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趣、设疑、比较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6 02:20:12

引趣、设疑、比较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运用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地理素质的获得并不是外加的灌输,知识的大门应由学生自己去开启,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途径:引趣;设疑;比较。

关键词:新课标;方法;引趣;设疑;比较

当前的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说明了学生地理素质的获得并不是外加的灌输,而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知识的大门应由学生自己去开启,这样无疑就为我们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多数老师教法单一,这不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而且新课标教法在课堂中也难以实施,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实为当务之急。我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引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追求知识的探索者,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自觉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和喜爱的阶段上,更重要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乐而忘返”,持续不断地探索、追求、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巩固爱好、发展兴趣的关键环节,必须好好把握,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引趣教学。

例如,讲地理必修2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佛冈县的市内面积由十多年前扩展到目前,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种引趣式提问设计教学,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自转》,属于内容相对较复杂的地理现象的研究,我讲课时设计了以下提问:(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这样学中有乐、乐中有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使兴趣一直引领学生在知识的大道上前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中心环节,但要使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浓厚兴趣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更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措施,正所谓“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

二、设疑

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提示矛盾,引导学生爱思、多思、善思、深思。要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在学生的困惑处设疑。在学生易错处设疑,特别是要注意“在无疑处生疑”,这是使学生学会精读、精思的好方法。正如顾颉刚所言:“学则思疑。”有疑才会思,思考了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提高。

实践证明,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老师设置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分析(2010·江苏高考)题,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先引导学生读图,再依据题意在困惑处设疑,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设问如下:(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什么?(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4)谁能说出酸雨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分析该河流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请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然后由师生共同归纳:第(1)题,A支流上游有居民点与化工厂,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会对河流产生污染,从而导致水质破坏,河流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B流域依据地形差异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平原区布局种植业,丘陵处布局果园,海拔最高处布局林地,呈现出一幅立体农业景观,这对于整个B流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维护作用。林地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由于整个流域绿地面积增多,流域小气候也会有明显的改善。从山区渗透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再加上林地有保持水土作用,减少了河流水的泥沙含量,从而利于提高河流水水质。所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三、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进步。”地理学习中可以比较的东西较多,区域比较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矿产、植被、工农业经济、城乡发展,以及地理事物过程、特征等等。如,分析“华北平原村庄的平面分布图”。[A、B两个杂货部中A的效益好于B,分析是什么原因?(

)(1)A地位于“丁”字路口,B地位于“十”字路口;(2)A地周围的固定居民点明显多于B地;(3)A地交通位置好,客货流的流量大于B地;(4)A地周围居民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B地]此图看起来很简单,但普遍学生错选4。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A、B两地居民点,杂货部和去集市的方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由图中交通线可知A处在去集市必经之地,位置好,客货流量大。(答案:A地交通位置好。客货流的流量大于B地)。

用比较法教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很快获得其要领,印象深刻。

诸多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引趣、设疑、比较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总之,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知识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开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如何平衡大学与专业的选择 下一篇:猛禽(节选)