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范文

时间:2023-12-08 03:47:57

解读弟子规篇1

        《弟子规》的总纲是这么几句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贤对后生的教导,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精力、时间和能力,就要去涉取文化知识。 

概括地讲,这一段话大体上包含两个关系:一是行与知的关系,二是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行与知的关系,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即行决定知,行在前,知在后,先行后知。第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知指导行。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在现代知有认识、知识、良知等含义,行有实践、行动和践履的意思。知行的含义明显比传统含义有了扩展。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知行观既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实践方式的局限又受所在社会生产力的局限,其知行观既有唯心主义的也有唯物主义的。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合理的观点主要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据钱文忠教授考证《弟子规》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的学者李夫子李毓秀编撰的,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为现名。其理论来源就是《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话。既然叫做《训蒙文》,主要就是针对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来说的规矩。对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坚持先“明德”,然后才能够践行的知行观即要首先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然后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道德的,反对不道德的。因为中小学生及其学龄前儿童的实践终究是非常有限的,用先贤来源于人生实践的智慧去指导他们的行为既有利于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又有利于正确地待人接物。对于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来说,要坚持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即既要重视行,由行致知,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又要坚持正确的认识的指导。因为青年人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念,这些观念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行,其验证也离不开行;同时青年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必须坚持正确的知的指导,明确行为的后果然后再行,有利于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现实生活中要反对知而不行,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盲目蛮干,“任己见,昧理真”。强调真知致行,反对一知半解。要重视知的内化与行的实践,切忌割裂二者的关系,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笔者赞同提倡礼仪仁爱,并主张力行。但不赞同“有余力,则学文”这一观点。一般而言,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谋生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主要是工作技能。如果连工作技能都没有,如何去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习生存技能是确保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受教育是人们学习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笔者主张人自身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接受一定形式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小孩子的礼仪仁爱等观念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讲,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现阶段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从个人来说,个人应积极地接受教育,学习生存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而不是“有余力,则学文”。这是第一点。第二,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来看,一个人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否则,就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同时,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坚持道德操守,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可见,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也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早就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与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东汉哲学家王符,他认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故我们反对割裂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重道德,轻文化或者重文化,轻道德都是不可取的。知识改变命运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这里的知识应该既有科学文化知识,也有思想道德知识。“有余力,则学文”这一观点有割裂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之嫌,因此,我们强调要德才并举。最后,从道德实践上来看,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解读弟子规篇2

关键词:《弟子规》诵读; 一日活动; 实践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3-001

一、染――营书香氛围,留深远印象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环境创设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1.让墙饰“说话”

结合《弟子规》特色,我班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玻璃墙饰,我对这面墙的边框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布置,中间则以古典书籍为底衬,书籍上会选取《弟子规》佳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供幼儿每日观赏,力求让墙饰“说话”。

2.以“警句”规范

在教室的多个角落贴有《弟子规》的“警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如图书一角贴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幼儿卫生间贴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以“警句”来规范幼儿行为。

3.在书中“徜徉”

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弟子规》的文章及故事图片制作成小书,投放在操作区中,自制小书图文并茂,集美、雅、趣为一体,让幼儿留下深刻印象。

二、诵――用读讲唱演,读千古美文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引导想象,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逐渐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1.形式多样,反复吟诵

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牛奶点心后诵读几遍,午饭后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其次,通过男女对吟,师幼对吟,幼幼对吟,单独对吟,有节奏诵读,接句诵读,配乐诵读,歌曲诵唱,这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幼儿熟悉一段弟子规内容后,我便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书中蕴涵的内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2.一日生活,随时吟诵

每天午餐前,让孩子们诵读“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并告诉小朋友,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营养成分,是我们成长所必须的;每天午睡起床后,教室里播放《弟子规》歌曲。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规范行为,音乐听完后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离园前十分钟诵读,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自己的每天变化。

三、释――思经典佳句,阐国学内涵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离幼儿的生活甚远,语言也难于理解。因此,在诵读《弟子规》时既不能停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层面,也不要走向讲深讲透,深刻理解的误区,要引领幼儿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去感悟、内化。

1.寓教于乐,好之乐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我们就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并下载动画片,以生动、温馨的画面来阐释幼儿对佳句的理解,另外,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

