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4:18:31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1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

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二、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

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制定科学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可以细分为机构的设置和预案的制定两个方面: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预案的制定是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软件。预案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三、总结

通过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预案的制定,实现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防范工作的前置,将对危机的处置思路、处置原则、处置要点和处置方法进行实现的预设,提高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处置工作的效率,实现民办高校在真正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应对。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2

去年春末夏初,安徽阜阳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因当地政府的误报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三鹿及时启动危机公关预案,仅用短短一周时间就化解了危机。

今昔,作为国际食品巨头的雀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公司管理层的懈怠和公关不力,整个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产品销售和品牌形象均遭到重创。据新浪网调查,有80%以上的消费者不再信任和购买雀巢奶粉。

为什么国内两大知名的乳品企业都遭遇了危机,效果却如此不同呢?原因很简单,危机公关决定成败!

笔者曾参与了去年三鹿危机公关,并见证了雀巢危机公关过程,对公关危机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立危机应对预案 未雨绸缪

对于企业来讲,要想成功地运用危机公关,重要的是如何精准地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

实际上,任何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自己不可控的事情。虽然纯属以外,但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为此,每个企业不能将企业应对危机的重任放债一个人肩上,而应建立一种应对的精准预案。

首先,要确定危机因素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面临如下潜在的市场危机:

· 对手突然挑起价格战,将价格急剧降低30%;

· 某个地区的销售经理突然跳槽到对手那里;

· 产生某种自然灾害(如灾害、水灾、地震、台风等);

· 某个重要的客户突然终止合作;

· 对手突然推出一种新的产品;

· 原材料的价格突然涨价20%;

· 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出现某些原因,造成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

· 因某种原因,某个客户在使用产品时,产品质量出现原因不明的问题,导致用户产生或是心理、或是财产、或是生命损失等等。

第二,要对危机进行情景思考

要求每个管理人员都来思考所确定的危机因素“一旦发生,我们的具体应对措施是什么?”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要求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必须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从公司整体角度,思考公司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从自己的岗位出发,思考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危机发生。这些措施要形成书面文字落实到纸上。

第三,要进行建设性讨论

召集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就所确定的危机因素写出来的措施方案进行建设性讨论。所谓建设性讨论就是与会人员对提出的预案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不能只是否定。

第四,要对优化危机预定方案

通过多次建设性讨论,确定危机因素预定方案。

第五,要定期修正危机应对预案

虽然没有危机发生,企业也要定期召开预案修正讨论会。这种讨论,一方面是根据这一段时间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新的补充,二是重新激发管理人员的危机应对激情。

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预案毕竟是预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应该怎么办呢?除了立刻启动危机公关预案之外,还要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临危不乱

潜伏性和意外性是危机的重要特点。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应做到临危不乱,因为乱则无法看清危机的实质,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营销。企业要抓住危机实质,尽快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判断,并启动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

积极主动

无论面对的危机是何种性质和类型,企业都要主动承担义务积极进行处理。即使起因在受害者一方,也应首先消除事件造成的直接危害,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顾客,创造妥协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积极主动还表现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以顾客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主动弥补顾客的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

雀巢危机公关的失败就是在这点上做得极为不够。雀巢碘超标在没有被媒体曝光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前10天告知了企业,并让其给予答复,但企业没有给予理会。就在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企业也没有给予积极回应。在一错再错的情况下,雀巢终于失去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以诚相待

面对危机,企业只有开诚布公地说明事情的原委,诚恳地接受批评才能淡化矛盾、转化危机。推委和含糊其辞不但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还留给新闻媒体和消费者不坦诚的感觉,增加处理危机的难度。

雀巢奶粉在这点上做得也十分不理想。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承认自己产品不合格,狡辩产品符合国际奶粉标准,搬出国际标准搪塞媒体;另一方面没有给消费者明确的利益承诺,不但不道歉,还一再强调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直到最后,在广大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压力下,雀巢才不得不向消费者道歉,不情愿地宣布退货的承诺。

不以诚相待,使雀巢时时处于被动境地,最后酿成大祸。

权威公断

邀请或协助公正性、权威性机构(如消协、计检、媒介等)帮助解决危机,是企业控制危机事态发展、转危为安的关键。

阜阳奶粉事件中,三鹿的危机公关就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三鹿奶粉被误报后,立刻请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6部委联合下达文件,就事件给予澄清和说明。就是这一点,成为整个危机公关的转折点。

一致对外

危机发生后,指定一个独家发言人,让企业只有一种声音对外,这样可以避免因多种声音对外而说法不一。最好有公关公司担当企业的独家发言人,因为公关公司长期与媒体、公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对事件的报道可以做一些既公正、全面,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对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一些专业训练、一定的授权,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危机中的问题。

告诉公众事情的进展

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公司股东、主管部门都在等待来自公司的最新消息,所以,应经常透露一些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如公司正在和当局合作,调查正在进行中或正在做出某种选择等等。特别是在事件出现关键点和转折点时,更需要积极、细致、周密地制定事件解决情况,披露事件、频率、内容和方法。

保持与顾客的联系

为了在顾客中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公司可以给顾客打电话、写信,与顾客沟通交流。在危机发生后,为了重新塑造公司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还应该发表“致顾客公开信”,并在媒体上发表。同时,公司应设立消费者投诉热线,认真倾听顾客的心声,让顾客投诉变得更简单。

注重后效

危机公关既要着眼当前危机事件本身的处理,又要立足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要从全面、整体高度进行危机公关,争取获得多种效果和长期效益。

三鹿在去年处理误报事件的策略中,就采取了上述策略,它不但很好地处理了危机中的“危”,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危机中的“机”。据事后统计,三鹿品牌知名度上升了20%,产品销售比2003年提高了10%。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3

关键词:危机管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6日

一、危机管理中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是新年夜,很多市民和旅客聚集在上海外滩参加迎接新年的活动,在广场东南方向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路段底部有人失衡摔倒,继而引发多人跌倒,导致发生特别重大拥挤踩踏事故,造成36人失去生命,49人受伤。这次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公共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在我国,虽然经济建设发展得非常快,但是有很多地方未能平衡发展,就拿这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来说,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人民群众,对公共危机的预警和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程度都还不够。有少部分人还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当作一个笑话来看,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有的甚至妄加评论。因此,要提高公共危机意识是我国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公共危机管理和危机意识不加以重视,当下次再遇到类似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就会不知所措,这样就会给人民的生命安全或者国家的财政带来一定的伤害,同时也会扰乱社会的安定团结。目前,大多数人们对公共危机意识不高,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能够把公共危机风险管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这就不能在民众中得到较好的宣传,民众也就不能得到注意。就像这次踩踏事件,民众要是危机意识较强,笔者相信人们在参加这类大型集会时就会格外注意。

