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肉牛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6 08:52:27

国内肉牛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发展现状

1.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增长,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2006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2006年,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牛肉质量。目前。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目前,生产成本与效益。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现在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国肉牛业存在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国的1.6倍。其原因,除了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200.7千克,日本为406.5千克,美国为331.7千克,国只有135.2千克,可见差距之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93%。

全国种公牛站每年只能生产肉牛冷冻万剂,据统计。可配1000万头能繁母牛,而全国存栏能繁母牛有4000~6000万头,意味着人工授精量不到能繁母牛的1/4每支肉牛冷冻售价1~10元,饲养种用公牛的经济效益很低,而且优秀种公牛在肉牛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但是由于生产速度慢、屠宰率低,国内地方品种虽然有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和肉质鲜美的特性。农户都喜欢用进口牛来改良地方黄牛,地方黄牛冻精需求逐年减少,种公牛站经济效益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地方黄牛公牛数量急速下降。目前,全国种公牛站存栏鲁西牛公牛只有3头,秦川牛6头,南阳黄牛8头。与年相比,南阳黄牛减少了15头,秦川牛减少了11头。

3.饲养规模小。国的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户饲养为主。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据统计,年,内蒙古年出栏3000~4999头和5000头以上的场(户)数各有1个,而美国1/4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30万头以上。

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闲散资金、农作物秸秆等,肉牛散养的优势在于。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其劣势在于,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混杂,因而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育肥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牛肉的品质和规格难以统一。

4.产业化程度低。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市场化。

还是加工能力,无论是企业数量、规模。国肉牛加工企业的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缺乏一批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对全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有效拉动,这也是肉牛产业化链条难以形成的关键。国外大型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大都在几十万头,而我国肉牛加工企业却为几万头、十几万头左右,且不能满负荷运转,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据报道,年,内蒙古肉牛加工能力仅相当于牛肉总产量的42%而牛肉实际加工率约为13%

市场开发明显不足。牛肉产品销售上,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方面开展工作较少。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价格便宜,不能体现不同档次牛肉的不同价格。国的肉牛基地和肉牛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有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三、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1.国家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政策支持。年以来。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2.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5300.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49%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上一篇:国内肉鸡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下一篇:国内兽医制度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