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印度模式的反思与借鉴

时间:2022-09-26 06:59:44

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印度模式的反思与借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额信贷就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大力推广,以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拥有世界上最大小额信贷产业的印度更被视为发展的榜样。不过,从2010年开始,印度爆发了借款人拒还小额贷款的严重危机并形成广泛的震动效应,给小额信贷的推广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致力于消除贫困的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和反思。

当前,中国的小额信贷产业刚刚起步,并逐步在一些地区获得试点和推广,在收到一些成效的同时,类似印度等南亚地区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蔓延。鉴于此,本文将考察印度小额信贷模式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以我国海南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发展为例,总结当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适用性,得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方向及启示。

一、印度小额信贷模式:发展及其危机

(一)印度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

印度是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但贫困线以下人口也达到3亿以上。长期以来,印度城乡贫困人口获得的贷款和借贷资金主要来自于非正规渠道,且多为高利贷,这也加剧了其国内的贫富差距。

从1992开始,印度政府大力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印尼模式,依靠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进行了小额信贷的试点。此后,印尼模式在1996年获准在全印度推广而赢来了高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印度小额信贷模式被称为“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LBP(联系银行计划)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小额信贷项目。总体来看,以“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发展的小额信贷产业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92-1995年的试验阶段、1996-1998年的初步推广发展阶段和1998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印度全国与银行体系进行信贷连接的自助小组已经接近300万个,累计利用银行贷款近2000亿卢比,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融资超过500亿卢比,使超过4000万的贫困家庭获得了小额信贷。

(二)印度小额信贷产业运营及“印度模式”的特点

印度小额信贷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银行—自助小组—成员”模式,此模式下,银行自身承担着建立和培训自助小组的任务,并向成熟的自助小组提供贷款。二是“银行—促进机构—自助小组—成员”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促进机构发展和培育自助小组,自助小组如果通过银行审核,就能获得银行的直接信贷。三是“银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自助小组—成员”模式,这种模式下,非政府组织既是促进者又承担了金融中介的作用。总体来看,印度小额信贷产业运营及“印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印尼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即以LBP(联系银行计划)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小额信贷项目,并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试验阶段、初步推广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金融监管部门给予了大量支持。印度储备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从技术、金融、法律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对自助小组进行了优先贷款,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在规范全国小额信贷机构方面,印度央行积极出台了合规措施来完善监管。一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和检验部门加强监管,二是积极成立小额信贷协会,加强合作监管。协会内部,如果有会员不遵守监管准则,协会可以将其开除。

第三,充分考虑印度的禀赋优势,正确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向农村提供补贴信贷的过程中,印度在农村建立了大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其他模式相比,印度链接模式更注重以非正规方式聚集存款,并根据成员需要以不同成本发放贷款。联结模式充分结合了非正规信贷体系的灵活性和正规金融机构的技术、管理和金融资源的优势。同时,印度的小额信贷模式还正确发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帮助其进行能力建设。

(三)印度小额信贷产业危机的爆发及原因分析

不过,从2010年开始,以信贷违约为主要标志的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爆发,给印度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爆发后,大量穷人拒绝偿还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地方官员也劝阻客户不要还贷,各方与MFI(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矛盾持续升级,全国妇女联盟等政治力量也要求政府加强对MFI的监管,印度的小额信贷市场由此陷入混乱。此后,印度安德拉邦政府颁布了紧急临时法令《小额金融机构法令》,要求MFI暂停催收贷款。随着事件的持续升级,印度央行于2011年5月正式的《货币政策报告》,通过了加强对MFI监管的报告,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告一段落。

事实上,这一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一些无力偿还贷款的客户被MFI暴力催逼下自杀,而在此之前,印度小额信贷市场在2005-2006年间就已经敲响过危机警钟,借款人当时与MFI发生了第一次的大,2010年的小额信贷危机实际上成为此前危机爆发的升级版。不过,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在全球也并非个案,过去几年,发展中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危机活动,比如2008年尼加拉瓜的“不还款”运动和2009年的摩洛哥小额信贷违约风潮等,亚洲的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也相继出现过大量的违约事件,凸显了小额信贷模式在其发展中已经面临了“成长的烦恼”。

以印度小额信贷大规模的违约危机为突破口,学界对当前爆发小额信贷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一是信贷规模的无控制增长,导致市场过度集中。从2005到2009年,印度MFI贷款从2亿多美元迅速增加到25亿美元,成为扩张最快的小额信贷产业;同时,印度小额贷款的无控制增长,导致了市场过度集中,市场饱和严重。二是高回报率导致了商业资本甚至对冲基金的大量涌入,从而使得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持续加大。三是恶性竞争诱导穷人过度借债,成为这些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逐利资本的进入,导致该行业出现了无序竞争,贷款准备被扭曲导致了过度借债,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还款率下降,引发了信贷危机和社会混乱。

上一篇:房地产专业服务的重要一环——按揭服务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障碍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