2.寓教于行,学以致用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但时代不同,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句简单的弟子规,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幼儿欣赏图片: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等放在购物车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不要采摘。同时让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表现积极,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四、悟――品文化精髓,育优良品德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诵读,更重要的是落实《弟子规》,边学边做,边做边改错,做到“德日进,过日少”,善于变通,活学活用。

1.晓之以理

通过《弟子规》中的道理反复教育,我班许多幼儿的品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佳佳小朋友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更是对她疼爱有佳,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奶奶说:“以前她在家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摔砸东西,学了《弟子规》后,她变得懂事多了,再也不乱发脾气,还经常帮大人做家务。”从这件事上我更深刻体会“孺子可教”这句话。我把每周的班级特色活动作为弟子规的活动时间,活动中重点讲解弟子规的释义和相关的小故事,把弟子规的内容用现代的方式进行诠释,不盲从于里面提到的有些形式,更关注里面蕴涵的道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动之以情

幼儿的父母或亲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我就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来教育孩子,告诉他去照顾亲人,关爱父母,让幼儿从小就有一颗善良和关爱他人的心。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怀和照顾,因此,要引导幼儿把同伴当成兄弟姐妹,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让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当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还应该懂得“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的道理。时时处处多为别人着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才能造就宽容豁达的良好品德。

解读弟子规篇3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解读弟子规篇4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

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我们,问问自己:弟子规是什么?作为90后的我们,问问自己:弟子规要告诉我们什么?作为时代主流的我们,问问自己:弟子规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伸出自己的手轻轻的放在胸口的位置,静静地想起了记忆中的那些事。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称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如果没有你的赋予,也许这个世界就没有我的身影;如果没有你20xx年的辛勤抚养,也许就没有今天懂得人生的我在这里;如果没有你日日夜夜在外奔波劳累,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幸福的家。曾几何时,你的教导被我叛逆的心打垮;你的关心我只会认为是多余的;你的付出我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经意间的时候,我看到了你脑后长出了大把大把的白发,看到了你额上一折又一折的皱纹,看到了你失去了年轻人的活力。我的父亲,是你用辛劳换取我茁壮的长大。是《弟子规》孝的精髓唤醒了我,我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温暖你曾经给我幸福的生活;我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学习来给你的付出一份快乐;我应该用“孝”的心声去过精彩的每一天。

“你点燃自己,照亮了别人”还曾记得,你在高高的三尺讲台上传给我们知识;还曾记得,你在深夜的灯光下为我们批阅作业;还曾记得,你是我们最好最好的挚友跟我们分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多少次,我视您的真诚教诲为啰嗦;我视您的严厉管教为束缚;我视您的细心呵护为草芥。是《弟子规》的声音唤醒了我,我会刻苦学习,为您增光添彩;我会好好听您的谆谆教诲,好好做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会在深夜时送上我真挚的问候,我可爱的老师。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生朋友你会懂”内心中仍会记得,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伸出手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我;在我哭泣的时候,你为我擦干泪水,寻找快乐。可曾今,因为一件小事我对你大吼大叫;因为对你的不理解,也怨过你,甚至恨过你;你却一如既往,默不作声的关心我,照顾我。《弟子规》再次唤醒了我,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用我的真心回报你;在你伤心的时候,我也应该拿出我的快乐驱散你的伤心难过。谢谢你,在我的人生舞台华丽登场,我的朋友。

就让我们感悟《弟子规》的一言一语,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就让《弟子规》的精髓深入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就会乘着时代的岁月,幸福的向着未来出发。

有关弟子规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感谢您对我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根据工作的需要,从 20XX年2月开展“诵读《弟子规》、规范言与行”的读书活动。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金钥匙。师生们在诵读的同时,可以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品质,激发他们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制定了具体的读书方案,并利用晨读、读书活动、班会等时间具体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爱、仁”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读《弟子规》,背,理解,践行《弟子规》,使学生受到了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

学生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内容,能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我们把对《弟子规》的诵读与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从坐、立、走、着装、说话等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瑾》中有这样一句话“冠必正、纽必结”,是要求帽子要带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

