、深入农村的优势,就资金投入来讲,尽管单次信贷成交数额相比城市可能并不庞大,但是需求分散且广泛,且农民和不成熟的中小企业都是典型的高监督成本的融资对象,如果实行全面的事后监督,其贷款收益往往不足以弥补其监督成本,加上政策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严重,极易造成金融机构效益低,引起金融机构“收款难”,农民“贷款难”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

(2)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保障体制。首先,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机制。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相配合,建立适宜的信用担保体制。一方面,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构建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企业联保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支持“三农”的发展。其次,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有必要建立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在款项贷出以后,严格实施贷后风险监测,定期跟踪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一旦发现客户账面出现问题或其他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迹象,可以立即与该客户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汪小亚.中国城镇城市化与金融支持[J].财贸经济,2002(8)

3.侯臣.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农村经济,2007(7)

4.李志新,孙美宗,王海生.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华北金融,2006(9)

5.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缺陷及其弥补的路径选择[J].经济科学,2005(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宜兴 214206)

(责编:贾伟)

上一篇:浅谈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培养 下一篇: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