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的交际环境

时间:2022-09-27 12:41:28

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的交际环境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环境,从文化学角度而言,交际文化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交际情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适应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环境 交际文化 社会情景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信息的编、译码过程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环境,不同文化的交际对交际环境有一定的依赖。广义上而言,这种交际环境包括许多因素,如交际双方的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等文化因素,语言习得与发展、认知、思维方式、群体中心主义、定势、偏见等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对待时间的态度及时间行为,等等。萨丕尔认为:“语言基本上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Sapir,1988:188)本文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的交际环境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2.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1文化定势

跨文化交际有关方面的研究是在某些整体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是以文化定势为基础的,这势必会忽视个性或个体间的差异。在进行定势比较与分析时,我们要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交际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情景的变化,交际可能会随之变化。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多维研究应该在“三个层面”上开展(1997:177),即个人交际平面、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平面和跨文化交际平面。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交际文化研究也要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上进行,但无论是在哪一个平面都要进行文化定势分析和研究。文化定势(stereotypes)(亦译为“刻板印象”)是政治评论家W. Lippmann在《大众舆论》(1922)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们对另一文化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简单笼统的看法。要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交际中研究许多难以确定特征与性质的种种文化现象就必须将其简单化,并进行排列、分类、组合,把它们放入一个有序的框架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稳定性的交际文化进行分析。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进行文化定势分类是普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文化定势分类把整个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应用于该群体的每个成员,夸大了群体的长处与短处,忽视了文化的个性,文化定型观念的过分简单化往往以偏概全,给交际者带来困惑,甚至给交际双方之间造成误解和冲突。这是因为文化定势把我们对人类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平面上,使我们的视野受到很多局限。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要解决一个矛盾,这就是既要概括文化差异建立一些文化定势,又要力争解决文化定势过分关注差异而人为造成的交际障碍。高一虹把这比喻成是“搭桥”和“砌墙”的矛盾,认为我们应承认定势,建立定势,挑战定势;而且提出解决文化定势要培养观点的多元意识、方法意识、群体与个体信息相区别的意识、描述与评价相区别的意识等。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定势更是在一个不断建立、更新、破除、再建立等发展进行中,我们就更有必要既研究文化定势,又关注不同平面的不同文化群体交际文化的差异。

2.2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它是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一套交际规范系统,是其他文化群体成员欲与此文化群体成员进行交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系统。交际文化系统涵盖文化群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研究的不同目的对交际文化进行分类。换句话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属于相互交错、相互重叠的不同的交际文化系统,可以获取不同的交际文化身份。我用下图对一个体的交际文化系统举例说明。

李红,女,25岁,未婚,汉族,出生于中国辽宁,1994年毕业于山东某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工作两年,后考入江苏某大学外语系研究生,同时兼职担任外语教师和某旅行社导游。

该个体在与不同的群体进行交际时,要考虑到她与该群体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她在不同交际文化中的身份错综复杂,与别人的交际要在多维层面的交际文化中进行,有时众多身份相互作用。她一旦位于某一个交际文化系统,就要遵循这个文化交际系统成员共享的的交际规范,如世界观、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这样才能有效地与不同文化交际系统的人进行交际。比如,李红作为一名研究生,要遵循教育交际文化中对学生的交际规范约束,如尊敬师长、勤学好问等。而当她作为一名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就使得她要适应一套完全不同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交际规范。李红作为父母的女儿,她享受着父母的疼爱与呵护,同时对父母的言行态度要符合为人之女的交际规范。她又是女际文化系统的成员,这意味着她闲暇时候和女伴们去逛街购物,对服装和化妆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是很平常的。而当李红做导游时,她多年所学的外语专业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熟悉使她在接待国外游客时能圆满完成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个体每天所参与的交际文化是与个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密切相关的,而且是在不断切换和动态变化之中的。