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文明礼仪的学习内容,开展“古人教我懂规范”活动。发动学生在《弟子规》中找《守则》、《规范》的影子。通过从古文中找事例,从古人身上学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规》教育中,我们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建设。正如《弟子规》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师生理解《弟子规》的深刻内涵之后,还将开展了读《弟子规》演讲赛、读《弟子规》读书笔记和征文的评选,让师生们在读中思,思中写,写中悟,悟中行,使读书、做人、习文于一体,增加学生语言积累量。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诵读《弟子规》的活动,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师生的人文底蕴。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关弟子规的演讲稿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20xx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有关弟子规的演讲稿2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

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有关弟子规的演讲稿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

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解读弟子规篇5

关键词:弟子规; 诵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07-002

一、“两岸青山相对出”,协艺术同步

《弟子规》在诵读的过程,由于每句都只有三个字,节奏朗朗上口,但是光一味地朗读显得有些枯燥,因此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为了让弟子规朗读得更加有趣,想了许多有效的方法,与艺术相结合,让弟子规更加有趣生动。

1.小小圆舞板,节奏顶呱呱

《入则孝》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由于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都比较快,有时候很难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孩子,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加入了圆舞板,让孩子一边说一边打节奏,还记得刚开始使用圆舞板的时候,孩子们怎么都掌握不好节奏的速度,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于是我在开头总是会给他们一个节奏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就能很快地跟上了。轩轩是我们班讲话口齿最不清楚的一个,每次诵读时,他的口齿让我们头痛,有时候诵读得很快,有时候表达不清晰含糊而过,于是我提供了圆舞板,让孩子们“哒、哒、哒”的缓慢拍打节奏,然后再把弟子规内容加入,没想到轩轩的诵读在圆舞板的帮助下,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2.细细长皮筋,玩中有乐趣

我们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陶行知也曾说过要“玩中学、做中学”,只有在游戏的时候,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地学会知识。皮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户外活动之一,当我说要组织他们跳皮筋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地拍起了手,我便问:“你们玩过吗?知道怎么玩吗?”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把皮筋用椅子固定成了一个“框子”形。“你们看好我是怎么玩的哦。”我边说边跳进了框内,跑跳了起来:“凡是人,皆须爱。”说着又跑跳到了另一个方向继续刚才的诵读:“天同覆,地同载。”孩子们在我的示范下,很快就学会了,跳动着皮筋,并诵读着弟子规。

二、“学海无涯‘乐’作舟”,与游戏相伴

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许多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陶行知说过,孩子要玩中学,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教学做合一”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那么在实行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会朗诵《弟子规》,在会说的基础上再去落实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对《弟子规》的内容会慢慢理解得更加清晰,所以在活动中我们将游戏与之相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

1.闯关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闯关游戏有趣好玩,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在学习“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陷害,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刚开始很多孩子都不能很好地朗读完整,因此我将闯关游戏与之相结合。我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问:“你们想来挑战一个游戏吗?”孩子们一听挑战都活跃了起来,于是我便把闯关的游戏介绍了一次,孩子都对这样的游戏有了兴趣,我说:“首先我要遮挡一句话,如果你们能完整地朗读出来,就说明你们是闯过了第一关。”孩子们“整装待发”,开始了第一关。最后我把所有的句子都遮掉了,孩子们都能朗诵出句子,最后闯关成功。他们为此拍手欢呼。就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变被动成为主动,将学习和游戏相结合,在玩中学到了本领。

2.民间游戏,创新孩子的学习方式

“小朋友,你们玩过民间游戏吗?”我的提问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玩过炒黄豆。”文文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玩过金锁银锁。”“我玩过风雨雷电。”孩子都说出了自己的游戏经验。于是我又问:“你们玩过跳皮筋吗?”我的问题难住了孩子们,但是磊磊说看过姐姐玩,自己没有尝试过。“你们想玩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表示愿意学。我便拿来皮筋,找来支撑的椅子,开始示范如何玩,我一边跳一边念:“弟子规,圣人训。”说完跳到对面的皮筋接着念:“首孝悌,次谨信。”就这样说一句跳一边,孩子们看着也想来试试,于是我们一次次地尝试这个新的学习方法。

