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海上搜救志愿者试点谈我国民间搜救力量建设

时间:2022-06-12 05:07:10

从浙江海上搜救志愿者试点谈我国民间搜救力量建设

摘 要:随着渔商船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导致海上船舶交通事故频发。海上搜救是是保障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浙江省海上搜救工作中,搜救志愿者队伍因其快捷、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救助力量已成为我国海上搜救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海上搜救 志愿者 民间 队伍建设

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海上岛屿众多,南来北往船舶及渔船数量多,通航密度大,通航环境极为复杂,发生海上险情的风险也大。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不能有效覆盖整个辖区水域的情况下,为了快速、及时应对险情,提高救助成功率,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近救助,快速有效”的搜救原则,充分利用辖区海上渔船资源优势,吸收民间力量参与海上搜救并取得了重要成效。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1、建立志愿者队伍的原因及标准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约专业搜救队伍维持费用,也是专业搜救队伍的有效补充。通过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船舶数据库,统筹布局沿海、岛屿志愿者搜救力量救助基点,实施就近、快速有效的救助。

2、浙江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从2005年开始,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根据辖区区域广,搜救力量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为快速、及时、有效、就近调动社会搜救资源参与海上搜救,目前台州辖区共搜救志愿船舶22艘,志愿者124人。

2008年5月,温州组建成立苍南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成为全国首支有组织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此举进一步完善了专群结合的海上搜救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了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目前,温州苍南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共有登记志愿船舶30艘,志愿者150人,下设6个分队。

3、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运作机制

目前,浙江省海上搜救志愿者运作机制各有特点。在温州,苍南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属于苍南县志愿者协会的分支机构,接受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业务指导。总队设在共青团县委,由共青团县委负责日常管理,其性质是由全社会志愿从事海上人道主义救助的各界人士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主要资金来自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奖励等。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后以区域或乡镇为单位进行分类,然后建立网络报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纳入搜救机构可直接征用的社会搜救力量,同时,分别向市、县两级应急办报备,纳入市、县的应急救援队伍序列。

在台州,通过指定社会应急待命船舶方式组建搜救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应急待命船舶数据库,以“救助站”的模式进行组织,指定相关责任人。当险情事故发生时,由海上搜救中心直接向相关责任人发出搜救指令,要求指派船舶前往救助。海上搜救中心通过建立搜救贴补机制对每次参与搜救的船舶给予相应经济补助,以提高渔民参与搜救的积极性,补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每年下拨给海上搜救中心运行的经费。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1、有利于减少搜救成本,扩大搜救效果

海上救助调遣专业救助船舶,马力大、成本高。搜救志愿者队伍船舶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马力比较小,就近出动快,同时减少了其他船舶长途跋涉前往事发水域搜救时间,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也减少了因长途航行所产生的费用,提高了有限的海上搜救资源的利用率。

2、树立搜救志愿者良好形象,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风尚

海上搜救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政府的声誉、国家的对外形象。近年来,搜救志愿者队伍的优良表现,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凸显了政府的社会责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岭市石塘平安民间救助站,被当地渔民称作“平安水鬼”的郭文标。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救助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政策支持,积极性不高

海上搜救是政府行为,海上搜救侧重于社会效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在我国专业救助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搜救任务还要依靠商船和渔船等非专业救助船来进行。但参加救助行动的船舶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又会耽误生产、付出燃油消耗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虽然志愿者都是义务的,救助船舶、设施、设备也是免费的,但人员的培训以及救助过程中船舶、设施、设备损坏及油耗等必须有一定的活动经费作保障,如果得不到任何补偿,海上人命救助将成为志愿者的严重负担,严重影响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目前, 由于我国对志愿者力量参与搜救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志愿者力量参与海上安全救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完善社会搜救力量的补偿机制、提高其海上搜救的积极性已迫在眉睫。

2 、海上搜救存在高风险性,志愿者自身权益缺乏法律保障

海上搜救志愿者力量是受政府指派而发生的一种义务的海上搜救行为,根据相关法律其属于志愿者服务。但海上搜救志愿者参与海上搜救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志愿者服务。它属于突发事件范畴,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客观的紧急状况对其人身、财产甚至生命都构成很大的威胁,但是我国目前的志愿者服务立法对此规定微乎其微。在志愿者队伍经费缺乏的窘境下,暂时还不可能为每位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和船舶财产保险,志愿者在救助过程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3、 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缺乏专业救助知识培训

虽然海上搜救志愿者常年在海上从事捕捞或运输作业,对海域环境情况和风、潮、流等特征非常熟悉,但对于要求较高的搜救专业知识和技能却相对匮乏,对在搜救过程中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搜救专业知识、搜救通信联络及有关搜救方面的法规。由于缺乏必要活动经费,尚无法开展对志愿者提供系统的搜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影响搜救效果。

我国民间海上搜救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了有效推动民间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建议应为海上搜救志愿者拟定法律、提供安全保障,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确保海上搜救行动快速、及时、高效。

1、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基金”

根据国外志愿者建设经验,没有资金支持的志愿者不会长久。建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成立全国性“海上搜救志愿者基金”,各省、市成立地方性“海上搜救志愿者基金”,基金由各地海上搜救中心管理和发放。基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专项补助、企业和个人捐赠形式。基金主要用于对海上搜救志愿者费用开支进行补偿和奖励,以此建立长效补助机制。为志愿者在海上搜救志愿服务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保障,调动全社会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志愿者工作。通过建立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船舶财产保险制度,使志愿者在参与海上搜救时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搜救工作。

2 、完善民间海上搜救志愿者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

海上搜救志愿者不同于其他行业志愿者,存在高风险,而且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等各方面要求很高。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制约海上船舶或对专业、民间救助力量参加海上搜救的专门法规。建议在制定海上搜救法律时增设“突发事件与志愿者服务”专章,明确规定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救援的组织、时间、方式、法定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救援时的法律依据,保障其法律权益。考虑志愿者在发生民事纠纷以及相关利益受损时的补偿问题,还应当建立相应纠纷解决机制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障制度。

3、 加强社会导向和宣传,给予志愿者精神激励

加大对志愿者的宣传报道力度,塑造海上搜救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志愿者有荣誉,感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使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海上搜集力量因其数量多、分布区域广、机动灵活、就近快捷、成功率高、搜救成本低等优势,是对专业搜救力量的重要补充。但由于立法空白、海上搜救风险高、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给民间救助力量的建设造成很多后顾之忧,所以还需要在立法、经济补偿、权益保障、知识培训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从而激发民间救助力量参与搜救的积极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台、温两地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在沿海水域形成一个救助网络,将专业救助力量和民间救助力量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就近出动,做到叫得动、拉得出、救得回,形成我国海上搜救新模式。

(作者单位:台州海事局)

上一篇:超TRIPS规则:ACTA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的边境措... 下一篇:规避信用证结算中的另类风险:OFAC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