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时间:2022-09-26 05:30:12

解读“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在理解上比较混乱,阻碍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对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研究和指导企业实践都有重大意义。文章尝试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概念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进行详细的阐释,力求从多维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义。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多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13-06

在企业管理和相关经济学的文献中,企业可持续成长是经常用到的概念,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理论界还没有给出它们的确切定义,从而造成了概念的界定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界定,揭示其本质特征,从多维的角度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明确、科学的定义。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

1. 前人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定义

就本文笔者所能掌握的外文文献来看,国外学者极少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给出明确的定义。彼得・德鲁克从创新的视角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使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实现长盛不衰战略目标。在不断扩大市场和利润份额的同时, 坚持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在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 持续的增加盈利和扩大企业规模。[1]英国学者菲利普・赛德勒(Fillip Sadler,2004)曾经从可持续性的经济范畴把企业可持续定义为“是为充分满足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所做投资的预期回报,并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以及创造充足的附加值的能力”。[2]从这个定义看出,赛德勒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体现。

国内早期学者对企业可持续性主要使用“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词进行分析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刘力钢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企业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保证企业长盛不衰。[3]芮明杰等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 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取得良好的发展。[4]

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多使用“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来刻画企业可持续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李占祥认为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5]汤学俊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的持续存活过程。[6]

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论述,大多只给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一个较笼统的文字定义,描述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过程和表现,或者说只给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某一两个维度的定义刻画。最常见的分析是仅仅从企业规模的单一维度进行分析,正如国内学者张维迎等也认为企业成长,最显而易见地表现在规模的持续扩张。经济学家对企业规模变化的经验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吉布拉(Gibrat,1931)①。[7]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以往研究的不足,Birley and Westhead(1990)就批评企业成长问题的以往学术研究仅仅考虑企业规模单一维度的企业成长概念,主张采用多维的标准。[8]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多维概念框架。

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一词已经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里被使用了若干年,在绝大多数场合,它并没有得到精确的定义。它只是被当成长寿公司、公司永续生存、公司基业长青或者可持续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等概念的替代,甚至是可持续成长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2. 本文的“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及概念模型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企业在面对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甚至自然环境变化时怎样才能取得持续成功的问题。从这个实质上分析,本文认为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等理论的视角看,企业可持续成长是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在市场竞争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为持续生存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②带来价值增值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四个维度的内涵:

(1)时间特征维度(“持续性”维度)。这个维度体现企业成长的持续性,即企业成长时间上表现为持续生存。人们常说的长寿公司就是从这个维度分析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所涉及的时间范畴应该是没有期限的,因为本文认为企业虽有生命体特征,但并不简单等同于生命体,企业本质上我们认为是一个有机与无机混合的复杂系统。

(2)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

度③)。这一维度体现企业成长的数量和质量特征:一是量的扩大,即企业经营资源单纯数量的增加,表现为企业人员的增多、资产的增加、产能的提高等,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规模呈相对增大,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二是质的提高,表现为企业经营资源的质量改进、资源分配创新、结构的重构等。即企业成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在市场竞争中由弱变强。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更有效率地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配置效率与企业实力都呈相对增强(由弱变强)的趋势。

(3)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

度④)。动态特征包括两个方面:①企业面临的成长环境是动态且不确定的。企业为持续生存首先必须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这一环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治法律等各种生存环境。②企业可持续成长就是企业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不断超越自身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表现。即企业成长如果要可持续需要具备不断自我超越的动态能力。

(4)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这表现为企业为持续生存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企业要可持续成长,必须与其周围的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并不仅仅为企业本身或股东带来价值增值,也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即所谓的“利益兼容”。⑤

因为这四个维度都很重要,本文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试图把四个维度联系起来。同时,为了能够刻画和计量时间维度外的另外3个维度,本文也尝试着给出了这3个维度的刻度化描述。