3.接龙游戏,拓展孩子的学习欲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有轮唱、对唱的学习方式。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而合唱就包含了文学和音乐。我们使用接龙游戏和音乐活动中的合唱进行声乐统一的训练是一样的目的,在学习诵读的同时,可以修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班上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多,每次的《弟子规》学习活动,他们总觉得枯燥,因此我便将接龙游戏介绍给孩子们,和好朋友一对对开车,朗诵《弟子规》内容,前面一对说完第一句,你和好朋友说接下来一句,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后面一对就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孩子们在接龙的游戏中不仅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觉得学习《弟子规》也不再枯燥了。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以表演为行

我们知道弟子规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将学到的弟子规内容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并能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真正做到《弟子规》。

1.分角色表演,强化自身行为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在班级里新授后,孩子们都很喜欢,我要求孩子们在理解后回家告诉家长自己的想法。“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孩子们似乎是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后的第二天,我询问孩子们是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这句话,他们都表示学了。于是我就考考他们,看看他们学得如何,结果我们的孩子都只能说出“称尊长,勿呼名”的含义,“对尊长勿见能”就说不出来了,于是我让孩子来分角色进行扮演,一个孩子扮演长辈,一个孩子做年纪小的,进行模拟,看见长辈要有礼貌并打招呼等。角色表演真的很有用,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弟子规》中的很多难懂的句子。

2.展示性表演展示自身水平

(1)采用丰富的歌曲表演。学习《弟子规》这么久以来,我们发现弟子规的好处真的很多,孩子们不仅能表演,有的还会演唱呢,前不久我们在网上就找到了这么一个网络歌曲是关于弟子规的,孩子们学习起来比以往干巴巴的朗诵有趣多了。我们的孩子能随音乐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表情、动作将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能让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加上以两对两的形式,孩子们对《弟子规》的学习兴趣浓厚。

(2)能有感情地朗诵表演。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诵读成果,增强了他们学习经典的信心,而且激发了孩子们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表现自我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美好的道德素养。《弟子规》表演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以文艺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吟诵、歌舞、小品、故事会等。孩子们以整齐的队形、古典的服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展现了自我精彩的表演,增强了孩子学习经典国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们欣赏声情并茂的诵读录音,使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诵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弟子规》内容进行教学,组织孩子们《弟子规》朗诵会、《弟子规》诵读接龙赛等,调动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积极性。

解读弟子规篇6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的社会问题,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即便是全社会读经,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净化社会风气,疗治社会的乱象,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那么,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除了记诵、践行之外,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实际上,这里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造成了道德的虚伪,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古代的礼制,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践行,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明白它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说的意义何在,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大学生不仅应该读,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编写得体,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在某个特定时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往往是特定社会意志和追求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性格气质的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考察历代启蒙读物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旧时儿童阅读的作品,其实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非常有效的窗口。归根结底,传统启蒙读物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传统的启蒙读物,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教育历史,了解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

解读弟子规篇7

从2009年起,我们租用场地,把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大环境中独立出来,让它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我们把这个园区叫做“幼小衔接部”,委派了负责人,组建了教师队伍,安装了一套独立完善的电脑教学控制系统,添置了独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设计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规定了独立的一日生活流程。

多年实践证明:独立设置幼小衔接机构优势突显。

6周岁的孩子处于一个比较特别的过渡期。他们比较顽皮,有些逆反,不肯听大人的话,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做一些事;他们的脑细胞已经接近成年人,体力智力都已经明显区别于中小班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已经开始对一些符号系统(文字、数字、音符等)感兴趣,在正确的指导下,他们已经能够学习、了解。

统一活动园区,让这个阶段的孩子首先在心理上有一种成长感(我长大了),有一种期待感(我要上小学了),更有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内驱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小学生)。这种心理氛围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这些孩子快速成长。

统一生活流程,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与中小班的孩子区别开来,完全有了适合自己规律的生活安排。例如,他们比中小班孩子可以更多或更长时间静坐在教室学习,他们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更有能力了,学习更有办法了,学习效果也更明显了,我们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作息制度。

统一学习课程、训练内容,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触一些幼小衔接的学习内容,已经成为可能。

