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学生谈论敏感的问题

时间:2022-09-26 06:47:10

怎样和学生谈论敏感的问题

常听同事们在办公室慨叹现在的孩子成熟太早,不时地阅读从学生手中截获的“情书”。情书写的情真意切,文笔优美,书写工整。而在平时无论老师怎样讲解写作技巧,他们有些连像样的语句连贯的作文都写不出,且书写潦草,然怎么把情书写得水平如此之高呢?连我们这些过来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这样解释:发自于真情的东西学生才能写的感人,愿意做的事情他们才能做好。

由于营养等多种原因,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成熟程度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初步统计,人的发育比20年前提前至少2到3年。再看孩子成长的环境,影视网络广告书籍报刊以及大街小巷上年青情侣的举止,让他们怎能视而不见?怎能不早熟?然而,如果空气到处充满污染的话,我们能不让他们呼吸吗?还是教他们预防自救的措施?一位外教看到班主任因为早恋在批评一名学生,当得知老师处理的方法就是勒令该女生与那位男生断绝来往,专心学习时,他深感不解。他认为,恋是一种想法,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生必经的感情历程,你阻止它,她就不想了吗?问及他的处理意见,他耸耸肩说,顺其自然好了。我同意他的第一种说法,但对于他的处理方法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认,我们很多教师家长得知自己的学生或孩子陷入早恋时极度恐慌,谈“恋”色变,多是采用批评、隔离、打骂等各种粗暴手段,周围的同学也都视其为异类,加以讥讽嘲笑。使得陷入早恋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逆反心理愈发使得他们越走越远,俩人同病相怜,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是自暴自弃。

面对学生的早恋怎么办呢?

我悄悄的做了暗访和调查,初一的学生有30%的学生接到或写过情书(更多地为传纸条),初二的学生为50%,初三为70%,但每个同学都参与议论过此事。既然早恋的倾向如此普遍,为何还遮遮掩掩?思考了好久,我决定不做圣人,平等的直面和学生对早恋一事做探讨交流。当我把“你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时,学生们先是一阵哄笑,然后故作害羞状地低下头,还有的学生小声嘀咕:“老师,你是教英语的,不是给我们上政治课吧?”我环顾一周笑着说:“如果大家觉得老师的这种想法很可笑或不值得讨论的话,我们就不谈。”当我试着要擦掉黑板上的字时又被他们阻拦了,从他们的眼中我读到他们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我表示先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后,有几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发言:“我认为中学生不应该早恋。”又有几个在互相的鼓动下拿出政治书给大家读早恋的危害及如何摆脱,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我能体会到课本上的大道理他们懂,但他们信服吗?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的看法。

“今天和大家谈这个话题就是把你们当成了朋友,我说的不一定都对,但很希望能解除你们心中的困惑。恋爱本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但前面的定语“早”字己界定了它发生的时间不合适。英语中早恋译为‘puppy love’, ‘puppy’的原意是‘幼犬,小狗’,意译为‘不成熟的,幼稚的‘人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做事就很难保证选择的正确性,就更不能保证其结局的完美性,但这不证明有早恋倾向的人的思想是丑陋的。其实同性之间尚有喜厌之分,更何况是异性呢?喜欢一个人尤其是异性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请大家分析一下这种喜欢产生的结果,一是影响了你的情绪和学习,二是促进你的学习使你很开心。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为何不发扬光大呢?“

学生们的眼睛变得异常光彩,也许他们从来没听说过这种歪理邪说吧。

“但是,我更愿意把后一种情感界定为健康的友谊,为何不负责任的把它称之为早恋呢?我想与他家分享下面两个故事,请大家看看不同的母亲处理所谓早恋的方法。

有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到国外生活,谁知刚上一年级的女儿没几天就遇到一个麻烦,班里一个外国小男孩爱上了她,非要娶她不可。这位母亲恐慌极了,先是要自己的女儿不要理睬这个‘小流氓’,然后是打电话告诉那个男孩的家长好好管教一下自己的儿子。而男孩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自己的孩子很有爱心,且鼓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好有足够的能力保护那位心爱的姑娘,如果荒废光阴,是没有能力爱和呵护别人的。男孩表示一定好好努力。

还有一位中国母亲,当上高中的儿子告诉他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时,母亲表示很高兴,但同时给儿子提了几个建议。如果你想把女朋友的问题在自己班里解决,那么现在就停止学习马上去谈恋爱;如果想到大学里去认识更多的姑娘,那么最好是先把这种想法放一放,专心学习;如果想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那么就多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寻找一份好的工作。

同学们听了这两个故事,我也想问大家这样的问题:你有足够的能力把握好自己吗?一个不能把自己事情处理好的人是没有资格涉足恋爱的。如果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也不会获得真正美好的爱情,最终收获的只有痛苦,自责和失败。

希望同学们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心存一份美好和欣赏,把对他人的爱慕尘封起来,变成一种动力,当你长大后,有资格时再把它打开,你品尝到的一定是一份独特的甘醇。

同学们不再哄笑,脸上多了一份会意的微笑和赞同。有些事不是我们回避,它就可以不存在自动消失的;有些事不是我们不谈它就能自行解决的,放下架子,不再扮演胜任的角色,不要再讲大道理,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我们就会有另一种收获。

上一篇:2015城乡统筹环境同治工作方案 下一篇: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改革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