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时间:2022-07-27 03:06:46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摘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 F2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19-08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促进产业技术的行动纲领。一个国家基于特定时期的技术状况和市场环境,需要与其适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当下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更多地需要转向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和保障作用,提高我国整体的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本文即以我国已经出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托,论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构建问题。

一、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关系: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解构对象

产业化环境与制度的完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时尽管企业专利技术本身比较成熟,技术实力强,但受到实施转化的产业化环境的影响,导致转化受阻。例如,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LCOS芯片和光机方面完整的知识产权以及整机批量生产能力,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但该技术在本地实施转化时一度受产业链不配套的影响。

产业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产业中进行的,并且与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基础则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此需要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受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深刻影响。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能够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和融造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力地指导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两者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落实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原则,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重点开发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设备和产品,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对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和行业创新;通过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扶植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联盟,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促使国家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另外,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看,在产业技术政策指导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6月联合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该政策对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对策作出了全面规范,有利于指导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该政策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也将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根据该政策的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尊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同时,应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企业创新活动。该政策要求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不佳,就是因为其并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

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目前从事技术开发的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说,需要大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分布格局下,企业科技人才比例偏少,创新资源不够,更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大对技术开发的力度。同时,随着技术集成度的加大、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基于我国现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限性,也非常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或者企业技术联盟之类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突破和集成,形成自主开发产业技术的能力。此外,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平台不仅对扶持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水平、配套能力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企业经济行为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一个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需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技术研发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技术愈复杂,风险程度愈高。信贷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命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点同极端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尽管可能有实用的技术,但往往缺乏资金,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模式就很重要。

四是促进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再生资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应予以重点支持。为此,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中,也应当体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

五是鼓励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产业技术,引导企业通过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为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了蓝图和指引,为我国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指导。根据该指南,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也是企业技术创新链中的重要内涵。技术改造可以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运用于技术改造之中,可以整合自身技术力量和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同时,企业技术改造也需要财政和金融的积极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是规范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使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步入正规和法制化轨道之所需。围绕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规范产业技术开发、运用和产业化运作行为。目前我国有《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涉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等政策性规范,地方一级也有一些相应规范。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适时修改、完善现有规定。总体原则是,需要坚定不移地确定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与国家科技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脉相承,需要与其有机衔接。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需要以此为指导,本着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重点行业应制定专门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以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要通过纳入国家重大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着力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开发,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制定《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该指南应随着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通过该指南,指导各地方、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开发活动。在确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思路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鼓励发展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技术;积极发展关联性强、制约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技术标准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着力于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技术标准的建设,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的转移,协调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加强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在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的研制和确权方面,指出应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明确不同时期需要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研制和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提出应努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与效率,建立一定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提出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化技术发展阶段的特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给以合理定位并适时进行调整,以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创建自主品牌。当然,这一点还需要通过立法修改与完善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在当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立法确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水平除了考虑本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外,还深受我国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论如何,在确定我国知识产权适当的保护水平和范围时,尽量考虑我国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需要是很必要的。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部分指出,要立足自主创新,发展产业技术。针对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推动原始创新是建立创新体系和实现创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集成创新有利于整合技术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后发企业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这在日本等国家有成功的经验。[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该政策提出的主要对策有:①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中,将制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重要依据,以利于自主产业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②防止和规范盲目、重复引进问题,定期禁止引进和限制引进技术目录,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和装备。③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和协调,包括:国家统一组织招标以满足国内很多企业需要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协调相关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④通过国家财税政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积极给予支持,重点是对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科研仪器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在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合资、合作、并购乃至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以组建研发联盟等多种形式利用海外优势的研发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合作方式,重点突破国内紧缺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面,该政策还提出鼓励国外的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产业技术的研复发和产业化工作,提出应注重提高国际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除了鼓励企业企业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技术外,强化合作渠道和措施,建构政府搭台、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合作的中外合作研发格局。

最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对“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提出了政策性措施。①健全技术市场和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市场是连接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的信息平台和转化平台,对于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健全技术市场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构建行业自律、公平竞争与规范有序的技术市场环境。在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技术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技术中介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中介服务人才。②建立鼓励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参与技术交易的机制,包括主动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③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与合理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对战略高技术人才和转化高级技能人才与优秀企业家人才予以重点培养,通过产学研等形式共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技术骨干等实现期权、股权激励等形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以促进产业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对《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上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就具体内容可以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当然,上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规范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去推动和落实。

二、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之基本策略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近些年来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机制。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是实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战略融合的理想模式。其基本的作用机制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融入知识产权战略思维和策略,使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持高度的互动性,以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技术创新性活动,最终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严重妨碍了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残余外,与我国科技体制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尚未从根本上衔接有直接关系。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需要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逐步过渡到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上来。

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成功实现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根据笔者调查现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情况以及一些政策性规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以下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和策略。