我们在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以幼小衔接训练为特长的课程,包括小学生活体验活动、以及作息制度的逐步适应等安排,让孩子从生活上、情感上做好向小学的过渡。

统一家园教育,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可以更好地解决家长中存在的问题,更利于家园沟通,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策略二 研究探索衔接课程

1.传统文化课:

我们开设了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课。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对《弟子规》进行了如下技术性改造。

(1)我们发动教师在学习理解《弟子规》的基础上,亲手绘制几十幅《弟子规》图解画,每幅画的标题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然后将《弟子规》图解悬挂在全园走廊墙壁,使它成为本馆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每天晨间接待和放学的时候,幼儿园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播放《弟子规》诵读的声音或者《弟子规》唱读的乐音。

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在每个教室的家园联系栏,都琳琅满目地张贴着或悬挂着学习《弟子规》相关图片照片。那也是家长和孩子驻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这种全方位的环境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教育着儿童,感化着儿童。所谓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这里绝非虚言!

(2)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将《弟子规》谱写成歌曲,教全园孩子歌唱。由于歌词熟悉,曲调优美,旋律单纯,这些歌非常受欢迎。不但孩子一唱就会喜欢,老师家长也是一唱就喜欢,一唱就会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歌曲,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弟子规》虽然比较长,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全记住了。不但他们会唱了,记住了,连家长也学会了,记住了。

(3)我们从《弟子规》中开发出七大主题,开展“七色花”儿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祖国

紫色花瓣――博爱教育 懂得自爱(爱自己)、亲爱(孝顺父母)、友爱(团结同学)、泛爱(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黄色花瓣――诚信教育 要求诚实、守信、不虚荣、不做假

绿色花瓣――规则教育 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青色花瓣――礼仪教育 学会礼敬规则,举止有度,说话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习惯教育 检点小节,培养行为习惯

蓝色花瓣――读书教育 立志读书,循序渐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七色花”德育启蒙教育是每学期一二个主题,长期轮流进行的。从几年实践效果看,确实非常好。

小学老师反映:我们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知识面广,人文素养好,品行端正,在小学很受欢迎。

2.行为训练课:依据适切原则,我们对幼小衔接部的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让孩子们从学会听上课铃、学会排队、学会看课程表、学会当值日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用礼貌语言互相问候、学会握笔、学会置物、学会整理书包、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开始,通过系统的训练固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础常规训练:

――统一上下课铃声,进行听铃声训练。

――各班将一日活动安排画在黑板上,让幼儿学会看课程表,看课程安排做好课前准备。

――每天轮流当值日生,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

――每天广播的内容:晨间活动时间听与大班教材相应的音乐磁带;吃午饭时间,幼儿安静听《弟子规》诵读;饭后听幼儿故事,放学时间,放一些优美、高雅的音乐。

礼貌习惯训练

――问好:早上来园见到老师、同伴主动问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老师,能停下脚步,礼貌问声好。见到不认识的人到幼儿园或班级,能根据年龄有礼貌地称呼问好。

――使用礼貌用语:得到帮助主动说“谢谢”,不小心碰到或伤害到别人主动道歉,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助会用“请”字。

倾听习惯训练

――认真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话。

――在规定时间听广播,要做到安静听,不说话。

置物习惯训练

――养成用物品从哪里拿来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书包和区域材料要学会整理。

――午睡时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习惯训练

――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助老师、同伴、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动作快,有条不紊,有始有终。

读书习惯训练

――爱护书本。

――专心读书,喜欢阅读。

上课习惯训练

――上课认真,不做小动作。

――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要做到先举手,举手不敲桌子,不喊“我来、我来”等话语。

――做到“问起对,视勿移”。

前书写习惯训练

――教孩子正确握笔,学习良好的坐姿。

――专心写、画。

下课习惯训练

――课间休息时,知道要先上洗手间再游戏。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剧烈、危险的游戏。

集队习惯训练

――集队时要做到静、齐、快。

――上下楼梯要靠右行。

事实证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到小学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不适,他们很快熟悉小学的管理制度、生活学习规则,很快融入小学成长环境,成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在每年小学评选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活动中,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学仿真课:依据有联系、不重复原则,我们在幼小衔接部设立了“体验室”。“体验室”模仿小学教室的布置风格进行布置;每个星期,我们带孩子到“体验室”上一堂仿真课。

