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质初探

时间:2022-09-26 02:27:07

独立学院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质初探

[摘要]增强学生体质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据近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体育教育是青年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一堂体育课,加强体育运动对高校推进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质 体育运动 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33-0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学生在运动中猝死的事件屡见报端。广州培英中学实验学校、昆明理工大学等学校都有学生在运动中猝死。今年,据《长江日报》11月10日报道,长跑项目——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秋季运动会上被取消。1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运动会项目中取消了长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负责人对这一做法的解释是近年来学生体质有所下降,这两个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受伤”。这样的说法虽然有逃避责任之嫌,但也透露出几分无奈。

二、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因分析

(一)案例介绍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是2003年成立的独立学院,在校学生一万多。和其他三本院校一样,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也是在公立高等学校内部运用民办机制运行、与中北大学教师资源共享的独立学院。第三批次招收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中呈现两种特点:一是头脑灵活比较贪玩,没有跟上正常的高考复习进度;二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高考中失利,没有发挥应有的学习水平,结果都是未能考出满意的成绩。

(二)独立学院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包括:1.大多来自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高中阶段有私家车接送,户外锻炼的机会少,体育锻炼意识淡薄。2.大多个性鲜明、思维较灵活、动手能力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参与各种活动充实生活,然而学校不能提供齐全的场馆举办相应的活动,使学生有组织活动的想法,但心有余力不足。3.部分高考发挥失利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倍加刻苦以弥补高考留下的遗憾,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往往不注意锻炼身体存在健康隐患,关注健康迫在眉睫。

三、如何增强独立学院学生体质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与后天的营养及体育锻炼共同形成的,包括柔韧性、耐力、灵敏度、力量与速度几个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水平。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1]

(一)改变观念

健康生活观与正确的人生观息息相关,勇于追求幸福、始终保持身心健康这就是健康的生活观。[2]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每个学生能够健康生活的首要条件,因此,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要求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以及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并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3]不仅从外因对其进行锻炼,更应该使学生树立自觉锻炼的意识。

(二)改变管理方式

独立学院中体育教学的认识上还有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方面。学校应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补充作用。[4]我校大一、大二安排了早操指纹签到制度,但是大多学生签了指纹后依然回宿舍睡大觉,这样起不到应有作用;大三、大四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校应该实行班主任负责制。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几个学校共用一个校园的有利办学模式,拥有非常活跃的学生以及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校间的体育游戏竞赛,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可以加强各学校间学生的交流。从高校取消长跑引发争议的事件看,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应该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起增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特别是田径项目。重视学生兴趣,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的健身性、娱乐性。应满足近年流行的项目如网球、台球、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趣味性较强的项目。

(四)加强师资队伍及场馆设施建设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应该增加经费的投入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改善体育环境并逐步完善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办学条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有力措施是筹划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主动。

四、总结

缺乏运动是青年人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独立学院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生活观、终身体育观、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加速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按学生需求成立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注重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使独立学院的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增,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

[2]毕正宇.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学生的健康生活观[J].教学与管理,2009(8):22-25.

[3]马秀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方向性探讨和比较选择[J].浙江体育科学,2006(6):77-80.

上一篇:浅谈我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由一堂虚拟语气公开课引发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