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6 06:06:0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更新,知识传授的方法也在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仅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必须相应地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探究应用能力、数学创新能力都属于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逐步培养,要通过一定的步骤来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一旦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内在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课堂设计中,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点。在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中,设计一些既有思考价值,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计算1+2+3+…+100中,可采用多种方法,从中适时介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再如,计算末位数是5的两个相同自然数的乘积。教师先让学生计算50以内的数,学生很容易提笔计算,教师可以快速地告诉学生每个题的结果,学生一定会很惊讶,教师可以讲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再试一试,这个时候的学生一定很兴奋,他们一定会在讨论50到100的相同的题,这些题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教师就让他们试一试。在这一组练习结束后,学生一定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追问105×105,115×115…这样的题能否还能用刚才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角形》一章的复习课中,关于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夹角的问题,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两个角或外角的角平分线的夹角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如图1所示,是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夹角,它的解题思路比较明确,解法也比较简单。如图2所示,它是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它的解法比较多,思路更广,教学环节上教师应该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在解决了各种解法后,还可以和图1合并,这样的解题效果就更佳。通过这样的两个练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解决图3。图3是一个外角平分线与一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这个题的思考价值更大,可以先通过这样一组练习来解决,若(1)∠A=90°,求∠BOC;(2)∠A=102°,求∠BOC;(3)∠A=60°,求∠BOC。然后让学生猜想∠BOC与∠A的数量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思,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应用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为扎实的“双基”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需要培养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导”。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思维既要清晰,又要有条理性,更要有严密性。例,已知:实数a、b满足(a2+b2)2-3(a2+b2)-4=0。求a2+b2的值。有的学生往往粗心地求得4和-1,而没有认真地思考a2+b2的值应该是一个非负数。这道题就是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最好检验。由此可见,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就能解决一些我们熟悉的数量关系的问题。如下面类型的题目:

某公司要利用A、B两种材料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合计80件,现有A种材料452 kg,B种材料500 kg,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用料情况如下表:

设乙产品生产x件,请你解答以下的问题:

1.确定x的值,并写出符合题意的各种方案。

2.若A种原料100元/kg,B种原料80元/kg,请说明应选择哪个方案更佳?

由于这个题的综合性比较强,又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从这个题的教学效果看,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它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改变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更新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 下一篇:如何引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