第一,探讨多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形式,建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形式构筑产学研创新基地和实体;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转让与许可、共建专利池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其他重要技术研发项目,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企业可以场地、资金、设备和部分技术为要素,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位要素,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建设实体性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第二,创建和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实践证明,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是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与运行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使产学研成果及时得到改进、完善,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例如,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可以带动企业的工程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产品分析检测以及人才培养;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校科技园建设培植为产学研成果的中试和孵化基地。还如,建立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采用试点和示范等形式,通过其与高校和科研所所的深度合作,在技术装备、技术工艺和系列新产品等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政府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学研的组织和引导,支持企业与地区科技计划项目嫁接,在企业提出研发课题基础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地区重点产业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政府委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学研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由科技、教育、金融、人力资源、经济等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协调与合作机制。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时,适当向产学研项目倾斜,也有利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民间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科技成果孵化器,以联营、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孵化器。

第四,重视服务于产学研的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平台,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院、科技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企业参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有效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研究开发中共同投入,互利互惠,共担风险,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成立合作实体,共同进行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对参与联盟的企业和其他主体来说均具有独到的优势。具体地说,主要体现于:一是降低、分散创新的风险。创新是一种存在较大风险的探索性活动,特别是就原始创新而言,创新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强,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和创新成果进入商业化运作的风险均较大,在战略联盟的情况下则可以分散和降低这些风险。二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创新资源,单个的创新机构的创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在战略联盟内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创新的效率。三是降低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交易成本,获取创新知识外溢的效益。战略联盟可以以共享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能,增加单个创新主体难以获得创新资源总量,从而降低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同时,通过运用联盟内部的共享资源,在创新成果运用上也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作为“联盟”,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于战略联盟通常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特定产业或产业间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要宗旨,我国近几年颁发的有关促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就主要是从规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角度作出规定的。这方面主要有:《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此外,《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等也涉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等问题。因此,以下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探讨,也主要以上述规范为基础、从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角度加以分析。

不过,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纽带和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离开这一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失去基础和前提。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过是以联盟的形式在产业环境下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技术创新同样需要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和指导下适时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确权和科学管理,将及时将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轨道。另外,与企业单个的技术创新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涉及产业内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就未来创新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的约定、对创新成果的保密,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风险的分摊等问题,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具体言之,战略联盟上述优势的发挥,需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技术创新联盟的每一个环节,其别重要的是战略联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战略联盟建立时,先需要签订联盟协议,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重点内容。战略联盟协议至少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如下规定:联盟内各方提供的知识产权的数量、类型和产权归属,利用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合作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风险负担与利益分配;战略联盟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机构与人员;战略联盟内商业秘密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保密和风险防范;合作研发成果市场化的风险和利益分配等。以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为例,战略联盟在建立之初,参与联盟的各方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对其中知识产权在联盟中的使用权应作出约定。更重要的是,在联盟运转阶段,会产生大量智力创造性成果,需要事先根据联盟各方合作的方式、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情况约定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和未来收益分配。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3条的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该组织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任务则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实际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可以视为一种产学研合作机制,它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该实施方案的规定,产业战略联盟应将目标定位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围绕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联盟组织。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当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从战略高度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联合攻关和技术标准建设,共享知识产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已整合创新资源。同时,重视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于市场需求接轨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

根据前述规范,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规范和引导,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构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措施。上述规范无疑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由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动态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政策和制度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之现有规范总体上仍稍嫌原则和抽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技术创新战略的的重要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可以为探讨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2)立足于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所以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是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最终也需要通过企业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来看,正因为其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需要通过与企业联手,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各方之间有所互补、利益共享的结果。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应充分重视政府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转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制度和办法,发挥政府引导和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财政税收政策、产业化实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条件。

(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构和运转,应高度重视其中的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内的诸多法律问题,建构充分、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全程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法律保障之下稳步发展。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由于其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创新组织,需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形式确定参与联盟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既对联盟各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对其利益予以保障和体现。由于该联盟是基于技术创新而构建的,联盟契约应当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任务。这也是该联盟契约与其他契约的不同特点。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运转中涉及知识产权问题[3]方面,除了总体上需要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从技术方案立项、研发、产权确认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以及营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除了满足上述几项原则以外,还应从满足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有利于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以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审查联盟成立的条件上,除了审查参与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经费管理制度以外,还应着重审查是否建立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即规定,“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时,应依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的规定,明确对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和实施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技术创新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条件,在实践中承担了很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这些项目取得的成果必然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和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7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依法取得。该联盟在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以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并且,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另外,建立成果扩散机制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规定,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则提出,“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5)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总结实践经验,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工作类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有利于以点带面、总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按照《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可以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成长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及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0条则明确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试点工作,支持试点联盟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整合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探索率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等。充分调动和发挥联盟各成员的优势和积极性,使试点联盟为更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积累经验”。

(6)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需要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承担主体。

(7)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制机制创新与资源配置的有效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转需要大力资金投入,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和融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在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第22条规定, “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参与联盟,向联盟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业投资机构对联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优先支持。”这些规定体现了贷款优惠、补助和金融机构融资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保障。

(8)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作用。对此,《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应“指导和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联盟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9条、第32条则分别要求各地方和行业协会,“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本地区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各有关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充分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9.

[2]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10.

[3]张平.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4-6.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Feng Xiaoqing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is a national-level guidance documents and progra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tegrated.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closely link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with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to achieve national polic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mong them,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strategic alliances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is the key strategic move to achie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with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tegrated and to implement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上一篇:解读“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下一篇: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