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无人可用

时间:2022-09-26 08:01:22

人才流失,无人可用

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走向私募。公募实际上成为私募的“黄埔军校”。

据统计,在今年8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中已有近20位基金公司高管离职。而在“老十家”基金公司创业总经理中,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算是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位,也在7月底离职。在他之后,现在仅有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还在其位。

而9月继续基金经理变更的“小高峰”。9月14日,银华基金公告称,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郭建兴因个人原因离职,就在同一天信诚基金也公告表示,增聘谭鹏万为信诚深度价值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截至9月14日,9月已有14家基金公司了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其中6位基金经理离任、6位增聘。

基金经理“奔私”而去

基金经理为何频频变动?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原因基金密集发行有关。目前市场点位较低,不少基金选择伺机成立,导致行业人才需求加大,基金公司之间也在不断“挖墙脚”;同时,今年基金的行情不好导致业绩不佳、排名压力过大,也可能是基金经理被公司请辞或主动辞职。

但是基金经理还有一个主要的去向,那就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走向私募。公募实际上成为私募的‘黄埔军校’。”福州本土的业界人士称。

该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的排名压力比较大,有可能迫于投资者和公司的压力而改变投资风格;与公募相比,私募较为灵活,自主性更强,腾挪的空间大;并且激励机制要明显好于公募,这些都导致不少基金经理“奔私”而去了。

人事“地震”的影响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整个8月证监会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为26起,而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基金经理变更达到了162次。据悉,2009年和2010年全年基金经理变更的次数为245次和307次。

这样频繁的人事“地震”显然带来相当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基金的投资风格受到影响。原本基金的投资风格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是现在平均一年多就要换基金经理,更有甚者一年换几次经理,所谓稳定的投资风格显然难以实现。

其次是成熟的基金经理离职后留下的空位无人弥补,导致年轻人被迫顶上,或者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要同时负责几只基金。前者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业绩不佳或者不稳定,后者则往往会导致几只基金的同质化。

基金经理的各奔东西也在新人们的心中打下了对公募基金未来的一个问号。一位基金经理坦言,今年基金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低一些的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离职可能是其入行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这一现象给行业新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上一篇:闭门造车自娱自乐 下一篇:“被年轻”,娃娃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