(二)没有健全相应的危机管理制度。据显示,在我国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地方政府对危机管理还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方面。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对公共危机事件都进行了统筹管理,并且对公共危机事件制定了科学、有效、合理的相关制度和合理方案,还明确表明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责任和相关权力,我国可以学习做得好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制度,因为我们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有些地方的权利划分不当,这在执行的时候容易混乱或者漏掉,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工作衔接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一个突发的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那么这个事件只会越混乱,越难控制。就像这次跨年集会,场面那么大,人也非常多,这种情况安全隐患更大,也很不容易控制,我们只有拥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人民群众,同时也约束相关部门,才能共同成长,共同维护社会安定。

(三)没有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体制。目前,我国公共危机预警系统还处于初级状态,公共危机专门的预警机构或部门还很匮乏,还不具备对公共危机的预警防范功能,也没能形成有效合理的预警管理网络。对于这种踩踏事件,如果有相关专业部门参与其中,做好预警工作,我们能消除很多安全隐患。以前非典的流行,反映了我国预警和防范能力不足,可以看出预警系统的缺陷和信息传递的不足,预报也不够准确,评估也不太科学。现在H7N9疫情又流行,我们不能有效地处理疫情传播,我们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预警体系还有很大地发展空间,只有预警体系健全,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我们面临公共危机处理才能得心应手,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人民生活才更安定。

(四)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方案不够完备。公共危机管理预案是我国政府综合性防灾管理规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预案体系中的重要预案,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急管理预案它包含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管理、处理和救援等的相关内容,它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有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看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点是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比如像这种较大的跨年聚会,每年都会举行,这种聚会突发事件很容易发生,人多又挤,突发事件不容易及时处理,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就能很好管理类似的集会;第二点是没有专门的防范体系来针对危机事件,在我国每次突发事件都是先采取临时解决,如果有专门的防范体系就对危机事件不会存在场面乱,将会得到高效处理;第三点就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应对紧急危机预案网络来应对危机事件,如果我们面对每次发生的危机事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管理网络,形成专门的应急预案网络,那我们在每次面临突发的公共危机时,处理工作就会井然有序,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二、危机管理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少危机管理专业团队。现在不管什么领域,都讲究“专业”二字,公共危机管理也不除外。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团队只要表现为政府官员的不作为,懂得的专业知识也很少,没有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习惯性坐以待毙。当面临突发事件时,部分官员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怕担责任,做起事情来优柔寡断,导致没能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在事件的突况下,相关责任人员应做到三个字“快、准、狠”。在我国,我们要以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为出发点,以科学合理的理论为依据,大力发展和提高我国对公共危机的预测技术和战略部署技术和应急反应能力,相关部门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危机管理学者投身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只有不断壮大队伍,提高专业知识,总结丰富的公共危机管理经验,把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分类汇总,共同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方案,这样才能使我们面临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得到科学、合理、有序的处理。

(二)政府对公共危机防范不到位。现在人们看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就看GDP,政府也花大量的精力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对于突发的危机事件预防不够关心,警惕性不强。所以,每次突发事件时都会慌乱,处理事情也是只想到整治而不多想一下怎样防范。每当事情发生了,差不多也就属于亡羊补牢,如果提前能够防范,那么在事情面前就能从容不乱地进行解决。

(三)危机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国管理体制基本都是部门化管理,没能形成统一指挥体制,信息不能共享,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管理职责没能完全理顺,责任机制也不健全,相关监督也不到位。

在社会上,相关的民间体制也尚不健全,人民群众的力量没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缺乏相关的体制,相关专家发挥的作用不够。然而,在处理一个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是要靠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协调配合才能解决。目前,我国在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自然灾害)方面建立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协调部门或工作机构,但是还不够完善,做得还不够全面,还不能完全算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统一指挥,在实际中的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政府对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不足。我国14亿人口,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因此我国加大了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同时也收到了显著成效,培养出了一批专家团队。但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不够成熟,覆盖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方面还没涉及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的完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虽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专家团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领先国际水平,另外就是国家虽然加大了人力财力,但是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团队还需要强大,现在的专家学者还不多。当今,外国研究危机管理方面的专家团队要远多于我国,对危机方面的研究也比我国研究得更深入,研究涉及的范围也比我国要广。因此,我国需要团队来研究出实践性强、影响力大的研究成果。

(五)地方政府和媒体互动不够。当今社会,我国政府信息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政府通过媒体将信息传达到人民群众里,媒体就充当着上情下达地作用,政府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媒体的管理者。因此,政府和媒体的关系至关重要,现在网络特别发达,而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媒体在引导舆论、安抚人民群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中起着特殊的重大作用。如果媒体没能及时从政府那里得到准确的相关信息,就会在传播中造成社会混乱,还会出现信息错误,这样就不能保证信息真实度,也没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还会一定程度地对社会造成影响。

三、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的界定

(一)政府应加快主体角色转变

1、由仓促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公共危机事件都事发突然,而且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信息也不全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做决定的时候就容易仓促下决定,不按照科学决策程序进行,这样就容易偏离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还容易引起事态扩大,也没能抓住把握事态的最好机会。现如今,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日益更新换代,社会经济不断提高,我们的危机预警机制和评估风险机制也逐渐步入常态化,我们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获得信息方面也更加全面,处理信息也更加精准科学。已由刚开始的仓促者转变为成熟稳重的决策者,运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应对危机事件,大大减少了社会和人民的损失,减少了事件的消极影响。

2、由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公共危机事件的难预料性和难预防性,使我们不容易掌握,当突然发生时我们准备不充分,往往进行得很被动,不能得到有效合理解决。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危机意识,平时加强对公共危机事件有关信息的收集,对每种事件进行研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危机处理体系,能提前得到预警信号。事前科学地做好危机预案,在事件到来时才能从被动转主动,从容不迫地面对危机。近年来,国家的危机事件增多,不断刷新了记录,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公共危机事件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家科学技术不断增强,已经自然的在向主动方转变。

3、由处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公共危机事件有着经常发生的性质,所以我们不能只处理,我们还得管理。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做好识别和监控工作,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物资。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公共危机做到常态管理,避免危机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进行长远规划,制定出有效措施阻断危机发生。平时多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危机带来的影响和特点,组织群众参加有关危机自救、互救训练。这是我们政府及有关部门面对危机事件时由处理者转变为管理者进行努力的方向。

(二)完善危机处理相关制度

1、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一个管理方式科学、组织机构健全、对公共危机反应灵敏的治理制度,明确危机管理目标,合理地授权给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各个机构和部门有着明确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划分,有效地防止权力交叉,或者滥用权利。