以早期阅读为例,我们创造了 “经典诵读法”。

所谓“诵读”,指的是广播诵读、老师诵读和儿童集体诵读。我们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早操后全园诵读《弟子规》格言10分钟;每天午睡醒后先静听广播诵读《弟子规》2分钟再起床;用餐时播放《弟子规》5分钟。这样,通过播放系统传出的播音员标准的诵读,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古代经典的人文气氛,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将《弟子规》印入大脑。至于老师诵读,那是在保育教育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的。有时小朋友乱哄哄的,只要老师诵读《弟子规》的柔和声音响起来,大家就会自觉安静下来。

一位家长在家长座谈会上说:“走进蒙学馆,听到孩子用天籁般的童音诵读《弟子规》,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动。想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成长,心里很高兴!”

我们的数学游戏活动试验也很成功。我们引进北京手拉手幼儿园联盟的创思课程,并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回来后把课堂搞得很活跃,孩子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家长听了这样的课后都非常满意。这些孩子一个个思维活跃,到小学后,都成了各个班的骨干力量,小学老师很喜欢。

1.传统文化课:

我们开设了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课。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对《弟子规》进行了如下技术性改造。

(1)我们发动教师在学习理解《弟子规》的基础上,亲手绘制几十幅《弟子规》图解画,每幅画的标题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然后将《弟子规》图解悬挂在全园走廊墙壁,使它成为本馆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每天晨间接待和放学的时候,幼儿园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播放《弟子规》诵读的声音或者《弟子规》唱读的乐音。

在幼儿园的宣传栏,在每个教室的家园联系栏,都琳琅满目地张贴着或悬挂着学习《弟子规》相关图片照片。那也是家长和孩子驻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这种全方位的环境营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教育着儿童,感化着儿童。所谓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这里绝非虚言!

(2)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将《弟子规》谱写成歌曲,教全园孩子歌唱。由于歌词熟悉,曲调优美,旋律单纯,这些歌非常受欢迎。不但孩子一唱就会喜欢,老师家长也是一唱就喜欢,一唱就会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歌曲,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弟子规》虽然比较长,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就全记住了。不但他们会唱了,记住了,连家长也学会了,记住了。

(3)我们从《弟子规》中开发出七大主题,开展“七色花”儿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从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祖国

紫色花瓣――博爱教育 懂得自爱(爱自己)、亲爱(孝顺父母)、友爱(团结同学)、泛爱(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黄色花瓣――诚信教育 要求诚实、守信、不虚荣、不做假

绿色花瓣――规则教育 懂得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青色花瓣――礼仪教育 学会礼敬规则,举止有度,说话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习惯教育 检点小节,培养行为习惯

蓝色花瓣――读书教育 立志读书,循序渐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七色花”德育启蒙教育是每学期一二个主题,长期轮流进行的。从几年实践效果看,确实非常好。

小学老师反映:我们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知识面广,人文素养好,品行端正,在小学很受欢迎。

2.行为训练课:依据适切原则,我们对幼小衔接部的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让孩子们从学会听上课铃、学会排队、学会看课程表、学会当值日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用礼貌语言互相问候、学会握笔、学会置物、学会整理书包、学会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开始,通过系统的训练固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础常规训练:

――统一上下课铃声,进行听铃声训练。

――各班将一日活动安排画在黑板上,让幼儿学会看课程表,看课程安排做好课前准备。

――每天轮流当值日生,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

――每天广播的内容:晨间活动时间听与大班教材相应的音乐磁带;吃午饭时间,幼儿安静听《弟子规》诵读;饭后听幼儿故事,放学时间,放一些优美、高雅的音乐。

礼貌习惯训练

――问好:早上来园见到老师、同伴主动问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老师,能停下脚步,礼貌问声好。见到不认识的人到幼儿园或班级,能根据年龄有礼貌地称呼问好。

――使用礼貌用语:得到帮助主动说“谢谢”,不小心碰到或伤害到别人主动道歉,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助会用“请”字。