空间特征维度刻画了企业的“物质成长”,表现企业成长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具体包括规模、实力和效率三项内容。规模反映企业成长的数量特征,包括资产、人员、产品生产能力等细分内容。实力反映企业成长的质量特征,包括资本实力、人力资本水平、盈利能力等细分内容。效率则同时反映企业成长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包括资金利用效率、劳动效率、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等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细分内容。建立空间维度的理论基础是企业资源基础观和创新理论。表1显示了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分解成的三大部分:规模、实力和效率。

动态特征维度反映了企业的“精神成长”,表现为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这一维度包含知识、能力、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建立动态维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企业知识基础观、学习理论、动态能力观以及创新理论。图1划分了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度)的五个方面。

图1所示的金字塔形状表示企业“精神成长”的层级递进关系。企业“精神成长”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企业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各种能力,继而进行基于知识的创新。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基于知识的创新非常重要,是真正的创新。同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彼得・德鲁克还曾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行动,但并不是人格特征。[9] 因此,创新是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而学习的。企业家精神是通过创新过程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成长”的行动。企业“精神成长”的最高形式和境界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者称为公司精神。吉姆・柯林斯等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和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原则。[10] 本文认为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组织,其“精神成长”本质就是企业在为适应复杂环境生存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动态成长过程。其成长动因和机理在于企业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基于知识学习而积累的动态能力。

价值特征维度说明的是企业在持续生存过程中,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过程。这一价值增值过程要求企业并不仅仅为企业股东带来价值增值或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且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即“利益兼容”。这种“利益兼容”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它隐含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这个目标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最大化。它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企业理论的根基和前提假设,即利润最大化原则,Friedman(1962)曾经带有敌意的说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学说”。 ⑥ 但是企业的演进史告诉我们,21世纪的现代企业,就企业可持续成功而言,“利益兼容”将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Freeman(1984)认为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商业组织和服务组织都在经受动荡。团体和全球的问题对于组织影响深远。只需将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的“过去的好日子”不再有了,在产品―市场框架下强调效率的管理理论也失效了[11],如本段所分析的一样,建立价值特征维度的理论基石之一正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时,本文认为“利益兼容”实质上是为各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增值,从价值创造的源泉来看,是企业的创新在起作用,所以价值特征维度的另外一块理论基石是企业创新理论。

同前面2个维度类似,价值维度也包括多项内容。它们是:投资者价值(包括股东和债权人)、顾客价值、雇员价值、供应商价值、其它利益相关者价值。⑦ 图2表示了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的五个方面(图中比例只是象征性表示)。

实际上,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应有不同。垄断性行业,政府可能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而竞争性行业,顾客的作用相对就大一些;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关键利益相关者也不一样。创业阶段主要面临生存危机,股东、债权人和顾客可能是攸关企业生存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而当企业处在成熟阶段,商业竞争更趋复杂,企业需要更多外部资源时,作为能提供各种许可和信息的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就成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企业跨国经营,面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又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和行业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不同,在进行企业“利益兼容”研究时要注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位于的行业等因素的影响。

时间维度揭示了企业的生命历程。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1988)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的本质特征。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盛年期和老化期。[12]生命周期理论正是从时间维度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出于对经典理论文献的尊重和继承,也为了简便说明,本文这一维度的刻画沿用爱迪思的三阶段划分法。⑧(见图4)。

自此,本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了完整、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四个维度的涵义,每一维度的内容在上面也一一进行了介绍。为了方便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学习和理解,并增强可视性,我们这里构建了一个反映四维概念的立体模型,该模型把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的四个维度内涵都包括了进去。图3和图4联合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表示了概念四个维度的内容。(图3是除去时间维度的一个三维框架;图4展示了加上时间维度的情况。)图3称为企业可持续成长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Model,简称TSGF);图4称为企业可持续成长四维模型(Four-dimension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Model,简称FSGF)。