2、执行机制的完善。公共危机事件说来就来,所以政府及有关部门须做到快、准、狠。这三个字说着简单,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机制才能开展开来,事件来得突然,我们应对不能突然。拥有完善的执行机构,在处理危机时才能有条不紊,也不会有漏洞,才能控制好事态的发展。

3、完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较权威的法律,它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持,这部法律关于危机方面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它只能用于特定的危机,我国需要一部全面的公共危机方面的法律,在这法律的框架下再有各种危机事件的法律,拥有一个公共危机方面完整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增强危机事件的可操控性。

4、公共危机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合理有效的绩效办法,能较好地鞭策后进者,表扬先进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考核不单在奖罚上表现,还要总结危机事件的经验、危机事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怎样优化解决问题、怎样防范问题再发生,通过事件来检验我们的防范和处理能力。我国政府的考核主要是政绩和经济方面,所以我国可以把对公共危机管理纳入政绩考核,对有关人员进行鞭策,如果一个事件没得到妥善的处理可以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这样,各个工作人员会积极应对危机,主动调查上报,各部门各级之间信息也得到更好的沟通。

(三)积极引导公民参与。人民参与危机管理是一种重要形式,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时候,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但是人民群众都是自发进行,所以基本没有统一指挥,进行的也比较散乱,这样就影响事件处理效率。所以,政府应该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好的参与平台,鼓励人们参与,使人们各尽所能,使这些资源不浪费。政府可以多组织活动,让人们了解危机事件,让人们懂得处理、懂得防范、懂得参与解决危机事件。

(四)政府与媒体的有效配合。当今,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媒体报道的新闻也大多是各个地方或国家的危机事件,舆论或者谣言很容易传播。所以,政府部门调度媒体报道的同时,得让媒体把舆论向积极方面进行,减少舆论谣言的传播。多宣传相信科学、不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同时也宣传一些救援常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周平.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夏美武.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与重塑[J].江淮论坛,2012.3.

[3]崔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2010.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4

一、我市公共安全现状

自然灾害频繁,种类繁多。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水、干旱、风灾、雹灾和雷暴等,其中风灾、雹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风灾和雹灾。自然灾害对我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仅20__年一年时间,我市就连续四次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259万元,农业直接损失21816万元,同时造成严重的家庭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失。这些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更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其中极少数事件引发的后遗症至今尚未消除。此外我市农村畜牧业疫情,建筑业的事故灾害,生态环境污染等几乎每年都有带来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性危机。

工业生产安全任务繁重。我市是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是衔接河南省会郑州和许昌的工业中心地带,工业是我市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政支撑;全市工业企业近20__家,尤以金刚石制品、电瓷电器、有色金属加工、建筑卫生陶瓷、机械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因此,我市的工业生产安全责任重大。尽管近两年来我市的生产安全形势总体趋于好转,但是由于我市有色废旧金属回收再加工、化工企业多且布局不十分合理,工业危险源也多,而且一些企业位于人口密集的市区和集镇中心地带。如火电厂、青山金汇等企业位于人员密集的市区和大周镇区,一旦发生化学品危险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交通、火灾事故处于高发状态,严重威胁公共安全。20__—20__两年间,我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56起,造成148人死亡,765人受伤,经济损失166.75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1.5%、4.1%、27.9%和5.5%。今年1至6月,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5起,造成24人死亡,214人受伤,经济损失36.09万元,除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外,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虽然近年来交通事故四项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继续在高位上运行。火灾事故方面,近年来全市火灾事故呈高发态势,20__年发生火灾事故31起,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今年1至6月份,共发生火灾事故5起,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

此外我市的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20__年的“毒鼠强”事件给我市的药品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二、我市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起了110、119、120、122等报警救助系统和水、电、气、防洪、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其中110、120、122已经实现了应急联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调查的30个部门(单位)中29个单位制定有应急预案;29个部门(单位)成立有各类应急指挥(协调)机构(含临时性的领导小组等);30个部门(单位)设立了专线或专门电话;其中安全生产、防汛、卫生、公安等部门还不定期开展了演练;在应急救援力量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公安、消防、武警、卫生为主体及各职能部门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正在着手完善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结构和相应程序,并着手筹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尽管我市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强,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缺乏长远、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组织,没有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应对在政府的职能设置上没有形成综合协调的平台或日常的工作机制。一些部门对公共突发事件认识不足,对事件产生的后果存在侥幸心理,所制定的预案只限于一般性部署,缺乏科学论证和可操作性的防范性措施,没有研究应急性的对策机制;一些部门对于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应当承担的职责模糊不清。政府对公众的危机教育欠缺,广大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首先缺乏高效统一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指挥机构。我市各部门成立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大多为虚设的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某个部门,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一是平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缺位,无人对潜在危机作分析预警;二

是工作不具有延续性,经验不能有效保留;三是需要处理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大量时间浪费在部门间的协调上;四是工作人员都是抽调的往往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影响工作效率;五是由于事先没有专业人员研究政策和组织进行专家预警和预测,领导小组很难在短期内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体制下的危机处理容易形成多中心、多环节,不利于统一指挥。其次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由于我市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是以部门为主,造成一些部门各自为战,“条条分隔”现象严重,设施、设备、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如我市的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大致包括:以应急救助为主的公安系统110匪警、119火警、122交通报警和卫生系统的120医疗急救,以及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值班电话或服务电话组成的“居民生活服务电话网络”。这些电话号码多而杂,不利于群众报警,而且多数救助系统互不隶属,网络不能互联互通,资源不能共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难快速协调,造成处置效率低下。又如在信息监测网络方面,卫生、民政、安全生产、畜牧都建立有覆盖到乡镇、(街道办事处)甚至村(社区)的监测网络,并有专人负责,配有专线电话(网络)和专项资金保障,由于使用频率不高,设施大多闲置。这种以部门为主,缺乏统一规划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不仅投资大且效率不高,不利于资源共享。(三)应急预案不完善。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缺乏一个全市性的指导各级各部门和单位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工作意见和总体方案。虽然一些部门从局部、行业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不少具体的应急方案,但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二是全市应急预案的结构不合理。从初步调查结果来看,各部门制定的预案中,关于生产性、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较多,而关于政治性、宏观经济性方面的应急预案则很少,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如在应对防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我们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预案,但是在政治突发事件、政治变迁、政治骚乱、游行、罢工,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等方面尚属空白。三是现有的应急预案质量普遍不高。一方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由政府各部门分头做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综合管理,各部门所作的预案无法对接,造成预案无法落实。另一方面多数部门的预案,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专家指导,造成很多预案制定出来过于粗线条,不具可操作性,有的预案本身就不科学,注定无法实施。