交际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范畴和研究目的分为不同的类别,如Scollon把交际文化分为自愿交际文化和非自愿交际文化。唐红芳(2002)把交际文化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但任何一种交际文化都要涵盖某一交际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包含了一系列交际规范。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要准确传递信息,对对方的交际文化环境的了解是必要的。正如Brown所强调:“在人际交流中,交际的双方不断地根据对方的话语来调整自己的输出,进而能互相理解,沟通。”这种信息的输出、理解与沟通是离不开一定的交际文化环境的。

3.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3.1情景与交际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他认为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的能力。他这一说法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交际能力”,确认了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作为直接体现人的思想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更需要从社会情景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因素对交际的影响与作用。

关于情景对交际的作用,许多人都研究过。Kurt Lewin(1948)指出:“他清楚地明了他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行为。”这个“位置”就是有效的交际所离不开的交际环境。韩礼德(1978)认为语言的社会功能就是在于语言能表达交际双方对语言情景的参与。情景与交际的关系是毋庸质疑的,研究情景与交际的关系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是很有意义的。有效的交际要遵循适应一定的规则,而这一规则因文化而异。

首先要确立交际情景的组成成分,即who,why,when,where,how。也就是交际参加者的身份,参加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地点和时间,以及交际的方式。贾玉新认为交际情景的组成成分包括交际者的身份、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和交往关系。而Dell Hymes则用SPEAKING一词来指影响交际的因素,S代表交际背景与场合(Setting and Scene);P代表参加交际参加者(Participants);E代表交际目的与结果(Ends);A代表交际信息的形式与内容;(Act sequences);K代表传递交际信息的方式(Key);I代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或方言)(Instrumentalities);N代表交际所遵循的情景规范(Norms);G代表情景体裁(Genre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关系

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关系作为影响交际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具体体现社会关系的权势(power)和一致性关系(solidarity)更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家把言语当作社会行为,而且认为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权势”是指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有明显的距离,存在着上下或尊卑关系。“一致性关系”是指交际双方有“共同”或“共享”之处。Hudson指出不同的语言体现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标志也各不相同,比如中国人的称谓。赵元任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一文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以它独特的方式来标志着它对“权势”的倾向性。表1从权势和一致性关系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简单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对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取向也各不相同。

总之,权势和一致性关系是常常用言语或言语项目来标志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在使用言语标志社会关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与其社会和文化相关。再进一步说,不同文化对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偏重是有其社会原因的,比如我们从社会结构角度对比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就不难看出这两种文化对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不同倾向与它们的不同社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表2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及交际具体环境特征比较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体现到社会心理层面上就是人际关系,也就是人们相互交际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关系,它的形成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贾玉新(1998:157)认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甚至空间地理环境都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王德春、孙汝建(2000:149)认为应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两方面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分析了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言语交际障碍,指出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有不同的类型与取向,处理方式与基本原则也各不相同,而即使是相同的人际关系基本原则在实际中的标准也不同。杨威玲比较了中西文化中论述思路的不同,指出美国人通常先摆观点再说服,而中国人通常试图先建立和谐的关系再论述,最后总结。这表明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与人对抗,遵循“和为贵”的交际关系原则,而西方人受个人主义和平行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更倾向于商业化。表3从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交际风格与其深层文化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与原则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着,而个体之间的交际关系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4.结语

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会这种语言,而且要获得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更要学会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使用哪一些适当的语体或言语方式,如何在交际中表现你的友好与礼貌,以达到成功的交际。语言学习者要更快熟悉和适应不同文化中的具体交际环境,消除语言、习俗,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实现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语文出版社,1988.

[2]高一虹.“文化定势”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孙维明,吕明臣.社会交际语言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陆,贾琰.从汉语称赞应对的发展看文化定势之悖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

[8]Samover,L.A.et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Thomson Learning Asia,2001.

[9]Scollon,R.et a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nalysi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翻译何时不是翻译》评介 下一篇:笛子演奏对口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