图3所示的三维长方体模型中,立方体的长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该维度由知识、能力、创新、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五部分构成,模型中依次从左到右显示。立方体的宽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该维度依次由规模、实力和效率三项内容组成。立方体的高表示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该维度则包括了投资者价值(包括股东和债权人)、顾客价值、雇员价值、供应商价值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价值五个方面,模型中依次从下往上表示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上面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三个维度,每一维度都包含了各自不同部分,这些部分在每一个维度的权重应该有所不同。但本文只是构建一个概念模型,目的是为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所以这里的三维模型中,只是在价值特征维度中对投资者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权重做出了定性的直观展示。⑨ 在另外两个维度(空间特征维度和动态特征维度)上均作出等分化描述。

以往学者在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时往往基于一种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的模型则整合了以往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学习理论、动态能力观、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

Wernerfelt(1984)在Penrose等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内生性比较优势远远胜过它拥有的市场优势,导致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获利能力取决于企业本身拥有的能够产生潜在租金的战略性资源。[13] 以Prahalad & Hamel(1990)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对企业资源论进一步引申,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整合各种资源、技术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一种动力。[14]PeterM.Senge(1996)提出“学习型组织”,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PeterM.Senge还提出了“成长上限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反馈的环路系统,该环路系统存在促进企业成长的增强环路和限制企业成长的抑制环路。企业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成熟,成长过程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增强环路和抑制环路是“企业成长上限”形成的原因。[15]

Teece(1997)等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了动态成长的视角。认为企业须建立具有动态的能力结构来保证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成长,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6] Densetz(1998)的企业知识论是对能力理论的引申,认为决定企业能力的是隐藏在能力背后为企业掌握的知识,这种知识带来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17]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开创了创新管理理论。[18] 后来学者广泛地研究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丰富了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创新管理理论重点强调了创新就是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强大动力。世界上“长寿企业”的成功大都来源于创新。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前提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新理论在分析企业问题时,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企业存在的前提,认为企业存在的前提是增加企业的价值(股东价值最大化或顾客价值最大化)。该学派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首先需要经营模式的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 如George Stalk等(1996)提到的打破行业惯例[19],Mehrdad Baghai等(1996)指出的克服惯性、打破锁链。[20] W. Chan Kim等(1997)的突破行业的传统限制和创造新的价值曲线。[21]

本文的四维模型中空间特征维度(企业“物质成长”维度)的建立理论基础是资源基础观和创新理论。动态特征维度(企业“精神成长”维度)主要以学习理论、核心能力观、动态能力观、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的。模型中时间维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前面已经提到,是伊查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中构建价值特征维度(“利益兼容”维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创新理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模型价值维度提到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与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前提是增加企业股东价值或顾客价值不同,这里认为企业可持续生存的前提是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价值最大化。

于学术而言,本文希望这个模型能够深刻地洞察出以往文献中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各种不同定义的基本核心,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全面性。对于企业实践管理而言,这个模型能够帮助管理者们理解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表现不仅仅指企业长寿,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成长内涵。另外,这个模型还能够帮助管理者们认识到企业生存和经营的目的不仅仅是只为股东创造价值,还存在一个“利益兼容”的使命。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和外延

1.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

在上面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定义中,四个维度体现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时间特征维度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直观表现为企业长寿。空间特征维度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物质成长”,直观表现为企业长大或变强。即企业规模扩大或质的提高等企业物质层面的成长。动态特征维度体现为企业的一种自适应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中的“精神成长”,表现为企业在动荡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下,不断突破企业成长上限,不断自我超越的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

对于价值特征维度,本文认为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存,并为其所处的复杂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面带来价值增值过程,即所谓的“利益兼容”。换句话说,价值的“利益兼容”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特征。

2.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延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外延是指“企业可持续成长”这一概念所概括的企业的数量或范围。即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性质或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换句话说就是包括世界各国的各种类型企业。具体来讲包括4方面范畴含义:一是企业的性质范畴。即包括各种产权性质的企业,如国有、股份制或民营企业等等;二是企业的地理范畴。即包括各种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三是企业的规模范畴。即包括各种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四是企业的行业范畴。即包括各种行业的企业,如制造业企业、金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等。有了这一外延,我们可以探讨大企业诸如国外跨国公司的可持续成长,也可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私营企业等各种性质的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