(四)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起到“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用大量的钱治疗”的作用,我市各部门虽然有一些信息收集的制度和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全市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而且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没有转化为预报,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综合性的危机决策机制。不仅缺乏其核心作用的协调机构和辅的研究机构,而且缺乏辅助决策所需的专家库和危机事件案例库。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使得有些部门和单位选择“报喜不报忧”,或者是在事件发生后相互推诿责任。缺乏有效的经验积累机制。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机构,每次事件处置就成立“救火式”的临时指挥部,事件处置完,指挥部也解散了,经验没有得到总结保存。缺乏良好的公共沟通机制。我市在以往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不太注意处理好与公共媒体的沟通,关键时候缺乏权威的、主流的声音,造成公众对事件性质、程度等的猜疑。缺乏公共突发事件后处理机制。如如何治疗各种危机后遗症,抚平受害民众的心理创伤,尽快恢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对原有工作机制和体制进行反思和检讨,发现问题,加以修正。缺乏具有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我市的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后,有的没有认真加以调查,有的只是在行政机关内的调查,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于行政之外的独立调查制度,以确保调查的客观公正,真正查找出事件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五)救援力量不足。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公安、消防、武警、卫生、水利为主体及各职能部门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这支队伍处置一般性的危机尚能应付,但是在处置特大规模危机时则显得力量不足;对于一些特殊种类的危机,缺乏处置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处置力量盲区;一些非专业救援力量如预备役部队、基层民兵组织等由于缺少应付危机所需专业救援知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社会动员能力不足。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主要依靠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一呼百应,确保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动员。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种种问题,进行社会动员的难度加大,政府对各类非政府组织、基层单位、私营组织和民众个人的动员能力明显下降。据反映,以前紧急状况下征用国有企业的车辆、物资,企业二话不说,非常配合;现在改制为民营企业后,需要征用车辆、物资时,民营企业往往以影响生产等理由拒绝。

(七)基础设施建设不牢。我市各部门的各套应急指挥系统技术建设水平普遍不高,新的技术没有应用到工作中来。除110、119、120外,其他系统设施简陋,功能有限;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不能保障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大型灾难;缺乏一个完整的公用的综合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不利于直观地获取危机发生区域的地理信息。

(八)财力投入不足。由于我市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处于创建阶段,如果没有必要的财力投入是不行的。我市在财政预算上未设公共突发事件危机处置专项预算。由于资金缺乏,目前一些专业救援队伍救援设备不足,救援物资储备不足,种类不全;尤其是乡镇(街道办事处),由于资金缺乏,人员不足,预案没有资金支持,缺乏必要的演练经费,从而成为白纸一张,无法落实。

三、加快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其他国家和我国其他城市的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为我市提供了借鉴,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快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步伐。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一)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重点

1.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机构建设,形成上下对应的组织结构体系。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在市(县)、乡镇两级都应该设立常设的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综合协调机构,如采用“鞍山模式”可直接设在人防办,要充分授权、明确职责、充实队伍、完善机构,同时应明确该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确

保机构到位和科学分工;成立公共危机应对专家委员会,作为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的“智囊团”,成员由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精通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处理的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为全市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提供科学的意见建议,参与预案的制定、修订;建立专家库,根据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选取全国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危机应对等方面的专家,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2.做好全市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案设计,抓好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首先要制定一个全市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总预案),明确制定各类预案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分析预警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突发事件后的管理等关键环节,各项支持保障系统等。其次要整合现有的预案资源,对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要进行完善,对于结构残缺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的要重新制定,对于一些处于空白的领域如政治突发事件、经济性的突发事件等,要抓紧时间组织力量制订预案。第三所有制定出的预案必须经过专家评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将危机防患于未然,解决在萌芽。预警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覆盖全市的信息收集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市内、国内及国外相关信息;二是建立信息分析处理系统,负责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并做出判断,提出预案和对策。

3.建立高效统一的指挥保障系统,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信息部门正在建设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共享平台(cers)为基础,建设设施配套的应急指挥中心、危机应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多元化、互补式的通信、警报系统,确保指挥系统的高效、统一。在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防能调动的军事力量的优势,建设“以专职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基干民兵组织为补充,以驻市的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为支援,广泛发动群众,组成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的自救互救队伍”,形成具有广泛基础、较高专业素质、组织相对紧密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4.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完备的物资保障体系。结合我市实际,采用建设物资储备库与财政补贴企业储备相结合的方法,整合各类救灾物资储备设施,以应对经常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为重点,应对其他公共突发事件为补充,建立我市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确保物资保障及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完善各专业部门的应急救援系统,尽快建成全市综合的地理信息系统。

(二)几点建议

1.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领导重视是搞好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全市稳定的大局的大事来抓,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集中人力进行专题重点研究。

2.加快制定我市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现状、问题、人员、设备、软件、硬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或高校制定我市公共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规划,通过规划提出我市的目标,明确我市的建设模式和实施步骤,并起草实施方案,确保我市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3.尽快制定我市突发事件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目前存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前进档入库,建立数据库,建立一系列统一联动的预警机制。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5

摘要:2003年SARS事件席卷全国、2004年地方性口蹄疫等新发传染病多次出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震惊、2009年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传染迅速、2010年小龙虾致人肌肉溶解事件引起国人普遍关注、2012年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人数剧增、2013年H7N9型禽流感强烈考验政府公共卫生应急能力、2014年埃博拉病毒传染状况震惊世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始终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对有效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阐述;应急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这类事件的成因和特征,主要分为4类:

一是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包括病菌、人畜共患流行传染病、群体性与区域性爆发感染、寄生虫病以及可控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例如,20世界90年代令世人震惊的非洲埃博拉高致命性出血热、流窜于五大洲高致残的“第二艾滋病”—莱姆病。

二是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疾病发生与流行,自然灾害问题所致的公共卫生问题。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以及火山爆发,在破坏与摧残生命财产同时,会造成生态平衡、生存环境恶化,导致疫情高发。例如,水源污染可能促使肠道传染病盛行、细菌丛生导致重大食物中毒。

三是不明原因以及意外事故引起的群体性发病、死亡。这类事件具有在短期内、集聚区域内出现群体性疾病,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难以在有效控制能力内发挥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意外事故以及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四是食品药品安全以及有毒有害因素污染导致的中毒事件。这类事件的成因主要与人为因素、人为事故密切相关,其发生密度与产生后果较自然灾害而言有更严重的影响。2012年,卫生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有毒有害污染因素在范围上不断扩展,程度不断加大,危害逐步加剧。2013年“雾霾”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程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简评