倾听习惯训练

――认真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话。

――在规定时间听广播,要做到安静听,不说话。

置物习惯训练

――养成用物品从哪里拿来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书包和区域材料要学会整理。

――午睡时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习惯训练

――培养劳动兴趣和劳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助老师、同伴、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动作快,有条不紊,有始有终。

读书习惯训练

――爱护书本。

――专心读书,喜欢阅读。

上课习惯训练

――上课认真,不做小动作。

――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要做到先举手,举手不敲桌子,不喊“我来、我来”等话语。

――做到“问起对,视勿移”。

前书写习惯训练

――教孩子正确握笔,学习良好的坐姿。

――专心写、画。

下课习惯训练

――课间休息时,知道要先上洗手间再游戏。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剧烈、危险的游戏。

集队习惯训练

――集队时要做到静、齐、快。

――上下楼梯要靠右行。

事实证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到小学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不适,他们很快熟悉小学的管理制度、生活学习规则,很快融入小学成长环境,成为表现优良的学生。在每年小学评选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活动中,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学仿真课:依据有联系、不重复原则,我们在幼小衔接部设立了“体验室”。“体验室”模仿小学教室的布置风格进行布置;每个星期,我们带孩子到“体验室”上一堂仿真课。

以早期阅读为例,我们创造了 “经典诵读法”。

所谓“诵读”,指的是广播诵读、老师诵读和儿童集体诵读。我们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早操后全园诵读《弟子规》格言10分钟;每天午睡醒后先静听广播诵读《弟子规》2分钟再起床;用餐时播放《弟子规》5分钟。这样,通过播放系统传出的播音员标准的诵读,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古代经典的人文气氛,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将《弟子规》印入大脑。至于老师诵读,那是在保育教育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的。有时小朋友乱哄哄的,只要老师诵读《弟子规》的柔和声音响起来,大家就会自觉安静下来。

一位家长在家长座谈会上说:“走进蒙学馆,听到孩子用天籁般的童音诵读《弟子规》,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动。想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成长,心里很高兴!”

我们的数学游戏活动试验也很成功。我们引进北京手拉手幼儿园联盟的创思课程,并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回来后把课堂搞得很活跃,孩子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家长听了这样的课后都非常满意。这些孩子一个个思维活跃,到小学后,都成了各个班的骨干力量,小学老师很喜欢。

策略三 系统开展衔接活动

幼儿园开展“向小学迈近”训练活动――

除进行系统的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对幼儿进行心理引导和理念灌输。每个星期,我们举行一次类似“国旗下讲话”那样的集会,会上,值班教师会点评儿童平时行为训练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扬,对表现不够好的进行开导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对矫正和强化孩子的行为,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除“体验室”上仿真课之外,我们每年四五月份还要举行一次参观小学的活动。我们把衔接部的孩子带到小学参观,让他们进教室听课,然后请小学老师给他们上课,还让他们参加升旗仪式,参加与小学生的互动游戏,走进小学的作品展览室、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以及食堂,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很期待,很投入,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小学尝试增加“跟幼儿园接轨”保育教育工作――

1.围绕“文明”这一维度,坚持“低重心,小步走;抓细节,重情境”的原则,实施养成教育,培养文明守礼,习惯良好的“新农村少年”。

(1)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间2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对《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国学启蒙读本的诵读,了解传统美德,接受传统文化的沾溉与浸润,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行,为其道德养成打下底色。

(2)德育叙事:学校建立“德育资源库”,编纂《德育故事集》。通过“国旗下讲话”、午间管理、班队课、中队活动等途径由同学或老师讲述故事。旨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触发学生的心灵,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增加德育的实效性和魅力。

(3)细节养成:学生的高尚品德的形成须从好习惯的养成入手,教育学生从细节做起,学校根据小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和校情编撰《好习惯养成手册》用以指导学生的习惯养成。这些好习惯以歌谣、童谣、曲艺、动漫等直观形式引导,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易学、乐学。比如《洗澡歌》《健康歌》《坐立行走歌》《写字三字诀》等。

(4)五种礼育:“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五种待人接物的美德。我们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这五种美德,培养学生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的品行,即“五种礼育”的内涵。旨在籍此让学生变得温文尔雅,和顺善良,敬畏生命、自然,勤劳节俭,谦逊礼让。