很明显,在界定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外延后,今后我们在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时,就应当注意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可持续成长性方面固然有其共同属性和特征,但毕竟不同企业在上述4个范畴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也就有其各自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分析研究。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中,绝大多数场合也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了。

三、总结

本文为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了明确、全面的概念定义,对其内涵、外延和本质特征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构建了一个四维的概念模型作为企业可持续成长这一复杂概念的分析框架。

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包涵四个特征维度:时间特征维度、空间特征维度、动态特征维度和价值特征维度。每个维度的构建都有其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各自又包含一些反映该维度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容。这个模型试图通过一个概念性框架清楚地表达企业可持续成长4方面维度的关键问题,希望成为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们的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这个概念模型企图澄清和整合以往文献上已经出现的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定义的各种观点。另外这个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们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个概念的理解,系统化地思考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进而更好地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诊断企业可持续成长领域出现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本文模型的提出希望能为今后学界精炼和改进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模型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R. Gibrat,Les inQegalitQes Qeconomiques,Librairie du Recueil Sirey,Paris,1931.

② 或者称利益相关者,Freeman把利益相关者称为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企业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见参考文献11)。

③ 本文作者提出的概念,把企业这一维度的成长形象比喻成生命体物质存在介质的成长。

④ 本文作者提出的概念,把企业这一维度的成长形象比喻成生命体精神或智力的成长。

⑤ 一种兼顾所有利益关系人的需要与期望的经营策略,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当然还有投资者的利益。

⑥ Friedman(弗里德曼)所言的“颠覆性的学说”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请参考其名著《Capitalism and Freedom》(Friedman,Milton.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⑦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Freeman 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企业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并把股东、债权人、消费者、雇员、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相关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全部归入此范畴。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见参考文献11)。本文为便于构建概念维度并不扭曲理论的基础上以Freeman的经典分析框架为基础把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文中的归纳划分。

⑧ 实际上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不同观点,本文就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所涉及的时间是没有期限的。这里在不影响模型分析的原则下采用最经典的爱迪思的三阶段划分法。

⑨ 企业理论关于企业存在的前提假设一般都认为投资者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顾客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菲利普・赛德勒. 持续竞争力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3]刘力钢. 企业持续发展论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7.

[4]芮明杰,昊光飙. 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 [J].中国工业经济,2001 (3):49.

[5]李占祥. 矛盾管理学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48.

[6]汤学俊.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40.

[7]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J].管理世界,2005(10):94.

[8]Birley, S., Westhead. P. Growth and Performance Contrasts between 'Types' of Small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7):535-557.

[9]彼得・德鲁克.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M]. 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74:62.

[10]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 基业长青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3.

[11] Freeman,R.Edward.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5-10.

[12]伊查克・爱迪思. 企业生命周期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2.

[13]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171-180.

[14]C.K.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79-91.

[15] Senge, P.M.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s [M]. New York: Doubleday, 1990.

[16]David J.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August 1997, 18(7):509-533.

[17]Densetz,H.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8, 4(1):141-161.

[18]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店,1990.

[19]George Stalk, Jr., David K. Pecaut, Benjamin Burnett. Breaking Compromises, Breakaway Growth[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September-October):131-139.

[20]Mehrdad Baghai, Stephen Coley, David White. Staircases to Growth [J]. The Mckinsey Quarterly, 1996(4):39-64.

[21]W. 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 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January-February):103-112.

Interpretation of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 Framework

WuZhongchao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using in the economic and the management literatures has been confusing. In most cases, it has not been precisely defined. It messe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t is often confused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rms". It has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in the academic and the industry about interpreting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arefully research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 and tries to define it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Key words:sustainable growth of firms;connotation;extension;characteristics;multidimensional model

上一篇:石油金融:融合态势与中国发展战略 下一篇: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