应急管理理论体系总体规制为“一案三制”。

1“. 一案”代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根据突发事件的相关特点和发生轨迹,提前制定与设置预案和计划,及时准确应对突发事件与紧急问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有政府宏观预案、基层政府应对预案、专项事件突发预案、部门机构应急预案以及大型工程与活动应急预案等。

2“. 三制”是指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法律机制一是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中处于核心地位。权威性与专业化组织管理部门和应急指挥机构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第一时间调配卫生资源与医疗设备。政府部门可有效协调专业性的救援队伍和应急专家团队,引导区域化与部门化协作(人民解放军、公安消防、武警部队的相互联动),在突发事件事前预案预警、事中应急处理、事后监控反馈中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

二是完善的应急运行机制在突发事件处于关键环节。应急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决策调控机制、协调参与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以及资源调配机制等,各项机制在良性运转中层层相扣,密切相连,在不断优化中推动突发事件的效能化解决。

三是健全的法律机制贯穿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始终。要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和步骤,只要按照法律规范和约束加强集约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制化轨道可促使应急管理刚性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章程处理应急处理工作,保障突发事件应急过程的责任性与约束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应急管理理论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预警和监控、应急协同联动以及社会参与等各个环节,牵扯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很多。

1.应急管理理论

应急管理理论是世界管理科学最高奖“Franz Edelman”获得者、旅美华裔于刚博士创始的,他提出了处理不确定事件的4种方式:(1)预案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与事态要全面考量,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预案,事情一旦发生可以按照固定模式来应对。(2)鲁棒优化。在制定计划和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多种因素和问题。(3)随机模型。考虑事件发生概率的基础上充分布置,全面准备。(4)实时应急管理。根据事件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实时与灵活进行应对模式的开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应急措施变换。我国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ARS以后,应急管理也是针对特大事故灾害与危机灾难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事后完善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应对处理机制,采用预设及先进化的措施手段,保障民众生命安全与物质财产的相关活动。应急管理针对的是三大危机问题:“ 人的危机、物的危机和责任危机”。(1)人的危机主要包括生命安全和健康风险危机。(2)物的危机主要威胁人类财产安全和物质完备的事故灾害。(3)责任危机主要蕴涵于法律意义上的损害赔偿责任。

2.危机管理理论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与定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翔实的阐释和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斯蒂芬·菲克。他认为,当事情态势的发展到达难以控制的界定时,危机管理效果就会彰显效用,把危机事件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国内学者薛澜等人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全过程管理,效能化的危机管理需要具备以下内容:移转或缩减危机事件的来源、范围和影响;完善危机损害后的应急模式;提升危机预案与决策的影响力;不断修订与总结,及时选择最佳路径减轻危机损害。

国内外学者对危机管理模式和应用体系有不同的认知和定论,主要有以下具有典范意义的观点。

美国工业家诺曼·奥古斯汀(Nor?man Augustine)把危机管理设定为6个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危机的预警与避免。预防与避免危机的发生是最好的危机应对方式,管理者和组织者必须竭尽全力规避风险和损害,对难以避免的危机做好保障和预警安排。②第二阶段:危机的准备与布控。设定好相关计划和安排处理危机事件,无论是决策上的制定还是物质上的保证。③第三阶段:危机的明晰和认定。通过全方位的资源信息和消息传递,明晰危机的发展与发生,尽快识别危机的介质和源头,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请求专家帮助。④第四阶段:危机的处理和控制。按预案的设定,依据具体情况解决相关问题,把损害和危机降低到最小化。⑤第五阶段:危机的解决。利用全方位与多角度的资源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危机事件。⑥第六阶段:危机的总结和反馈。前五个阶段的信息报告和系统总结可以为下一步危机事件的解决提供良性指导借鉴,弥补不足,纠正差错;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最早在危机管理理论与应用实践领域提出4R模式。

3.灾害经济学理论

灾害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基本上有以下几点:①灾害发生难以避免。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以及不明因素灾祸等突发灾害不可能完全规避,各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创伤难以精确估摸与推测。②事物本身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和序列波动。灾害在发生与发展遵循潜伏、爆发、推进、减退以及停止的一般规律和轨迹,除了在峰值表现出强弱与大小不同外,基本符合自然性的守恒原理。③趋利避害原则。从长远愿景与可持续规划来说,并非所有灾害都酿成巨大损害,预防和引导是处理灾害的有效方式,循规诱导是一种科学的应对措施。④寻求根治灾害的最佳组合点。对灾害的应对和防治而言,治标方案投入少但见效快,难以可持续稳固;治本方案投入大见效慢,长效机制稳健,寻求灾害防治的最佳结合点和交叉点对于灾害经济学的效果力、效益性的实现具有参鉴意义。

4.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这样阐述对公共产品理论的相关理解:“纯粹的公共产品(劳务)是这样的产品(劳务),即他人消费这种这类物品(劳务)不会减少其他人对于这类物品(劳务)的消费”。公共产品理论是协调处理以下关系的基础性理论:①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②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③政府与公共财政收支体系的关系。④政府与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关系。

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共产品属性的固定性与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属于个人掌握和拥有,其产品可分切为可以交易或买卖的部分,谁支付谁拥有,具有直接交换和买卖的性质。而公共产品是固有属性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难以切分性。比如,公园、道路以及绿化植被等是提供给大众进行享用,没有分割的属性在里面。

第二,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私人产品的固有属性属于占有人所有,占有人享有产品或者部分劳务使用权、处置权以及转让权,谁支付谁受益。公共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公共资源,是政府提供给大众服务载体和客体,满足公共众相关需求也是政府的职能所在,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会排除他人消费。

第三,公共产品消费的非对抗性。公共产品产出后,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递增。由于增加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相对应的促使该产品质量和数量上的变化。比如,国防与治安,人口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不会影响任何人享受国防和治安的保驾护航,非对抗性也称之为非争夺性与非竞争性。

参考文献

[1]韩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4(10).

[2]韩锋.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

[3]韩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及应对机制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0).

[4]韩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分析[J].改革与开放, 2014(09).

[5]韩锋.提升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应急管理机制及路径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

[6]韩锋.基于应急体系视角下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原则及重要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4(12).