2.围绕“情感”这一维度,以“热爱农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丰盈学生的情感,以艺术节为平台,集中展示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1)家乡故事: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图片、传说、故事,以“名胜古迹”“名优特产”“创业故事”“神话传说”等主题,用展板的形式对家乡做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生发对家乡的热爱。

(2)美丽家乡河:学校门前有一条河,春来芦苇青青,夏季白鹭翻飞,秋来蒹葭苍苍,冬季景色怡人。学校通过摄影展,环保旅行,“我们在行动”等活动增加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3)漫步“彩虹桥”

“彩虹桥”是我校心理辅导站的名称。开展“漫步彩虹桥”活动,即通过对刚刚进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心理困惑。学校还根据学生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使学生形成阳光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

3.围绕“阳光”这一维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实践活动,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和谐的身心,坚忍不拔的毅力,阳光健康的心态,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1)特色三操

三操即“阳光跑操”“韵律舞蹈操”“弘毅武术操”。

阳光跑操:旨在养成规则,跑操时规定路线,规定程序,限时、限速,要求列成整齐方队,步伐一致,口号响亮。亮点:待操时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启蒙读物。

韵律舞蹈操: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增强学生的美感意识,接受艺术的熏染。要求和谐、优美、欢快、整齐。亮点:学生跳韵律操时播放旋律优美的歌曲,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放松学生身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调剂。

弘毅武术操:旨在培养学生的毅力,弘扬正气,提升豪气,健康体魄,树立阳刚形象。要求动作整齐,刚劲有力,精神饱满。亮点:在武术中体会武德,用武术增强体魄,借武术弘扬精气神。

(2)快乐课间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场地实际研究开发课间十分钟系列活动,要求用时少、趣味强、益身心,诸如,爸爸妈妈童年的游戏:跳房子、挑花线、捡子、天下太平等;室内小游戏:算24、猜字、东西南北等;创新游戏:三打白骨精、西天取经、手指拔河、手影剧等。这一活动旨在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和发展社交能力,并借此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在校幸福感。

(3)微笑校园

举行微笑校园活动,内容有“微笑天使”评选,“开心一刻”“微笑传递”等,通过微笑校园活动让学生绽放微笑,让老师学会微笑,让微笑感染微笑,在微笑中收获幸福,在微笑中传递快乐。

解读弟子规篇8

著者:庸

定价:26.00元

看过庸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男女感情特别是婚姻方面,他有着很深刻的见地。该书延续了庸一贯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的笔调,是以爱情专家的视角创作的婚姻哲学书。书中内容看似对生活、爱情百般挑剔,然而沉淀的却是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在枕边反复翻阅的轻松的小书,又是一本满含人生哲理的智慧手册。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夫妻间的小趣味、小摩擦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连珠妙语更是直指你我内心深处,无论已婚的未婚的,都能在他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庸用简单却尖锐的朱氏语言调侃男人女人的爱情,嘲讽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而读者在笑过之后往往会细细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著者:钱文忠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代李毓秀著),“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可拆分为“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该书为5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钱文忠解读的《弟子规》从现实出发,例举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在《弟子规》中找到了依据。读过该书,我们会不禁想到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社会老龄化水平提高,针对父母财产分割产生的兄弟反目现象越来越多,究其本质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孝悌”。而这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家长不能靠哄或交换条件,而要让孩子明白“孝悌”是不能打折的。又如,当说到“仁、爱”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很局限在公益事业、灾难救助等很狭隘的部分。其实,仁爱之心需要每时每刻融入生活之中。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往往可以消弭很多问题。

《读破才子心》

著者:廖晓明

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定价:25.00元

“才子”这个词总是和“佳人”并举,往往令人想起唐伯虎点秋香,想起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读破才子心》对历史上的一些才子如姜夔、汤显祖、龚自珍、纳兰容若、蒲松龄、晏几道等人进行了深入分析。揭开才子们光鲜亮丽的面纱,深入才子们的心灵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一生大都是才命两相妨的一生、缺憾的一生。他们头角峥嵘,魅力十足,但是毛病也不少;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自视甚高,舍我其谁,在现实中却经常碰壁。

上一篇: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范文 下一篇:运动会方队解说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