[基金项目: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招标课题研究成果,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课题编号: SAZD1407、SAYB1412)]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网络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使得各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加。高校是人才密集场所,与社会联系紧密,除了学生自身等校内危机外,社会人员也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严重威胁到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乃至学生安全。如何防范、控制危机,提升高校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措施,积极预防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事宜,对危机的化解和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意义。

文章通过笔者工作单位的一个真实案例,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社会人员引发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提出几点策略。

一、案例简介

2013年5月22日上午,8名社会人员来到学校门口,其中3人披麻戴孝,欲进入校门,保安拦下后,随即关闭校门,一行人当即跪在学校门前烧纸、哭嚎,校保卫处负责人员赶往现场制止,并立即报警,民警赶到后,经了解,这些社会人员系学校内某对外承包食堂保洁人员的家属,该保洁人员五十余岁,在食堂工作一个月后辞职,于四天前在租住的宿舍内上吊自杀身亡,因其工作时未与承包公司签订合同,当月工资也未发放,家属与承包公司在经派出所调解无果后,来到校门口滋事,寻求赔偿。

当获知与承包公司老板联系一度处于中断状态时,家属情绪又处在极端临界状态,稍有刺激即反应激烈,并躺下堵住校门,扬言死在门口以求见到公司负责人,求得说法和赔偿。在民警和校方与其沟通无果后,只得先积极安抚,防止其进入学校危害正常秩序,校保卫处及时向市公安局、市教委保卫处汇报情况,同时作为与承包公司签订合同方,校后勤处积极与承包公司联系,以求尽快妥善解决。

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时间已近中午,大量学生下课后来往进出校门,虽有保卫人员管理没有围观,但交头接耳、手机拍照等现象不在少数,党宣和网络部门发现网络上逐渐开始出现关于该事件的言论,有发照片的,有讨论真相的,出现了猜测与学校有关的评论,社交网站上也开始转载。针对此情况,在继续处理该事件的同时,校方主动通过网络和辅导员、学生干部事件的真实情况信息,公开辟谣,同时对贴吧等可控网络平台采取删除照片等措施,在第一时间避免谣言的发酵和升级。

经过校方的努力联系,并配合公安机关积极疏导家属与承包公司矛盾,双方在第二天以赔偿的方式达成和解。本次突发事件,因处理及时,把社会人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及时公布了事实真相,虽事发突然且长时间堵占校门,但师生反应平静,未影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证了校园和谐稳定。

二、案例分析

(一)积极应对和以人为本是高校危机管理应当坚持的原则

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校内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随之而来,校园内外来人员大量增加,应当认识到,外来人员的来源、结构、素质日益复杂,给校园治安管理加大了难度。因此,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由社会人员引发的危机事件。同时,高校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虽然社会人员与学生自身引起的突发事件有所不同,但在应对过程中,也应当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本思想,不仅是对学生的侧面教育,而且因为通常该类事件与校方的责任关联度较低,如果只想到维护高校声誉,急于分清事件责任,而粗暴处理的话,很有可能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被动局面,显然得不偿失。

在本案例中,始终坚持了积极应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积极应对,事发后,校保卫人员不是严厉驱逐这些社会人员,而是关闭校门,防止发生意外,并且及时报警,与警方沟通后,派专人与家属代表沟通,讲明利害,加紧联系承包公司负责人。其次是开展人文关怀,由于天气炎热,且家属中有多名年纪较大人员,为防止发生意外,经协商,暂时把他们安置到校门口警卫室前阴凉处,并提供饮水,等待事态的解决。第三是领导高度重视,事发后学校主管领导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亲自部署,并同社会人员交流沟通,要求积极联系承包方,在事情解决前确保这些人员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这些举措对抚平家属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学校和警方开展工作,为妥善解决危机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正确处理和信息沟通是高校危机管理应当采取的措施

危机事件出现后,应正确识别事件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采取正确的决策与行动,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尽力阻止危机或尽可能地减少危机的损害,从而最终消除危机。同时,信息沟通是否及时有效,是快速化解次生灾害,也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危机管理的成败,因此,当危机事件出现后,校方要及时有效地与师生进行沟通,及早下发有关危机事件真相通报,及时、公开、透明的对事件真相予以披露,并要特别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在网络上予以正确引导,澄清事实真相,不仅有助于稳定师生情绪,也有利于避免网络谣言的次生灾害蔓延。

在本案例中,危机事件处理过程始终在审慎判断、正确处理中进行。首先,在从警方了解事件缘由始末后,校方配合警方,帮助家属联系承包负责人,并与之交涉,最终在第二天上午以赔偿的方式妥善解决。同时,确保家属人身安全,稳定情绪,掌握在可防可控范围内,并且疏散围观学生,防止进一步刺激到其情绪。另外,由于事发突然,且容易被误解为与校方恩怨所致,网络上出现相关信息后,逐渐产生对事件的猜测和谣言,在贴吧和人人、微博等社交网站尤为明显,从尊重公众知情权角度和网络危机处理“黄金四小时”原则,校方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并通过学院官网、辅导员、学生干部传播正确信息,在事发当天晚上,学生中经常使用的主流社交网站上对该事件的反应已没有活跃度,转载评论等基本停止,贴吧上对该事件的讨论也逐渐转向其他,在一些经营性网络论坛上均未发现与此有关信息,可以说,及时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夸大事实、被别有用心人利用导致的网络危害事件发生。

(三)完善机制和恢复补救是高校危机管理应当注重的环节

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准确、快速、通畅的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危机的保证。危机发生时,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并成立危机应急处理小组,在确定危机性质、评估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科学决策、快速反应,遏制事态蔓延。危机结束后,要采取合理的善后措施,迅速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同时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在本案例中,社会人员与承包商矛盾引发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得益于学校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预警和危机应对机制在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事发后,校保卫部门、后勤部门、党宣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社会人员沟通交流,同时立即向上级部门上报信息,学校领导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处理,对事件紧急部署,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危机事件应急小组,由分管校领导负责具体处理,配合警方、联系承包单位、安抚家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同时,由于本事件引发的讨论,也被某些对学校某些管理方式不满的学生利用,借机引起对学校的抨击,校方及时发现,并关注该部分学生群体的诉求,及时安排相关部门处理解释,及时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恢复学生平常心态,以便及时发现新的危机苗头,及时处置。相关措施的施行,保障了本次危机事件的快速妥善解决。

三、结语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妥善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应当从危机预测、危机识别、危机估计、危机应对等方面建立完整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和应对网络,从而建立和健全校园突发事件管理应对机制。对今后处理社会人员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在于,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公开透明的和谐文化思想。其次,重视舆情分析和网络危机防范,防控与疏导相结合,及时发现苗头,避免不可控制的网络灾害发生。第三,对涉及在校经营、活动的校外人员进行重点管理、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社会关系,防患于未然。同时,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危机及时应对、冷静处理,为师生创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任昕怡.浅析高校危机管理建设[J].管理智库,2013(3):8.

[2] 吴雄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11(10):186-187.

[3] 王炳忠.高校学生突发案例分析及其思考[J].消费导刊,2009(10):158-159.

[4] 李晓燕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危机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8(4):67-69.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7

关键词: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美国现代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的开篇就曾指出,“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在这里,亨廷顿所说的“政府水平”指的就是政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是政府能力构成之一。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危机管理能力是衡量政府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也是对现代政府提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要求。从国际社会和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的经验出发,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尤为重要。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选择评估指标要科学,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内外部因素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关键是抓住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来设计指标体系。

(二) 整体性原则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所选指标应能够反映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状况。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构建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既能反映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系统的客观属性,又要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使指标明确易懂,简繁适中,既可以进行定量处理,也可以是定性处理。二是指标具有易获取性,数据易于采集、计算,数据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在指标体系确定时,可获得性是可行性原则中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依据

在国内现有研究中,关于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的指标构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我国“一案三制”和应急保障系统为基础,主要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张兴凯、邓云峰,2006)。“一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包括总体预案和各种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三制”是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一案三制”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应急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为依据符合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的要求。

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入手构建应急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如杨青、陈锦春的研究,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进行指标细分。这种方法当然更重追本溯源,但问题在于对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存在不同的理论,虽然大致模式类似,但还是存在部分环节的差异和分歧。之久需要考验指标体系构建者如何协调这种理论上的争议。

以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依据构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北京应急办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合作的研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设计的基础也是理论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流程。因此这种指标构建的方法,通过应急预案,既间接从基础理论出发,同时回避了不同理论的争议。并且,如果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理解存在错误,而导致突发事件响应失误,这种指标构建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对于应急管理部门或处置当事人更为公平。

三、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大量评估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指标体系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评估的成败。危机管理工作中,根据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的不同,对于一级指标的设置,不同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以危机事件处置流程入手构建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预测预警能力评估、应对处置能力评估、恢复重建能力评估三项。公共危机预测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危机管理的最关键内容所在,对公共危机具有预见、警示、延缓、化解的功能,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范风险于未然。危机管理重在预防,然而对于无法避免或已然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必须采取应急行动,尽可能迅速地控制危机,尽最大努力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已遭受危机侵害的群众立即给予救治援助。危机应对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因此,在当今危机频发且来势凶猛的治理环境下,危机应对显然已成为衡量政府效能的重要标志。恢复重建是指灾害后为重建公共设施、让社会与经济趋于正常并配合减灾而进行的各项活动。恢复重建包括修复性恢复重建与转型性恢复重建,即短期的结构性修复与长期的结构性改造。

二级指标的设置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在该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包括12项。具体有:公共危机的风险评估能力、公共危机的监测预警能力、预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能力、危机舒缓能力、危机准备能力、紧急救援能力、政府部门应急反应能力、公众灾害行为反应能力、社会保障系统、灾害损失评估能力、灾后恢复能力、灾后重建能力。

预测预警能力、应对处置能力与恢复重建能力之间及其能力构成之间存在着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互动性一般可以表现为各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形式。正相关意味着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各子能力之间是一种互相协作、正向递进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能力甚至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变化。

四、 结语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根据这些基线数据来审视其危机管理能力的强项和薄弱环节,制定自我评估的危机管理能力档案,为危机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可以说,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运行,是提升危机信息获取与预警、危机准备与预防、危机控制与回应、危机恢复与重建、持续的学习与创新等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唐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3]张欢.应急管理评估[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篇8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刑罚体系;困境;完善;思路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5-0064-04

一、危险驾驶罪的刑法规定简述

(一)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全国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由于缺乏严厉的法律规制,实践中酒后驾车、飙车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日益增多,也严重侵害到社会交通秩序和交通管理制度。显然,对于尚未造成重大事故却给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危险驾驶行为,我国刑法的原有单一的交通肇事罪已经不能对此类行为起到良好的规制作用。

因此,综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2011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将《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确定为危险驾驶罪。[1]15至此,危险驾驶罪成为我国刑法的独立罪名,危险驾驶行为被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

(二)危险驾驶罪的刑罚体系分析

科学合理的配置一个罪名的法定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理论界相关研究较为粗疏,立法机关在给新罪配置法定刑时尚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则和规则予以遵循。笔者认为,在对个罪配置法定刑时,应当始终坚持罪刑均衡原则。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足制罪,即为个罪配置的法定刑应当具有足够的威慑力,能够阻遏已然犯罪个体或潜在犯罪个体实施犯罪活动。“惩罚之值在任何情况下,皆须不小于足以超过罪过收益之值。”[2]225二是横向平衡,即对个罪配置的法定刑,应当与其他类似犯罪的法定刑相衔接和均衡。这样处理,既有利于整个刑罚体系的稳定和协调,也与民众“犯罪等于坐牢”的朴素的刑罚观是契合的。

根据经济学的“理性犯罪人”理论,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计算者,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会将犯罪的预期成本与预期犯罪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从事具有风险的犯罪行为。[3]56-68如果犯罪的收益小于犯罪的成本,犯罪人就会放弃实施犯罪的计划;相反,如果犯罪的收益大于犯罪成本,犯罪人就可能从事犯罪的活动。因此,要预防和减少犯罪,就必须增加犯罪成本,提高刑罚的威慑力。

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条文可以看出,危险驾驶罪的主刑属于单一刑种,并限定为拘役,附加刑为罚金(对危险驾驶罪附加罚金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拘役刑的期限为一个月至六个月,数罪并罚不超过一年。依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犯罪行为受到的刑罚应与其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程度相符合,而轻罪通常被适用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行为。从危险驾驶罪的构罪标准来说,其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后果。因此,现行刑法将危险驾驶罪视为一种轻罪。

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来看,二者是一种补充关系,即将预防犯罪的关卡前移,通过惩治交通肇事的“预备行为”来防止更严重的实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危险驾驶罪是危险犯,交通肇事罪是实害犯,所以,前者的法定刑低于后者的基本刑。另外,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在构成要件该当性上比较容易符合,而放火、爆炸、决水等犯罪则是具体危险犯,在构成要件该当性上较难符合,所以,前者的法定刑低于后者的基本刑。最后,鉴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配置饮酒驾驶、醉酒驾驶和超速驾驶等危险驾驶的行政处罚种类时,均有罚款,为保持处罚的一致性,符合罪责刑相符合原则,危险驾驶罪的刑罚种类也设置了罚金。[4]13因此,危险驾驶罪的现有刑罚体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二、危险驾驶罪刑罚体系存在的困境

《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两年以来,危险驾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惩治。但通过分析发现,危险驾驶罪在打击和惩治危险驾驶行为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其中刑罚体系的缺陷给实务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刑种单一给法律适用带来困难

危险驾驶罪的主刑为拘役,是我国刑法中少有的单一刑种规定,这给法律的适用带来了如下难题:

一是刑期较短,跨度较小,影响司法裁量和法律的威慑力。危险驾驶是典型的危险犯,刑法所要惩治的就是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危险的驾驶行为。但实践中危险驾驶的不同表现形式所引发的危险程度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同为醉酒状态,在车流量很大的道路上驾驶机动车与在偏僻无人的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相比,其造成的潜在危险或客观危害显然更为严重。如果对危险驾驶行为最高仅能处以拘役和罚金,那么部分危害性较大的危险驾驶行为将很难有效遏制;而对于某些危害性较小的危险驾驶行为,如果也据此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处罚,则可能对行为人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一单一的法定刑的刑度并不能有效地保证对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实现罪刑均衡”。[5]35-36

二是对刑事诉讼的高效有序运行造成诸多不便。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的一般条件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具有特定的社会危险性,三者缺一不可。而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为拘役,不符合逮捕条件,因此实务中对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的处理并不是在拘留期间提请检察机关决定逮捕,而是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如果不变更强制措施,则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必须在七日内完成整套工序,即案件的侦查、审查、裁判等,否则,就会产生超期羁押。在当前刑事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这样的办案程序给办案机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有时难以实现。若对于涉案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一些外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随时到案,影响办案效率;有时还可能出现脱逃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司法成本。

(二)法律后果与其他道路交通违法犯罪存在倒挂

关于交通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制体系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饮酒驾驶,主要由行政法律法规调整;二是醉酒驾驶,根据危险驾驶罪条款予以规制;三是交通肇事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非逃逸情况下);四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即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其法定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从上述法条可以看出,危险驾驶罪应处于中间层次,其社会危害程度大于饮酒驾驶,而小于交通肇事罪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法律规定的刑罚也基本一致(交通肇事罪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最高法定刑一定程度也存在倒挂,本文不展开讨论)。但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综合刑法的规定,犯危险驾驶罪可能会被判处拘役实刑、拘役缓刑、免予刑事处罚。这会产生以下问题:酒后驾驶可能会被处以最高十五天的行政拘留并处最高5000元的罚款,如对危险驾驶罪判处缓刑或者相对不,则实际刑罚轻于酒后驾驶;交通肇事罪如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则危险驾驶罪的实际刑罚可能重于交通肇事;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能出现的倒挂情形与交通肇事罪类似,即宣告刑为缓刑的状态。上述三种情况有违于刑法的“举轻以示重”和“举重以明轻”的基本法理,会产生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偏差。

(三)缺乏统一的量刑标准

由于法律只规定了对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没有规定统一的量刑标准,导致同样或类似的犯罪情节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差距很大的裁判结果。由于缺乏司法解释对统一量刑标准的细则规定,对于危险驾驶罪中的醉酒驾驶行为,不同地区的缓刑适用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同血液乙醇含量的犯罪嫌疑人在不同地区的量刑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而量刑结果是公众对于司法裁判的直观感受,同案不同判往往会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削弱了法律的震慑力和公信力。

三、危险驾驶罪刑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确定某一罪名的刑罚,应当结合违法性的大小、有责性的轻重和预防必要性的大小综合考量。[6]33故对于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体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予以完善。

(一)增设有期徒刑为法定刑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危险驾驶罪的刑罚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拘役刑期本身缺乏伸缩度与跨度,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量刑难以规制不同程度的危险驾驶行为,不利于司法裁量;二是可能判处拘役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采用逮捕的强制措施,且客观上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期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刑事诉讼法》中强制措施的实践操作的巨大困难。

对比其他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罪名,在未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形下,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最低量刑标准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114条),危险驾驶罪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这使得那些未达到“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标准、同时以危险驾驶罪处罚又过轻的危险驾驶行为无法得到准确的量刑。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增设有期徒刑为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将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修改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一是将未达到“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标准的行为进行更好的规制,实现罪责刑相适应;二是克服司法实践中对程序法适用的困境,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强制措施时,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决定,避免部分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嫌疑人利用取保候审的机会脱逃,也使此类案件的办案期限更加科学合理,不再出现“七日之限”的现象。

(二)规范本罪与其他道路交通安全罪名的衔接层级

现行法律对酒后驾驶处理的四个层次存在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造成的法律后果倒挂,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造成法律适用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整个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体系入手,对每个层次的法定刑设置予以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合理。就危险驾驶罪而言,除增设有期徒刑为法定刑外,还应当规范缓刑的适用、相对不和免予刑事处罚的适用,可以用明示列举加兜底条款的方式对缓刑适用的情形予以规定。作为一种危险犯,如果大范围的使用相对不或免予刑事处罚,就难以实现通过刑罚遏制危险驾驶行为的初衷;另一方面,如果一律不适用缓刑,则会导致法律适用过于机械化,可能与其他道路交通安全罪名的刑罚倒挂,造成不公平的司法结果;同时,对于交通肇事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缓刑的适用条件需要进一步规范,这一条件不应低于饮酒驾驶的处罚标准和危险驾驶罪的缓刑适用条件。

(三)制定明确的量刑标准

量刑在本质上是一种司法决策活动,是法官依据相关的犯罪事实、行为人的相关情况,在刑法规定的法定刑范围内,对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以定量的形式决定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刑罚的思维活动。[7]立法机关制定明确的量刑标准是解决各地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量刑标准不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以醉酒驾驶为例,虽然各地实际情况具有差异性,但定罪量刑及适用缓刑的标准应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各地可以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根据本地实际对罚金标准作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样才能在保证立法目的实现的前提下,避免出现“隔条马路醉驾风险截然不同”的不公平结果。

笔者认为,要做到量刑标准的明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等机关针对近两年各地在危险驾驶罪的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量刑问题,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量刑的标准予以细化,使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标准明确。二是进行案例指导。通过案例的指导和约束,给司法机关处理同类案件提供具体的参照标准,有助于实现量刑统一,也有利于社会公众通过了解案例,对案件的处理过程和诉讼结果产生合理的预期。这种预期无疑是促成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的有效剂。

较之理论界侧重于“罪”的研究,社会民众往往通过“罚”的直观感受来评判个案的公正。对危险驾驶罪而言,亦是如此。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高度关注。危险驾驶罪的个案判决结果,尤其是量刑的结果,常常会影响到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判断。近两年的司法实践表明,现行法律对于危险驾驶罪的刑罚体系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司法等相应手段对其进行完善,才能够克服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使危险驾驶罪的刑罚体系更趋于合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犯罪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8]42

参考文献:

[1]赵秉志,赵远. 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1(8).

[2][英]边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宁,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叶良芳.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J].法学,2011(2).

[5]王志样,敦宁.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合理性及立法改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7]徐建军,王景凤.论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的实现[EB/OL].http:///article/detail/2013/01/id/810289.shtml,2013-1-6.

上一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我爱爸爸妈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